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成“校园害”,新骗局又来了!

又是一年开学季,各大电子商务平台都摆上了醒目的宣传广告,新一轮的“开学经济”升温。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盯上了这片火热的市场,试图利用校园贷诱骗学生。

个别学生盲目从网络平台贷款,甚至沾染恶习、耽误学业

校园贷成“校园害”,新骗局又来了!

近几年,一些刚刚踏入校园、既没有借贷风险意识也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大学生盲目从网络平台上借钱,最终酿成恶果。悲剧频频现于网络及报端。

深圳某高职院校学生小陈从最初只借6000元钱,到如今“滚雪球”累计欠下多少债款,自己也说不清楚,面对放款人的暴力催收,小陈不得不找地方躲了起来;另一位学生从借5000元开始,半年时间,欠债累计上百万元……

校园贷之所以受到很多大学生的青睐,是因为“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大量网贷平台在客户准入审查上流于形式,学生只需填个表格,无需资质、担保或抵押,就能拿到贷款。申请便利与提现迅捷的特点,诱使许多学生身陷网贷泥潭。

高校学生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提供,如果受到拜金主义思想侵蚀或者具有虚荣、攀比心理,父母提供的费用往往不能满足需求,他们随之就会向校园贷获得资金,有的甚至引发赌博、酗酒等恶习,有些还因不堪校园贷逼债而逃课、辍学。

校园贷得到遏制,但出现回租贷、培训贷等诸多“新马甲”

校园贷成“校园害”,新骗局又来了!


校园贷严重扰乱校园环境和市场环境,严重危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教育部等部门去年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未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经过一系列的整治,校园贷得到遏制,但部分网络借贷平台换穿马甲,将小额现金贷款业务伪装成回租贷。回租贷就是用户把手机“抵押”给平台,借短期小额资金。回租贷贷款公司要求读取大学生的通讯录,掌控大学生的隐私信息。逾期后贷款公司会按照通话记录骚扰大学生的家人、朋友,甚至要求大学生不断续期、更换其他平台借款填窟窿,陷入恶性循环,这些都不是合法金融平台的做法。

校园贷“进化”为回租贷,一是由于有关部门的重拳出击,有效遏制校园贷的蔓延势头,网络借贷不敢明目张胆地乱来了;二是网络借贷平台不会轻易放弃已经尝到的甜头,它们以另类套路,回避监管视线,未放弃在校大学生这块蛋糕。

此外,针对毕业季学生,还有一种新型贷款骗局——培训贷。一些大学生求职时遇到一些开出优厚薪酬的公司,但是与公司签订实训就业协议时,大学生还需要交付一笔高额的培训费用。很多学生无力缴纳,此时公司人员就会表示可以先在公司或者第三方贷款,等挣了工资每个月再还进去。很多大学生都稀里糊涂地办了,但是公司承诺的高薪一分钱都没拿到,反而因为办理了这个所谓的培训贷,欠下了上万元的贷款。

多措并举斩断伸向校园的金融“黑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

校园贷成“校园害”,新骗局又来了!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始终保持对校园贷的高压态势,依法维护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从根本上净化校园贷土壤,构建健康的高校金融环境,还需要多方施策。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网络金融管理政策,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严把贷款公司的准入门槛,严厉打击校园贷的不法行为。金融机构应转变观念,优化服务,积极开发符合高校实际的金融产品,为大学生提供渠道畅通、手续便捷、利率合理的服务。

此外,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也是遏制校园贷为非作歹的重要举措。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讲,真正独立消费是从跨进大学校门开始的,必须学会合理安排来自于家庭的生活费。高校也需加强金融、网络安全知识普及力度,以案警示、以案释法,同时加强校园信用体系建设,对大学生贷款消费行为进行规范、引导、监督、约束。

校园贷成“校园害”,新骗局又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