如果清朝末年,慈禧把实权交给光绪,那会怎么样?

拔刀斋6


如果当时慈禧真的把实权交给光绪皇帝的话,我觉得清朝有九成九的可能会提前灭亡、崩溃,如果成功的话,也会走上一条很不好的道路。


光绪皇帝这个人我们都很了解,是一个非常向上、在历史教科书中一度被认为是有可能成为中国版“明治天皇”的皇帝,不过因为受到慈禧太后的制约,这才一直到三十几岁都没能掌握大权,最后在郁郁不得志中被毒死了。

魏忠贤和慈禧对他们的国家来说作用要比崇祯和光绪大

光绪皇帝有变法之心是毫无疑问的,这说明他是一个有理想的皇帝。


但是我们要清楚,理想是不能当饭吃的,最重要的还是能力。

崇祯皇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他是明朝众多皇帝中少有非常有理想、非常有追求的皇帝。

但是他这样有理想的皇帝在杀死魏忠贤、重用东林党之后,却开始使整个国家一步步走向了崩溃。

魏忠贤还掌握大权的时候,他知道该用哪些将领去抵御山海关外的女真人。

而崇祯皇帝这个人有理想是有理想,但是却不太会用人,在把一个个抗清名将杀掉、撤掉之后,为明帝国的灭亡埋下了因果。

而且魏忠贤这个人名声虽然非常不好,但是他能通过各种强力手段收到维持国家运转的赋税,而崇祯皇帝却因为一句不与民争利而使得明帝国的财政最后陷入了崩溃。


从这种种的方面来说,如果把国家交给一个理想化的皇帝以及一大帮理想化的臣子,那最大的可能就是将整个国家都给覆灭掉。

慈禧的名声与魏忠贤一样都不是很好,但是我觉得慈禧是类似于魏忠贤那样的人物,她虽然很不讨人喜欢、虽然背负了很多骂名,但是她却可以说得上是满清屹立不倒的最大功臣。

当然大家要注意一点,她也仅仅只是满清的功臣,对我们整个国家的历史来说,满清灭亡才是最佳的选择。

她以一己之力支撑了清政府运转几十年而不倒,在那个各种内灾外患接连不断的年代,她的手腕在某些方面还是比较值得称道的。

如果慈禧太后把所有大权都交给光绪皇帝掌管会变成什么样呢?

康有为和谭嗣同两人的卖土变法

首先光绪皇帝基本上是没处理过什么公务的,如果在平和的年代这还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他推行了那么大的改革、又用了康有为这些人的话,我觉得他最大的可能就是失败。


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康有为等人,他们就有些类似于东林党,是那种走极端路线的理想主义者。

大家知道他们是打算如何推广变法的吗?接下来我跟大家讲一下。

当有人问到康有为如何给即将到来的变法寻找到金钱支持的时候,他说出了他的方法。

他觉得如果钱不够用的话,可以把全国的矿藏开采权都租给外国人使用,这样就能获得变法的金钱了。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自认为良好的方法,那就是把边外之地卖给外国人,而当时人们认为的边外之地主要是东北、新疆、西藏等地,从这方面来看,他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

而他的这些想法,主要记载在他自己给自己写的历史《我史》中。

还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不知道他是受到了康有为的影响,还是康有为受到了他的影响,他也有着和康有为一样的想法。

在谈到如何获得变法金钱的时候,他也主张卖出东北、西藏、蒙古、新疆等地给俄国和英国。

而关于他这方面的想法主要记载在《谭嗣同书简》中,这本书是谭嗣同老师的孙子通过谭嗣同与他祖父的书信联系编撰而成的,由此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谭嗣同当时的想法。

一条无论成败都不是很值得称赞的道路

他们这样的想法是很危险的,如果他们真的侥幸获得变法成功的话,或许真的会给我们国家带来很大的好处,但与此同时,也很有可能会导致我们国家丢掉大半的国土。

从这方面来说,他们最后的变法失败反倒是一件好事了。

除此之外,康有为的一些变法计划也有必要让大家了解一下。


他曾经提出过中日合邦的想法,而这个想法的主要关键之处就是让清政府认日本为宗主国、自降身份为日本的附属国,通过借助日本的先进工业技术走上强国之路。

无论从哪些方面来说,康有为等这些当时的变法中坚都是非常理想化、极端化的,如果真要把大权交到这样的人手中,想让清朝不亡国都难。

所以说如果慈禧太后把大权交给光绪的话,清政府不是走上一条亡国的道路就是走上一条极端屈辱的道路,想像日本那样成功的机会是很渺茫的。


孤客生


光绪十五年(1889年),爱新觉罗·载湉亲政。笔者以为,如果此时慈禧把实权交给载湉,清朝很有可能扭转国运,摆脱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走上中兴之路。原因有三:

第一,光绪帝不是“乐不思蜀”的刘阿斗,而是一位颇有抱负的的政治明君。为了振兴大清,能做到置个人利益和荣辱于度外,他曾这样说:“太后如果不给我大权,我情愿退位,不甘做亡国之君。”对此,《

清史稿》对光绪到帝作了这样客观的评价:“德宗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前国耻”。

第二,光绪帝有着任人唯贤的良好政治品质。这从戊戌变法中对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一班维新派的破格使用中可以看得出来。孙中山先生对光绪帝的用人政策高度赞赏,曾这样感慨:夫康梁,一以进士,一以举人,而蒙清帝载湉特达之知,非常之宠,千古君臣知遇之隆未有若此者也。百日维新,言听计从,事虽不成,而康梁从此大名已震动天下。

第三,光绪帝具有良好的政治视野和较强的政治决断力。他深知闭目塞听,拒绝外来新鲜事物必然会造成大清帝国的更大的落后,因此在变法前夕,就选派宗室亲王、贝勒出洋游历,公以下闲散人员由宗人府保荐,目的就是要了解世界大势,找出自身与欧美的差距,从而为变法进行必要的准备。戊戌变法中从北京紫禁城发出的一道接一道的新政诏令,不但是变革图强的政治决心的展现,更是其非凡的政治决断力的体现。可惜的是新政虽然内容全面,针对性很强,但却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抵制和反对,甚至明目张胆地阻挠新政,究其根源,就是因为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没有实权,以慈禧为首的后党即保守派牢牢控制着政局,致使变法诏书大多成了一纸空文。变法的失败使中国又一次失去了民族独立和振兴的机会。


春秋史社


满清只会败得更快,

慈禧什么人?26岁,以懿贵妃兼同治皇帝圣母的身份,联合皇后、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

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于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

你觉得慈禧的政治手腕如何?

治国靠手,腕靠能力,不是靠人品,更不是看你勤不勤政、爱不爱国,

说能力,从不认为光绪皇帝能力比慈禧强,说驾驭大臣的手腕,光绪显然更不行吧?

这种假设没有意义,满清出现这种问题是好事,只有满清抽心一烂,土崩瓦解,才能建立起新王朝。

没个王朝的灭亡是好事,旧的、腐朽的王朝灭亡,新的才会崛起,任何试图挽救都是徒劳的。还不如让他早点死


南朝四百八十寺


顺应时代的潮流,光绪依然无法挽救大清朝。

如果慈禧退出,光绪执政,按理来说光绪定然会持续变法,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长清王朝的寿命,但是依然摆脱不了被灭亡,为什么这样说?

首先:慈禧日积月累的弊端

在慈禧执政时期,当时已经有很多地区的总督,他们早已经认为清朝不可靠,所以并不听从清朝的话,可以说有些名存实亡。

从后来的八国联军侵华就可以看出,当时占据大部分实力的东南五省直接放弃抵抗,并没有直接参与战争。

(慈禧太后)

其次:时机、民心已失

都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清朝早已失去民心,等慈禧交出实权,清朝早已经是风雨飘摇,换作秦始皇也挽救不了清朝。

(光绪)

加上当时革命党风起云涌,在革命党推翻清王朝的时候,各地八旗军很少有誓死抵抗的,大多是拱手相让。光绪有再大的本事,也已经没有机会了,因为大势已去。

最后:清朝兵权丧失

光绪在位时期,尽管自己也变法维新,但是缺乏兵权,这里说的不是指光绪没有兵权,实际上整个清朝也都只是一个空壳。

(光绪皇帝)

看看辛亥革命之后,清朝根本就没有士兵可用,甚至各地官兵宣布脱离清朝政府。

光绪的变法也并不会成功,有人说,如果光绪执政,清朝不见得比慈禧执政要好,光绪的能力有,但是同样有很多缺陷,胆小懦弱就是光绪的性格,光绪算不得一个明君。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历史新知识,期待您的关注!】


羽评郡主


其实很多的臆想说,都是慈禧这“老娘儿们”把晚清折腾的乌烟瘴气。如果是光绪亲政,一定会不一样。我倒是觉得,在慈禧这个角度而言,全世界都在打劫中国,清朝没有亡在慈禧手里,她把她的“家国”守住,这已经是独一份的了。

光绪是在1889年大婚以后,按“祖宗律法”,光绪在这时可以亲政了。如果说这之后就算慈禧放权,从光绪以后干的几件大事,看光绪的政治智慧在哪个水平,大概也能推断整个国运的走向了。


甲午中日战争:

第一件大事,是遇到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当时慈禧和光绪的意见都是一致的:坚定的主战派。当时的清政府通过多年的洋务运动,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北洋水师。慈禧和光绪都鉴定认为,我大清的水师已经是世界级水准了,打就打。而事实是:几年没有来自海上的战争,让统治者们觉得外国人就是想赚点钱嘛,对我们的土地和人民没有兴趣,于是军务又开始废弛了:

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北洋水师有军舰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

很多人说,是慈禧把军费挪用来过六十大寿了。没错,慈禧开始是霸着钱修颐和园不给,还放出话来:“谁让我过不好生日,我让他一辈子不好过”。后来在朝廷大臣压力下,才把修园子的钱交出来。但是,回想一下,就算没有这档子事,这样建立就废弛的军队,人家打上门来,连炮弹都还没准备好的水师,就算有了军费,难道可以现买炮弹?现练水军?遇上往外巧取豪夺的日本,哪里有不败的道理?清政府的腐败,思想的麻木自满,帝王的不知军务,注定了一定要挨打。



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打完后,列强瓜分在华利益。痛定思痛的光绪干了第二件大事:1898年的戊戌变法。其实一开始,慈禧也是没有太多干涉变法的。但光绪帝几乎是完全凭热血青年的本能,在做一件“只发过去烹小鲜”的事。

重用人品让人实在不敢恭维,出了事跑的飞快的康有为,罢免了礼部六堂官,任命谭嗣同等四人为军机章京。病殃殃的国家,谁都能下一剂猛药,因为不破不立,唯独慈禧和光绪不能!为什么?因为太虚弱,一刀切的做法,很可能导致整个国家破灭。果然,整个国家内部旧贵族和维新派的矛盾尖锐,大家都跑去内斗去了。自古以来,哪里有既得利益者能把收到的东西拱手让人的呢?就算没有慈禧领头,旧贵族也一定会形成一个团体,与维新派对抗的。

到后来就更有意思了,光绪帝一行人竟然在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建议下,要方面聘请伊藤为顾问,甚至付以事权。

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此人不简单!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他主持的。他曾在日本四次组阁,任期长达七年。但是,甲午中日战争是他在任期内发动的!聘用他为变法顾问,无异于“开门揖盗”!我觉得幸好让慈禧剥夺了光绪的权力!因为之前有朝鲜的案例在前:

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日本海海战(对马海峡海战)获胜后,伊藤博文被任命为第一任韩国统监,并于明治四十年(1907年)迫使大韩帝国签订第三次日韩协约,将大韩帝国变为日本的保护国。

伊藤博文利用韩国统监的身份,一次次的从韩国身上敲骨吸髓,最后被朝鲜爱国人士安重根的刺杀于哈尔滨。如果他真的来主持中国的戊戌变法,中国的下场就是第二个韩国。可以说,光绪帝根本就是个长在深宫中,没有任何可圈可点突出政治智慧的皇帝,也说明清政府气数已尽。



庚子国变:

光绪死前经历的最后一次大事,就是庚子国变。

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吓的慈禧老太后带着光绪和金银财宝就跑。据说,当时光绪可不想走,喜形于色,最后被慈禧命令太监们架着跑的。光绪强烈认可君主立宪,想着自己跟西方列强们比较合得来,巴不得这些让自己“丧权辱国”,瓜分中国的列强们,救自己于水火。

假如那个时候是光绪做主,义和团运动也是不可避免的发生,八国联军侵华恐怕也会跟着来。即使不是以这种形式,还会以差不多的武力形式存在。就算光绪和洋人合作,同意变成他们所希望的“好打交道的文明的国家”,比如,君主立宪制国家。


我们可以看看邻国印度的下场。直到现在,还因为当时列强们契下的钉子在不断的起内乱。私有制下的印度,世界前500名富豪中,印度能占到1/5的席位。但占人口一大半的穷人,住的条件相当恶劣。最发达城市新德里、孟买等都有好几处面积颇大的贫民窟,挤满了一排低矮的用破布、烂席搭起的破房。里面大都空荡荡的,除了一张席子,一幅神像,除此之外什么东西也没有。根本别妄想我们今天这样“全民创业”、“全民致富”,人人都有机会的好时代。万幸,那个时候没有引狼入室,让侵略我们的人,“帮助”我们改变国家。


根本原因:

其实,那个时候的清政府,不是交给慈禧还是光绪的问题。而是,清政府病入膏肓,有识之士,比如曾国藩、李鸿章等手握大权之人,把希望寄托在维持清政府的统治上。光绪帝等主战激进派,靠着一腔热血,却无救国良方,甚至把希望寄托在啃噬国家的列强身上。可以说,晚清政府,药石无医,亡国是中华民族唯一的出路。

我是热爱中华文化的现代创业人如是。谢谢大家关注!


如是史社



很遗憾的告诉大家,就是慈禧太后真的将大权交给了光绪。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清朝亡的更快。二是君主立宪制会成功。

毫无疑问前者清朝亡国更快的可能性更大。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接下来宋安之用亲政时期光绪帝的作为来入手分析。

现在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在戊戌政变之前的光绪帝虽然亲政,但其权力有限,依旧是一个傀儡罢了,真正的大权还在慈禧手中。这种说法的确正确,但颇有一些以偏概全。如果光绪帝真的没有一定的权力,慈禧太后何必要大费周折的发动政变来夺回权力呢?

所以说亲政的光绪帝还是拥有一定的权力。

怎么说光绪帝的权力呢,以奏折处理来看,在戊戌政变以前,光绪帝对于重要的奏折及其所做的决定,须在当天将奏折原件呈送慈禧太后处报告,算是一种事后报告制度。也就是说光绪帝对于当时的政务拥有处理权,但慈禧太后有监督权。

再说说光绪帝亲政以后戊戌变法的作为。

今天国人说起戊戌变法,基本上大概印象莫过于光绪帝为了强国,主张变法学习西方列强,并且广开言路,不拘一格的重用康有为梁启超等爱国书生,简直是一派明君作风。(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如果不是慈禧太后最后发动政变废除了戊戌变法,那么说不定光绪帝真的是有一番大作为。

其实戊戌变法美好表面的背后并非是那么美好,甚至有一些可笑。因为戊戌变法的内容多是华而不实,虽然很多新政长远来看是对的,但很明显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比如说在哪个西方列强殖民化,土地越来越重要的时代。维新派中康有为面对变法经费不足的问题,竟然想把西藏卖与英国。谭嗣同的想法也是想尽卖新疆于俄罗斯,尽卖西藏于英国。简直是可笑至极。

所谓的广开言路只是吸引了一群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不切实际的书生来进言新政罢了。

还有户部候补主事闵荷生就在条陈中提出了一个很奇葩的建议:即在清朝龙兴之地东三省铁路沿线种树。他认为:“东三省乃京师之根本,俄人经营铁路,心不可问”,由此密令东三省诸大员,以“清界限保护铁路为名”,在沿线的官地上种植易于生长的树木,“一旦有事,可藉以为火攻”。这招火攻铁路也的确太幼稚可笑了。

而这种不切实际的新政,使地方实力派官员对于变法新政也是阳奉阴违,这样就形成了朝廷上年轻的皇帝与一群年轻的书生热火朝天的议论国事,出台了很多新政下发到地方,而地方实力派多是阳奉阴违的诡异局面。


不幸中的万幸是随之而来的戊戌政变使这场闹剧收场,也使没有完成的戊戌变法在大众心中留下一个比较美好的印象。

通过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为来看,这位年轻皇帝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施政经验,也并非康熙雍正那种天生的治国强人,所以如果慈禧太后真的将实权交给光绪帝的话,光绪帝所谓大刀阔斧改革下,垂垂老矣的清朝经不起几番折腾更有可能早几年亡国的。

所以说慈禧太后将实权交给光绪帝还真不是一件好事,别想的那么好。


宋安之


很多人喜欢拿清朝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做对比,实际上两者存在诸多差异,根本上来说,戊戌变法不会成功,大清在光绪的带领下也走不上富强。

政权就是放到光绪手里也好不到哪里去

实际上慈禧并不是没有给光绪机会,很多人将慈禧和光绪放在对立不可调和的立场来评价二人的关系,实际上光绪是慈禧选定,并且一手扶持起来的,慈禧干了这么多年勾心斗角其实也累,如果能有一个好的接班人,那她肯定会放手。

只不过光绪太心急,尤其是光绪后面那些清流,想要光绪主导政权,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出人头地,比贪官污吏还祸国殃民的是清流,在甲午战争爆发后,这些人坚持主战,一战到底,然而在开战前却打压李鸿章这些当权派,在光绪亲政这几年,北洋海军根本就没有发展,尤其是光绪的父亲和光绪俩人为了早点让慈禧让位,搬出皇宫因此拿海军经费来给慈禧修园子。

最等不及的其实应该是康有为这帮人,他们本身就是光脚不怕穿鞋,什么也没有,因此迫切需要变法来改变自身的地位,实际上康有为真的是为变法吗?并不是,他只是想要借变法来获得权力,光绪也是为权力,实际上光绪就是在1898年什么也不用干,等个十年到1908年的时候皇位也是他的。

所以,光绪、康有为这些人都是借变法之名想要获得权力。

实际上晚清时期最开明的人并不是光绪和康有为,而是慈禧

我要是下了这个结论,肯定会有人喷我,实际上慈禧能够主导清王朝这么多年,并且带来同治中兴,其手段和能力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慈禧是怎么控制住局面的,是靠洋务运动,获得了汉族地主阶层的支持。

开眼看世界在慈禧这里得到了实现,富国强兵也是慈禧主导下的,重用汉族大臣还是慈禧做到的,清朝的统治者极为固步自封,因此慈禧走得每一步都很艰难。

在甲午战争失败后,慈禧做得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大清国能上战场的都上了,先后六十万多万兵力都用上了,还打不过那就不是一个人的事了,最起码慈禧还打了,民国时期多少军阀看日本人来了还没等打就投降了。

慈禧也知道需要变法,光绪主持戊戌变法的时候是得到慈禧支持的,不然也进行不下去,但是变法的过程和目的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了,康有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是令人不耻,他们说到底根本不是在变法,而是在夺权,最后慈禧只能是结束了变法。

实际上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后,慈禧就任命袁世凯继续变法,史称清末新政,纵横可以负责任的说,清末新政变法的幅度要比戊戌变法还要深入,前后仅仅差了三年,所以那些说清朝拒绝维新变法而走向覆灭的可以歇一歇了。

处于贬低慈禧的立场,所以必须捧光绪,这是中国人的典型思维,说赵括不行就必须说廉颇能打,说慈禧不能拯救清朝,那光绪就一定能。

实际上就是变法过程中没有康有为这些居心叵测的人也不行,关于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清朝维新变法的失败,我前几天在微头条中说了一下,简单来说,日本本身就善于对外学习,善于改变,而中国是两千多年来基本一层不变。俗话说得好,船大难调头啊。


史论纵横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慈禧太后是一个贪权恋位的人吗?历史事实似乎都在证明这慈禧太后的贪权恋位,似乎满清的灭亡更大的原因在于慈禧太后的贪权恋位。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慈禧太后是否是一个贪权恋位的人。我们就从辛酉政变、同治帝亲政、光绪帝亲政这三件事情来说。

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发动辛酉政变 杀顾命八大臣

看资料都说辛酉政变发生的原因是慈禧太后和顾命八大臣不和,到底因为什么不和,还没有人说清楚。现在来分析下慈禧太后和顾命八大臣不和的原因。

先看顾命八大臣的背景和简介

1、载桓: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就是因为载桓因为谈判破裂而刑杀巴夏礼等20多个谈判人员而引起的,可以说当时负责谈和的载桓是罪魁祸首;不懂外交、强硬的守旧派是其特点。

2、端华:没有什么事迹,只知道按辈分,他是东太后慈安太后的姑丈;

3、肃顺:肃顺是端华的庶出弟弟,传闻其母是回人;肃顺是著名的主站派人物,也是引发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责任人物;

4、景寿:没有什么事迹,在辛酉政变之后只是被夺职,没有被处死,依然保留公爵和额驸的品级;

5、穆荫:也是扣留谈判人员巴夏礼等20多人的主要责任人员,辛酉政变之后被撤职流放,同治3年死在家里;

6、匡源:没有什么事迹,辛酉政变之后被罢官;

7、杜翰:杜翰唯一的罪状就是——反对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最积极的人,都是儒家文化惹的祸,辛酉政变之后,杜翰因为父亲杜受田缘故被免死罢官,流放,被赦免后,闭门不出,在同治5年去世;

8、焦祐瀛:一个听命于肃顺的人,辛酉政变后被撤职。

现在总结来看咸丰帝的顾命八人组成分:

强硬守旧派3人:载桓、肃顺、穆荫;随大流派5人:端华、景寿、匡源、焦祐瀛、杜翰。

也就是说,这个顾命八人组,都是强硬守旧派。他们是反对和英法谈和,主张继续和英法继续开战的。如果同治帝是由他们辅佐,大清和英法必定继续作战。

至于和英法继续作战是否明智,这里不做讨论。


对比了咸丰顾命八人组,慈禧太后的主要支持人物分析:

1、奕訢:外号“鬼子六”已经说明了以前,他就是主张谈和和开放的;

2、奕譞:没什么特别,不过他是慈禧太后的妹夫,自然和慈禧太后是利益共同体;

3、桂良:签署《天津条约》的他自然是主张谈和和开放的;

4、賈楨:事迹不详,不过能够在英法联军攻打北京而咸丰撤走后,敢于单独坚守天安门的人,也是相当的勇敢;

5、周祖培:没有什么特别,看不出其价值观;

6、沈兆霖:没有什么特别,看不出其价值观;

7、胜保和僧林格沁都是军权人物,也无法看出其价值观。


总结:咸丰顾命八人组,其实就是强硬守旧派;而慈禧太后等的辛酉政变人物以谈和开放派为主。因此,辛酉政变的本质就是大清是战是和的国策问题。慈禧太后和顾命八大臣的不和,主要是政见不合。

肃顺的主战,奕訢的主和,在当时,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很难说得清楚。但有一个事实必须清楚:由于中国和英法两国距离过远,即便英法占据,也无法和本国形成有效的互动。同时不能排除中国在和英法的战争中学习和引入枪炮科技。

也就是说,无论是主战,还是主和,大清必然引入西方的科技技术。但如果经过长期的战争洗礼,就能更快速的学习和让国人醒悟。

战未必错,和未必对!


同治帝亲政

1873年1月,年满18岁的同治帝亲政。

1874年10月,同治帝生病;

1875年1月,同治帝病死。

同治帝执政时间虽然只有差不多2年的时间,但从同治帝办理台湾牡丹社事件的手法来看,同治帝还是很有治理能力的。

同治帝用人比较开放,在办理台湾牡丹社事件时,就大胆使用不是自己亲信的沈葆桢、李鸿章等人去办理。这和光绪帝只信任自己人的风格大为不同。

杨乃武和小白菜之案的办理,也是发生在同治帝亲政时期。

总的来说,同治帝和两宫太后的关系比较融洽,在重大事情上,还是经常和两宫太后沟通。

两宫太后并没有过多干预同治帝的治理,唯一一次干预是同治帝想要修颐和园给两宫太后休养但被满城大臣以费用过高为由反对,在双方僵持时,慈禧太后出面叫停了。

同治帝的死因,有两种说法:官方说法是死于天花;野史说法是死于花柳病。但不同如何,相对光绪执政,同治帝和两宫太后的关系融洽多了。

同治帝的早死,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一不能稳定其政策,二没有留下可即位的子嗣。


光绪帝亲政

相比同治帝亲政时期,光绪帝亲政时期可以说是一事无成,反而招致了国家利益大损失。

1889年1月,光绪帝亲政。但和同治帝亲政不同,在众多大臣的要求下,慈禧同意继续训政;而光绪帝也组成自己的亲信势力:翁同龢、汪鸣銮、孙家鼐、文廷式、志锐。。

戊戌变法,虽然是光绪帝进行的,但作为训政者的慈禧太后如果不默认同意,光绪帝也无法展开。

慈禧发动戊戌政变的因素有很多:

1、康梁党认为是他们围攻颐和园计划被袁世凯告发所导致的;

2、变法派提出聘用伊藤博文为变法顾问、中美英日合邦方案,这是变法触碰慈禧底线的事件,而光绪帝对此默许,也不和慈禧商量。

从光绪帝采信翁同龢之言发动甲午战争,重大政事不和训政的慈禧太后商议来看,光绪帝的治理能力太差,基本就是一个毛头小子的所为。


综述,关于慈禧太后:辛酉变法是关于战、和的国家策略;

同治帝亲政时关系融洽;
光绪帝只信任亲信,用人偏听偏信,急躁冒进。

如果慈禧真的把实权给光绪帝,以光绪帝在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中的作为,大清只会早些进入内斗模式。


历史哨声


倘若光绪拥有实权,充其量也是书生气十足的革命青年。

从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的作为,可以探寻他的政治手腕。

光绪在戊戌变法中,太过于急功近利。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是个明白人,知道急躁冒进,只会欲速不达,因此曾劝诫光绪,变法宜有次第。而光绪的回答是,要变法,就要全变。

杨锐告诫光绪,权力来自慈禧,如果有和太后意见不一的地方,要做到不宜固执己见。可光绪完全不听,更夸张的地方是光绪要尽除旧党。

由此可见,光绪完全不属于合格的政治家,顶多是书生气十足的革命家,完全不了解中国社会的现实,只追求简单粗暴的变革。

光绪本身政治幼稚,加上亲政时间极短,1889年大婚后才亲政。这时距离甲午战争仅仅不足六年时间,若想要在六年时间内,改变病入膏肓,且积重难返的大清国,简直是比登天还难。


五味社


虽然在很多人的意识里都认为光绪不应该是位亡国之君,应该算是位励精图治的贤明之主,只是迫于现实,没有实权进行维新变法罢了。其实则不然,因为光绪根本也没什么能力,更谈不上雄才大略,只是空有一腔热血的愤青。



慈禧太后虽然顽固与昏聩,但骨子里还是有国家统一这个大局观念的,玩起政治来一点也不比男人差,起码在清末的统治阶层中可谓一枝独秀。毕竟清末三千年大危机大变局的场,还真不是一个女人能够力挽狂澜的,晚清统治阶层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先维系统治,然后试图革新,如果真像某些史书中所说的那么冥顽不灵,晚清也不会允许新政的出现,更不会在内忧外患的时局下坚持了四五十年。

不仅是慈禧太后,包括清王朝内部的皇室也不会愿意把国家权力交给一个啥本事都没有,整天就会想着变法的光绪帝。



不只是触碰了他们内部的深层次利益,更是因为光绪就不懂政治。对外和洋人打交道不行,对内压不住气势汹汹的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起义,甚至连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这样的权臣都不一定会买他的帐,再想一下,除了慈禧清朝统治阶级内部还有谁能压的住场?除了慈禧太后,还真没第二个人了。

(配图来自网络)我是纳兰谈史,欢迎关注互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