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爲氣真環境,水若汙兮魚難存

周易包氏學之論易與風水

風水為氣真環境,水若汙兮魚難存

“風水”一辭,最早見於晉郭璞的《葬經》,是埋葬的兩個基本要素。書中是這樣說:“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則不散,行之使者止,故謂之風水。”也就是說,埋葬要葬在匯聚生氣的地方,祖宗之遺體得到蔭庇,後代子孫就可獲得福氣。匯聚生氣的關鍵,在於藏風得水。

“風水”二字缺一不可,但相對而言得水更為重要。唐楊鈞松《水龍經》說:“無水則風到而氣散,有水則氣止而風無,故風水二字為地學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為上等,以藏風之地為次等。”

由此可見,最早的所謂的風水術,其實就是陰宅術。與陰宅對應的為陽宅。陰宅為死人所居,陽宅為生人所居。陰宅術與陽宅術,統稱相地術,相地術古代又稱為“堪輿”。《淮南子》雲:“堪,天道也;輿,地道也。”堪(kan)字似乎在研究土地是什麼狀況,輿(yu)字似乎有人乘坐在車上跑來跑去。最早的“堪輿”成果,筆者想當數《尚書》“禹貢”一篇所陳述的內容。其中又以山與水對堪輿的影響最大。

相地術,《尚書。召誥》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相宅就是相地。宅字上方為空間為穴地,下面為去掉提手的託字,就好像某物托起了一方的空間一樣。表現在地面,就為城邑宮殿宅基;表現在地下,就為墳墓。墳字乃土中文化,關係宗族社稷的傳承。文明的聯繫,有時不隨著王朝的更替而湮滅,考古發掘可謂是功不可沒。歷史上幾乎九成以上的宏偉建築都隨著時代而灰飛煙滅。

為了生存,或者為了更好的發展,相地術十分實用。據《史記。殷本紀》記載,“成湯,自契至湯八遷”,“帝盤庚。。。乃五遷”。西周自古公至成王,四代人搬遷了四個地方,古公止於岐山,文王都豐,武王都鎬(hao),成王時“周公初基作新大邑於東國洛”(引自《尚書。康誥》)。《詩經。古公》有詩云:“相其陰陽,觀其泉流。”山北為陰,山南為陽,背山朝陽最好。對於水源的要求,不在於其浩浩蕩蕩,而在於其如泉水流動,如此可利於飲水與灌溉。

相地的目的,一在於氣,二在於宅。聚氣在於背山抱水或者藏風得水。人秉氣而生,氣旺方可人旺。聚氣之所,當有宅院。陰宅有棺槨(guanguo)有墓室,陽宅有房舍有庭院,城池又有內城外城。陰宅直接坐在氣穴之上,陽宅有氣口有明堂溝通外面的大環境,城池有城門與街道藏風聚氣。無論如何,大環境要與小環境協調,就像溝通清澈之江水入緩緩之河水,河水再直接造福於居住之家室。

陽宅的大環境很重視“四象”與小環境的“門主灶”。四象就是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青龍欲高,白虎欲低,朱雀欲明亮,玄武欲安靜。門主灶就是大門、主臥與灶房。大門為最主要的進氣口,方向很重要,主要參考二十四山向。主臥是最主要的居住人所居之處,也是最應當得到益處的地方,主要以後天八卦所對應的人為參考。灶房為人進食之所,也是最直接的能量補充之地,方位在五行上生主人最好克主人則兇險。

現在意義上的風水,包含陽宅與陰宅。以晉郭璞為開派祖師,以唐楊鈞松最為大家。郭璞著有《葬經》,楊鈞松著有《水龍經》、《疑龍經》等篇章。宋代有黃妙應的《博山篇》,明代有王君榮的《陽宅十書》,清代有趙九峰的《陽宅三要》、姚廷鑾(luan)的《陽宅集要》等書,影響都很大。至於當代的風水著作,邵偉華的《中國風水全書》與李居明的《學風水的第一本書》,很值得仔細玩味。

相宅術被分為許多流派,最主要的就是宗形勢與宗理氣,就像人們研究易學對象數與義理的不同重視一樣。宗形勢的代表為八宅派,宗理氣的代表為九宮派。另外有日法派、符鎮派、四明派、三合派等許多不同的派別,皆是在陰陽協調天人合一的思想前提下,在實際看風水的過程中所側重的方法的不同。理氣源於形勢,就像易之義理源自象數一樣,二者皆需要兼顧。形勢派的代表為楊鈞松,他的主要學說被後人總結為“三綱”、“五常”。

“三綱”指的是氣脈、明堂與水口。氣脈要旺,明堂要大,水口要“天門開”“地戶閉”。(來不見水來為天門開,去不見水去為地戶閉。)“三綱”作用如同天地人三才之道。

“五常”就是龍、穴、砂、水、向。龍要真,穴要的,砂要秀,水要抱,向要吉。覓龍,點穴,察砂,觀水,取向,環環相扣,不可或缺。“五常”作用如同五行之道。

一覓龍。《易經》由“潛龍勿用”開始,有意思的是風水以覓龍開始。覓龍就是尋山。尋山先從遠處山脈的來處開始,再尋找近處山脈的入口處,即尋找祖山、少祖山與主山的過程。尋山要看山的形勢,遠觀得勢,近觀得形。遠觀得勢,勢如城郭牆垣;近觀得形,或龍形,火虎形,或象形,或龜形不等。所謂真龍,《博山篇》雲:“認得真龍,真龍居中,後有託的,有送的,旁有護的,有纏的。託多,送多,護多,纏多,龍神大貴、中貴、小貴,憑這可推”。

二點穴。穴要的確位置,也就是明堂所在,宜寬大方正。穴之位置,全憑想象。清王道亨《羅經透解》雲:“龍形下額,虎形下王字,象形下鼻,龜形下息,蛇形下七寸,鳳形下銜書,鶴形下銜珠,獅形下球,蜘蛛下網心,人形下臍(qi)陰,獸形下尾門。。。”也就是,龍形山脈的真穴在龍的額頭之下對應的地方,虎形山脈的真穴在虎頭對應的地方,等等。

三察砂。砂就是主山四周的小山,也就是“託的,送的,護的,纏的”山峰。《博山篇》將砂大致分為四種:一是“侍砂,龍穴兩邊之左青龍右白虎”;二是衛砂,“從龍抱擁,命曰衛砂”,在主山之兩旁;三是迎砂,穴前之山;四是朝砂,前來朝拜龍穴的山,不論遠近。侍砂問侍從擋惡風,衛砂為護衛增內勢,迎砂為朝臣,朝砂為諸侯。

四觀水。看風水,看風水,無水就沒有真龍真穴。《博山篇》雲:“尋龍認氣,認氣嘗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氣香,主上貴。其色白,其味清,其氣溫,主中貴。其色淡,其味辛,其氣烈,主下貴。若酸澀,若發餿(sou),不足論。”

五取向。有龍必有煞,關鍵在於取向。取向主要解決龍與水的關係。龍的方向依照伏羲八卦的方位,水的方向依照十二地支的方位,水的方向忌諱與龍向不合。《羅經透解》雲:“坎龍忌戌辰向,艮龍忌寅向,震龍忌申向,巽龍忌酉向,離龍忌亥向,坤龍忌卯向,兌龍忌巳向,乾龍忌午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