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漢末五胡的那些事兒(一)

之前我們討論過五胡之亂的爆發,這次我們系統的梳理一下五胡亂華事件期待給大家梳理一波。

論漢末五胡的那些事兒(一)

論漢末五胡的那些事兒(一)

讓我們把時間線拉長做一個分析,樓主先來從東漢的開國講起。

東漢的建國是漢室子孫劉秀開國,但漢光武帝劉秀的開國和漢高祖劉邦的開國有所不同。如果說西漢是帝王與劉氏諸親王的天下,那東漢就是皇帝和鄧禹家族、耿弇家族、梁統家族、竇融家族、馬援家族、陰氏家族共同治理的天下,從根本上來講,權力有分散的趨勢。

到了漢章帝時期,漢章帝其性格雖豁達大度,再加上他從小便受儒家學說思想影響,又是溫吞柔軟的。他延續了祖父漢光武帝劉秀的治政方案,對百姓十分的看重,廣開諫言,救濟百姓。但因為性格柔弱,容易受人擺佈,在對抗西域的大思想上,他選擇了放棄,在後宮中也一直風波不斷,於是在漢章帝的後期,外戚很肆虐地干涉朝政。

公元84年,元和元年 漢章帝下詔:

“自牛疫已來,穀食連少,良由吏教未至,刺史二千石以為負。其令郡國募人無田欲徙它界就肥饒者,恣聽之。到在所,賜給公田,為僱耕傭,賃種餉,貰與田器。勿收租五歲,除算三年。其後,欲還本鄉者勿禁。”

這篇詔書裡的“恣聽之”樓主個人解讀是聽而任之,也就是說,有什麼障礙阻擋了漢章帝,讓他發出了聽而任之的疲憊之感。

事實上對漢章帝造成了這種疲憊之感的來源,正是來自於外戚!

在漢章帝后期,漢章帝的權利有被外戚架空的跡象,漢章帝的繼任者漢明帝接手的,其實是個內憂外患的爛攤子。

漢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

竇氏父子兄弟併為卿、校,充滿朝廷,穰侯鄧疊、疊弟步兵校尉磊及母元、憲女婿射聲校尉郭舉、舉父長樂少府璜共相交結。元、舉並出入禁中,舉得幸太后,遂共圖為殺害,帝陰知其謀。是時,憲兄弟專權,帝與內外臣僚莫由親接,所與居者閹宦而已。帝以朝臣上下莫不附憲,獨中常侍鉤盾令鄭眾,謹敏有心幾,不事豪黨,遂與眾定議誅憲,以憲在外,慮其為亂,忍而未發;會憲與鄧疊皆還京師。時清河王慶,恩遇尤渥,常入省宿止;帝將發其謀,欲得《外戚傳》,懼左右,不敢使,令慶私從千乘王求,夜,獨內之;又令慶傳語鄭眾,求索故事。庚申,帝幸北宮,詔執金吾、五校尉勒兵屯衛南、北宮,閉城門,收捕郭璜,郭舉、鄧疊、鄧磊,皆下獄死。遣謁者僕射收憲大將軍印綬,更封為冠軍侯,與篤、景、皆就國。帝以太后故,不欲名誅憲,為選嚴能相督察之。憲、篤、景到國,皆迫令自殺。《資治通鑑卷四十八.漢紀四十》

竇氏父子兄弟同為九卿、校尉,遍佈朝廷。穰侯鄧疊,他的弟弟、步兵校尉鄧磊,母親元,竇憲的女婿、射聲校尉郭舉,郭舉的父親、長樂少府郭璜等人,相互勾結在一起。其中元、郭舉都出入宮廷,而郭舉又得到竇太后的寵幸,他們便共同策劃殺害和帝。和帝暗中瞭解到他們的陰謀。當時,竇憲兄弟掌握大權,和帝與內外臣僚無法親身接近,一同相處的只有宦官而已。和帝認為朝中大小闢員無不依附竇憲,唯獨中常侍、鉤盾令鄭眾謹慎機敏而有心計,不諂事竇氏集團,便同他密謀,決定殺掉竇憲。由於竇憲出征在外,怕他興兵作亂,所以暫且忍耐而未敢發動。恰在此刻,竇憲和鄧疊全都回到了京城。當時清河王劉慶特別受到和帝的恩遇,經常進入宮廷,留下住宿。和帝即將採取行動,想得《漢書·外戚傳》一閱。但他懼怕左右隨從之人,不敢讓他們去找,便命劉慶私下向千乘王劉伉借閱。夜裡,和帝將劉慶單獨接入內室。又命劉慶向鄭眾傳話,讓他蒐集皇帝誅殺舅父的先例。六月庚申(二十三日),和帝臨幸北宮,下詔命令執金吾和北軍五校尉領兵備戰,駐守南宮和北宮;關閉城門,逮捕郭璜、郭舉、鄧疊、鄧磊,將他們全部送往監獄處死。並派謁者僕射收回竇憲的大將軍印信綬帶,將他改封為冠軍侯,同竇篤、竇景、竇一併前往各自的封國。和帝因竇太后的緣故,不願正式處決竇憲,而為他選派嚴苛幹練的封國宰相進行監督。竇憲、竇篤、竇景到達封國以後,全都強迫命令自殺。

漢和帝利用宦官勢力,一舉打垮了以大將軍竇憲為首的外戚勢力,表面上看,漢和帝壓制了外戚勢力,實際上造成了權利進一步的分散。皇帝手裡的權利分散到了宦官勢力的手裡。

漢和帝的行為,壓制住了外戚勢力無疑,但是造成了帝王所掌握在手裡的權利進一步的分散,如果皇帝本身精明能幹,手腕強硬。那麼外戚和宦官就無法為所欲為,文治武功樣樣精通的漢和帝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創造了永元之隆的盛世局面。

但是漢和帝分散權利的做法是有風險的,如果接下來的繼任者的能力不足以駕馭外戚和宦官的話,那麼外戚和宦官這兩個皇權的分權者將會變成王朝的掘墓人。

圖為創下了永元之隆的漢和帝:

論漢末五胡的那些事兒(一)

回覆

然而很不幸,漢和帝之後的繼任者們都無法很好的應對外戚和宦官互相干政的局面,這兩個本該聽命於皇帝的勢力成為了威脅皇帝的威脅者。

論漢末五胡的那些事兒(一)

論漢末五胡的那些事兒(一)

論漢末五胡的那些事兒(一)

論漢末五胡的那些事兒(一)

論漢末五胡的那些事兒(一)

論漢末五胡的那些事兒(一)

論漢末五胡的那些事兒(一)

漢和帝之後的帝王,都是孩童出身,容易被外戚或是宦官勢力架空,這其中的漢順帝,漢桓帝雖然能夠一定程度上的挽回權利的分散,平衡朝政。但是到了漢靈帝時期,昏庸無能的漢靈帝終於將大漢王朝送上了不歸路。

漢靈帝在第二次黨錮之禍中,聽信宦官,大肆追殺黨人,致使大量士人逃亡,賣官鬻爵,用賣官的錢設置西園供自己享樂,漢靈帝將賣官所得收入用於西園的建設。中常侍呂強一度進諫:“天下財物都是陛下的,何必還分公和私?”漢靈帝不聽,此外昏庸的漢靈帝在面對黃巾起義之時,居然把匈奴人於夫羅叫來打黃巾賊,造成了惡劣的後果。

“單于羌渠,光和二年立。中平四年,前中山太守張純反畔,遂率鮮卑寇邊郡。靈帝詔發南匈奴兵,配幽州牧劉虞討之。單于遣左賢王將騎詣幽州。國人恐單于發兵無已,五年,部醯落與休著各胡白馬銅等十餘萬人反,攻殺單于。”《後漢書.南匈奴傳》

(靈帝中平五年)九月,南單于叛,與白波賊寇河東。”《後漢書.靈帝紀》

“於夫羅者,南單于子也。中平中,發匈奴兵,於夫羅率以助漢。會本國反,殺南單于,於夫羅遂將其眾留中國。因天下撓亂,與西河白波賊合,破太原、河內,抄略諸郡為寇。”《三國志.武帝紀》

“山東兵起,欲誅卓。袁紹至河內,楊與紹合,復與匈奴單于於夫羅屯漳水。單于欲叛紹,楊不從。單于執楊與俱去,紹使將麴義追擊於鄴南,破之。單于執楊至黎陽,攻破度遼將軍耿祉軍,眾復振。”《三國志.張楊傳》

這就是樓主個人總結東漢滅亡的內部原因,接下來樓主要講的東漢滅亡的外部原因。不過在這之前,必須給大昏君漢靈帝一個單獨嘲諷:

論漢末五胡的那些事兒(一)

嘛,樓主不會斷更的,這是一個很長的分析帖,敬請關注喲。

論漢末五胡的那些事兒(一)

回覆

舉報|來自Android客戶端6樓2018-05-29 21:00


論漢末五胡的那些事兒(一)


  • 我愛綠色童話
  • 吧主
  • 13

3樓有句話補充改正一下,漢章帝的繼任者是和帝。有個字朋友打錯了。

和帝重用宦官鄭眾也是無可奈何之舉,因為當時和帝身邊根本沒有什麼值得信奈的大臣,幾乎當時朝堂之上都是竇家黨羽,和帝要從外戚手裡奪權可以說自身的資本很薄。重用鄭也是萬般無奈之舉,不過鄭在東漢歷史中的諸多宦官裡的評價並不差,說到外戚和宦官互相爭權奪利應該是和帝以後慢慢形成的問題,到了靈帝時才成了很明顯的一個問題。應該說東漢和帝如果執政時間和武帝一樣長,東漢後期內部混亂的歷史不一定會有,不過歷史沒有假設。漢和帝過早離世,我認為是東漢最遺憾的一段了!其父章帝是個有為帝王,但是對於外戚確實比較寬鬆,後期執政時造成了一定外戚做大的爛攤子,這確實也是不爭的事實。總的來說東漢最鼎盛時應該是和帝這一段。

期待朋友更新

論漢末五胡的那些事兒(一)

回覆

舉報|7樓2018-05-29 21:28


論漢末五胡的那些事兒(一)


  • 多一份問候7
  • 小吧主
  • 9

有人私下裡問樓主,外戚勢力和宦官勢力到底哪邊對於東漢帝王王權的威脅更大,樓主認為宦官的威脅更大。

我們先從《後漢書.梁冀傳》來看看外戚勢力的危害:

永和元年,拜河南尹。冀居職暴恣,多非法,父商所親客洛陽令呂放,頗與商言及冀之短,商以讓冀,冀即遣人於道刺殺放。而恐商知之,乃推疑於放之怨仇,請以放弟禹為洛陽令,使捕之,盡滅其宗親、賓客百餘人。

這是大權在握的梁冀,再來讓我們看看他的最終結局:

收冀財貨,合三十餘萬萬,以充王府,用減天下稅祖之半。散其苑囿,以業窮民。錄誅冀功者,封尚書令尹勳以下數十人。《後漢書.梁冀傳》

《後漢書.仲長統傳》對外戚勢力和宦官勢力的分析說的明白:

或曰:政在一人,權甚重也。曰:人實難得,何重之嫌?昔者霍禹、竇憲、鄧騭、梁冀之徒,籍外戚之權,管國家之柄;及其伏誅,以一言之詔,詰朝而決,何重之畏乎?今夫國家漏神明於媟近,輸權重於婦黨,算十世而為之者八九焉。不此之罪而彼之疑,何其詭邪!

時順帝虞貴人葬,百官會喪還,曹節見磔甫屍道次,慨然抆淚曰:“**自可相食,何宜使犬舐其汁乎?”語諸常侍,今且俱人,勿過里舍也。節直入省,白帝曰:“陽球故酷暴吏,前三府奏當免官,以九江微功,復見擢用。愆過之人,好為妄作,不宜使在司隸,以騁毒虐。”帝乃徙球為衛尉。時,球出謁陵,節敕尚書令召拜,不得稽留尺一。球被召急,因求見帝,叩頭曰:“臣無清高之行,橫蒙鷹犬之任。前雖糾誅王甫、段熲、蓋簡落狐狸,未足宣示天下。願假臣一月,必令豺狼鴟梟,各服其辜。”叩頭流血。殿上呵叱曰:“衛尉扞詔邪!”至於再三,乃受拜。其冬,司徒劉郃與球議收案張讓、曹節,節等知之,共誣白郃等。語已見《陳球傳》。遂收球送洛陽獄,誅死,妻、子徙邊。《後漢書.陽球傳》

陽球因為和曹節為首的宦官勢力對抗,結局悲慘。

若夫高冠長劍,紆朱懷金者,佈滿宮闈;苴茅分虎,南面臣人者,蓋以十數。府署第館,棋列于都鄙;子弟支附,過半於州國。南金、和寶、冰紈、霧縠之積,盈仞珍臧;嬙媛、侍兒、歌童、舞女之玩,充備綺室。狗馬飾雕文,土木被緹繡。皆剝割萌黎,競恣奢欲。構害明賢,專樹黨類。其有更相援引,希附權強者,皆腐身燻子,以自炫達。同敝相濟,故其徒有繁,敗國蠹政之事,不可單書。所以海內嗟毒,志士窮棲,寇劇緣閒,搖亂區夏。雖忠良懷憤,時或奮發,而言出禍從,旋見孥戮。因復大考鉤黨,轉相誣染。凡稱善士,莫不離被災毒。

《後漢書.宦官列傳序》指出了宦官專權的危害之嚴重。

  • 所以在樓主的眼裡,宦官勢力的危害遠比外戚勢力嚴重。

現在樓主來說說東漢滅亡的外部原因,東漢滅亡的外部原因有二:天災和瘟疫。

先來看看天災,和明末一樣,東漢時期的天災也非常嚴重。

東漢中後期,自然災害尤其嚴重。從和帝永元元年(89)到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間,發生水災54次,旱災40次,地震69次,蝗、螟災29次,瘟疫18次,大風冰雹等41次,基本上每個年頭都有災害發生,甚至一年有多種災害。

安帝時期是災害發生最為集中的時期,它以數量多、頻率高、連鎖反應顯著、為害嚴重、群發典型而令人關注。從永初元年(107)至元初三年(116),連續10年發生旱災,且波及面廣大,又往往與其它災害交互、併發。

在東漢晚期,還出現了極其反常的大規模蝗災與旱災,比如桓帝到靈帝的幾十年裡,北方大規模的蝗災出現過5次,其中最嚴重的1次,幾乎波及到整個長江以北的中原地區。

特別要指出,東漢南方開發程度不高,作為經濟重心的關東正是重災區。

樓主做了一份東漢時期的自然災害表,請諸位一觀:

公元91年:六月,郡國十三地震。旱,蝗。

公元93年:正月,隴西地震。

公元94年:七月,京師旱。

公元95年:七月,易陽地裂,九月,京師地震。

公元96年:五月,河內、陳留蝗,九月,京師蝗。

公元97年:三月,隴西地震。六月,旱,蝗。

公元98年:五月,京師大水。十月,五州雨水。

公元101年:荊州雨水。

公元102年:七月,三州大水。

公元103年:九月,四州雨水。

公元104年:七月,旱。

公元106年:五月,河東垣山崩。六月,郡國三十七雨水。九月,六州大水。十月,四州大水,雨雹。

公元107年:九月,太尉徐防以災異,寇賊策免。三公以災異免,自防始。辛未,司空尹勤以水雨漂流策免。

是歲,郡國十八地震,四十一大水,二十八大風,雨雹。

公元108年:二月,遺準使冀州、倉使兗州稟貸,流民鹹得蘇息。夏,旱。六月,京師及郡國四十大水,大風,雨雹。是歲,郡國十二地震。

公元109年:三月,京師大飢,民相食。

漢人韓琮隨匈奴南單于入朝,既還,說南單于雲:“關東水潦,人民飢餓死盡,可擊也。”單于信其言,遂反。

十二月,郡國九地震。

是歲,京師及郡國四十一雨水,並、涼二州大飢,人相食。

公元110年:三月,郡國九地震。四月,六州蝗。七月,三郡大水。九月,益州郡地震。

公元111年:正月,郡國十地震。是歲,九州蝗,郡國八雨水。

公元112年:三月,十州蝗。五月,旱。六月,豫章員溪原山崩。

公元113年:二月,郡國十八地震。

公元114年:二月,日南地坼,長百餘裡。四月,京師及郡國五旱,蝗。是歲,郡國十五地震。

公元115年:五月,京師旱,河南及郡國十九蝗。十一月,郡國十地震。

公元116年:二月,郡國十地震。四月,京師旱。十一月,郡國九地震。

公元117年:六月,三郡雨雹。七月,京師及郡國十雨水。是歲,郡國十三地震。

公元118年:三月,京師及郡國五旱。是歲,郡國十四地震。

公元119年:二月京師及郡國四十二地震。四月,沛國、勃海大風,雨雹。五月,京師旱。十二月,郡國八地震。

公元120年:十月,京師及郡國三十三大水。是歲,郡國二十三地震。

公元121年:京師及郡國二十七雨水。十一月,郡國三十五地震。

公元122年:四月,京師、郡國二十一雨雹,河西雹大者如鬥。六月,郡國蝗。七月,京師及郡國十三地震。九月,郡國二十七地震。是歲,京師及郡國二十七雨水。

公元123年:七月,丹楊山崩。九月,郡國五雨水。十二月,京師及郡國三地震。

公元124年:閬中山崩。是歲,京師及諸郡國二十三地震,三十六大水丶雨雹。

公元125年:十月,越巂山崩。

公元127年:三月,旱。

公元128年:正月,京師地震。六月,旱。

公元129年:五州雨水。

公元130年:四月,京師旱,京師及郡國十二蝗。

公元132年:正月,京師旱。

公元133年:四月,京師地震。六月,洛陽宣德亭地坼,長八十五丈。

公元134年:五月,詔以春夏連旱,赦天下。

公元135年:二月,旱。十二月,京師地震。

公元137年:四月,京師地震。十月,京師地震。

公元138年:二月,京師及金城丶隴西地震,二郡山崩。閏四月,京師地震。

公元139年:三月,京師地震。八月,太原旱。

公元140年:二月,京師地震。涼州自九月以來,地百八十震,山谷坼裂,壞敗城寺,民壓死者甚眾。

公元144年:九月,京師及太原丶雁門地震。

公元146年:五月,海水溢,漂沒民居。

公元147年:四月,京師地震。九月,京師地震。

公元48年:七月,京師大水。

公元149年:八月,京師大水。九月,地震。庚寅,地又震。

公元150年:七月,梓潼山崩。

公元151年:京師旱,任城、梁國飢,民相食。十一月,京師地震。

公元152年:正月,京師地震。十月,京師地震。

公元153年:七月,郡、國三十二蝗,河水溢。百姓飢窮流冗者數十萬戶,冀州尤甚。

公元154年:二月,京師地震。夏,蝗。東海朐山崩。

公元155年:二月,司隸、冀州飢,人相食。夏,南陽大水。巴郡、益州郡山崩。

公元156年:十二月,京師地震。

公元157年:閏月,京師蝗。

公元158年:五月,京師蝗。

公元159年:夏,京師大水。

公元160年:五月,漢中山崩。

公元161年:正月,大疫。五月,京師雨雹。六月,京兆丶扶風及涼州地震。庚子,岱山及博尤來山並頹裂。七月,京師雩。

公元162年:五月,京師地震。

公元164年:三月,隕石於鄠。五月,京師雨雹。

公元165年:九月,京師地震。

公元166年:司隸,豫州飢,死者什四五,至有滅戶者。

公元167年:六月大水,勃海海溢。

公元168年:六月,京師大水。

公元169年:四月,大風,雨雹,霹靂,拔大木百餘。

公元171年:二月,地震。三月,大疫。

公元172年:六月,京師大水。

公元173年:正月,大疫。六月,北海地震。

公元177年:四月,大旱,七州蝗。十月,京師地震。

公元178年:二月,地震。四月,地震。

公元179年:春,大疫,三月,京兆地震。

公元180年:秋,酒泉地震。

公元182年:二月,大疫。四月,旱。

公元183年:夏,大旱。秋,金城河水溢出二十餘里。五原山岸崩。

由此可見,東漢滅亡的外部環境危機絲毫不亞於明末,但是東漢明顯要比明末做的好得多,至於為什麼,我們接下來會說道。

現在樓主來說說東漢滅亡的另一大外部原因:由天災引發出來的瘟疫。

東漢時期特別是東漢末年的人口銳減,有軍閥混戰的一部分原因,但是,樓主認為瘟疫才是令當時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樓主在這篇《後漢書·五行五·疫》有看到:“安帝元初六年夏四月,會稽大疫。

延光四年冬,京都大疫。

桓帝元嘉元年正月,京都大疫。二月,九江、廬江大疫。

延熹四年正月,大疫。

靈帝建寧四年三月,大疫。

熹平二年正月,大疫。

光和二年春,大疫。

光和五年二月,大疫。

中平二年正月,大疫。

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

“疫”,就是瘟疫,就是猛烈的流行病。東漢末年的流行病對中原人口的殺傷有多厲害,張仲景的《傷寒雜論》序言有現身說法:

“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經年以來,猶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精通醫道的張仲景家裡尚且死亡者多多,普通無醫少藥的百姓,動輒滅門不是罕有!光和五年(182年)二月的大規模瘟疫尤其猛烈,而張角兄弟就利用這次大瘟疫以治病為名,創建“太平道”發動黃巾起義,從根子上挖了東漢的“龍脈”。在剿滅黃巾起義的時候,以及之後的軍閥混戰中,人口死亡也多多,遍地的屍骸又成了瘟疫病毒滋生潛伏的溫床,酷烈的瘟疫在整個東漢末年,以及魏晉就沒有禁絕的時候。就算到了赤壁之戰時期,曹操的軍隊在攻殲孫、劉的時候,也被猛烈的瘟疫侵襲,不得以撤兵回北方,《三國志·武帝紀》:

“十三年……秋七月,公南征劉表……十二月,……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軍史上對所謂的“赤壁大戰”吹噓多多,有幾個人注意到在戰船火焰後的瘟疫魔掌?

現在讓我們放眼周圍,去看看東漢時期的外族勢力的動向。

先來看看匈奴和鮮卑:

自從燕然勒石以來,北匈奴單于被打跑西逃康居之後,蒙古草原上的殘留的匈奴就成了“散兵遊勇”,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人物統御,也就沒能形成一股強大的,令人生畏的勢力,而且它們害怕被南匈奴和東漢政權侵擾。所以,這夥子匈奴想別的法子逃避這樣的命運,《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

“和帝永元中,大將軍竇憲遣右校尉耿夔擊破匈奴,北單于逃走,鮮卑因此轉徙據其地。匈奴餘種留者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鮮卑由此漸盛。”

“十萬餘落”匈奴,就是十萬餘戶匈奴,每戶出兵一人,就是“勝兵”十餘萬,每戶出兵二人,就是“勝兵”二十餘萬,這個勢力糾合起來,絕不下於被東漢政權豢養在內地的南匈奴!這些匈奴“皆自號鮮卑,鮮卑由此漸盛”!

這些匈奴成為鮮卑,是因為它們“皆自號匈奴”,自己說自己是匈奴。那麼,真正的移居蒙古草原的鮮卑承認它們麼?這個,樓主暫時沒有找到進一步的文字說明。

不過樓主可以肯定,倘若真正的鮮卑承認它們是鮮卑的一份子,那麼,到後來鮮卑的檀石槐統御鮮卑各部的時候,混雜了北匈奴、正派鮮卑的這個“鮮卑”的兵力應當遠超十萬——因為單單十餘萬落冒牌(鮮卑/匈奴)就能至少糾合出“勝兵”十餘萬,那麼加上正牌的鮮卑兵,檀石槐的鮮卑兵就應當遠遠超過十萬。但是,在漢靈帝嘉平五年議郎蔡邕的一份奏章裡,明言檀石槐的兵力:

“自匈奴遁逃,鮮卑強盛,據其故地,稱兵十萬”。

可以推論:東漢後期為禍東漢北疆的鮮卑,其中絕大部分就是那些“自號鮮卑”的匈奴人。而且,以它們能擊敗南匈奴的戰鬥力而言,這也絕不像是早期戰鬥力不堪的鮮卑能幹出的事情。所以,自北匈奴單于西逃之後,匈奴故地的匈奴改頭換面成了“鮮卑”,那麼,加入鮮卑部落的這些打著鮮卑旗號的部落。很可能,它們就是北匈奴的殘餘勢力,真正的匈奴,匈奴人的勢力並沒有像很多人說的那樣逃去了西方,其實很多仍然留在了草原上!

“匈奴及北單于遁逃後,餘種十餘萬落,詣遼東雜處,皆自號鮮卑兵。”

北匈奴單于西逃之後,餘下的草原上的北匈奴部眾冒充鮮卑和東漢繼續作對。而遼東的鮮卑,固然不可能混進所有的北匈奴殘餘,但是,部分北匈奴殘餘混進去搭夥混日子是可能的。所以,正牌的鮮卑也在遼西一帶跟著湊熱鬧和東漢打仗。總之,殘餘的北匈奴“自號”鮮卑之後,“鮮卑”的攻擊性變得極強,《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

“(和帝永元)九年,遼東鮮卑攻肥如縣……(永元)十三年,遼東鮮卑寇右北平”。

“元初二年秋,遼東鮮卑圍無慮縣,州郡合兵,固保清野,鮮卑無所得。復攻扶黎營,殺長吏。四年,遼西鮮卑連休等遂燒塞門,寇百姓……五年秋,代郡鮮卑萬餘騎遂穿塞入寇,分攻城邑,燒官寺,殺長吏而生……冬、鮮卑入上谷,攻居庸關……六年秋,鮮卑入馬城塞,殺長吏”。

(安帝)建光元年秋,(鮮卑大人)其至鞬復畔,寇居庸……鮮卑於是圍烏桓校尉徐常於馬城……鮮卑既累殺郡守,膽意轉盛,控弦數萬騎。延光元年冬,復寇雁門、定襄,遂攻太原,掠殺百姓。二年冬,其至鞬自將萬餘騎入東領候,分為數道,攻南匈奴於曼柏,薁鞬日逐王戰死,殺千餘人。三年秋,復寇高柳,擊破南匈奴,殺漸將王。

看,“鮮卑”/匈奴們連續攻擊東漢的延邊郡縣,殺戮這些郡縣的長官,更進一步的攻敗東漢捍禦北疆的支柱——南匈奴。單從擊敗南匈奴的本事來講,這更像是匈奴人的做派。退一步講,就算是鮮卑裡頭混雜了不少的匈奴人,這也就是為什麼北匈奴勢力逃離草原後,鮮卑為何能夠迅速佔領草原,並且於很短的時間內,對東漢的邊防系統造成了巨大壓力的原因。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鮮卑族和匈奴混血,誕生了一個新的部落,也就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胡夏的鐵弗匈奴,這個鐵弗匈奴所在的地區在三國時代被稱為羌胡。

《晉書 地理志》靈帝末,羌胡大擾,定襄、雲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並流徙分散。建安十八年,省入冀州。二十年,始集塞下荒地立新興郡,後又分上黨立樂平郡。魏黃初元年,復置幷州,自陘嶺以北並棄之,至晉因而不改。

北人謂父匈奴人、母鮮卑人者為“鐵弗”。《北史·僭偽附庸傳·劉武》:“北人謂胡父鮮卑母為‘鐵弗’,因以號為姓。”

但是,東漢王朝的武功並不輸給西漢,我們從接下來的幾位將軍們戰績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鄧鴻:建初七年(82年),鄧鴻擔任度遼將軍。永元元年(89年),鄧鴻與大將軍竇憲、徵西將軍耿秉等,擊敗北匈奴。

梁懂:公元109(永初三年)冬,南單于與匈奴左將軍烏桓首領俱反,梁慬奉詔代理度遼將軍,同其他幾路兵馬配合,進攻匈奴奧鞬日逐王,荻勝後,於次年正月,又率8000人,追剿匈奴單于,與匈奴左將軍烏桓首領激戰,斬殺匈奴渠帥和兵士3000餘人。接著打敗了單于七、八千騎兵的反攻。三月,在其他幾路大軍的合圍下,單于畏懼,向梁慬投降,南單于的此次叛亂始平。之後,詔拜梁慬為度遼將軍。

耿夔:永初五年(111年),耿夔任代理度遼將軍。建光元年(121年),耿夔與幽州刺史龐參擊敗鮮卑。延光元年(122年),擊敗羌族虔人部落與上郡的胡人的反叛。

橋玄:桓帝末,鮮卑、南匈奴及高句驪嗣子伯固並畔,為寇抄,四府舉玄為度遼將軍,假黃鉞。玄至鎮,休兵養士,然後督諸將守討擊胡虜及伯固等,皆破散退走。在職三年,邊境安靜。靈帝初,徵入為河南尹,轉少府、大鴻臚。建寧三年,遷司空,轉司徒。

皇甫規 張奐 :延熹六年(163年)又徵出,任命為度遼將軍。到任數月,即上書薦舉中郎將張奐接替其職。他說張奐才略兼優,宜任元帥,以孚眾望,他自己則願當張奐副手。朝廷允之,遂以張奐代為度遼將軍,以皇甫規為使匈奴中郎將。延熹九年(166年),張奐遷任大司農,皇甫規仍為度遼將軍

何進掌權時期,冀州刺史賈琮任度遼將軍。

耿祉:度遼將軍,時在初平(190—193年)中。見《二公孫陶四張傳》後被南匈奴首領於夫羅所殺。

鮮于輔:左度遼將軍,時在200年。見《二公孫陶四張傳》

閻柔:度遼將軍,時在黃初(220—226年)中。見《二公孫陶四張傳》

毋丘儉:度遼將軍,時在青龍(233—237年)中。見《王毋丘諸葛鄧鍾傳》

上述的將軍們,來自漢朝時期的一個專門負責北方事務的崗位:度遼將軍。

這個“度遼將軍”,樓主按著《後漢書·百官志一·將軍》說是這樣說的——“明帝初置度遼將軍,以衛南單于眾新降有二心者,後數有不安,遂為常守”。

這些度遼將軍基本上都是身經百戰,有著卓越的戰功。除了遭到了南匈奴首領於夫羅的攻擊而被殺的耿祉外,大多數都沒有丟臉。

漢靈帝時期“(靈帝)熹平三年冬,鮮卑入北地,太守夏育率休著屠各追擊破之。”《後漢書.烏桓鮮卑傳》

東漢時期,外族多數臣服於東漢王朝,所以出現了這一現象。

“單于羌渠,光和二年立。中平四年,前中山太守張純反畔,遂率鮮卑寇邊郡。靈帝詔發南匈奴兵,配幽州牧劉虞討之。單于遣左賢王將騎詣幽州。國人恐單于發兵無已,五年,右部醯落與休著各胡白馬銅等十餘萬人反,攻殺單于。”

張純,東漢末年人物,曾為中山太守。張純自薦為將,張溫拒絕,反而以公孫瓚為將出擊。張純心生不憤,與同郡張舉及烏桓丘力居等人叛亂。張純領軍劫略薊中,殺護烏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人,聚眾至十餘萬人,屯兵肥如,掠奪幽州、冀州。

東漢末年發生了一次叛亂事件,這次叛亂的事件的主角張純被樓主列為對華夏文明而言最可惡的十大叛賊之一。

【丘力居等鈔略青、徐、幽、冀,四州被其害,瓚不能御。】《後漢書.靈帝紀》

但是最後張純的結局如何?

【十一月,涼州賊王國圍陳倉,右將軍皇甫嵩救之。遣下軍校尉鮑鴻討葛陂黃巾。巴郡板蠻叛,遣上軍別部司馬趙瑾討平之。公孫瓚與張純戰於石門,大破之。】

張純最終被有著白馬將軍美稱的公孫瓚擊敗,並被劉虞擊敗。張純授首,烏桓和漢朝停戰,北方於是短暫的安定了下來了。

即便是東漢末期,東漢的武功絲毫不輸給西漢。

這些只是樓主總結的一個小小的縮影,更多的還請大家多多參考《後漢書》等史料。

嘛,現在樓主更新完了東漢滅亡的內外原因以及簡單的對東漢對外族的軍事活動進行了一個分析。接下來我們將走入三國時代,去看看在高平陵政變發生前的情況。

論漢末五胡的那些事兒(一)

第二位便是馬騰,歷史上的馬騰純粹是因為兒子馬超造反稀裡糊塗死在了曹操的手裡,但其實他在歷史上也留下來自己值得驕傲的足跡!

《典略》:騰字壽成,馬援後也。桓帝時,其父字子碩,嘗為天水蘭幹尉。後失官,因留隴西,與羌錯居。家貧無妻,遂娶羌女,生騰。騰少貧無產業,常從彰山中斫材木,負販詣城市,以自供給。騰為人長八尺餘,身體洪大,面鼻雄異,而性賢厚,人多敬之。

馬騰出身在這樣一個家庭,母親是羌人的他更是在羌人裡深受信任。

《典略》:靈帝末,涼州刺史耿鄙任信奸吏,民王國等及氐、羌反叛。州郡募發民中有勇力者,欲討之,騰在募中。州郡異之,署為軍從事,典領部眾。討賊有功,拜軍司馬,後以功遷偏將軍。

馬騰起家的根本和公孫瓚相似,都是對抗外族起家,公孫瓚對抗的是北方的烏桓和鮮卑,馬騰對抗的是後來五胡裡的羌氐兩族。

《典略》:是時,西州少谷,騰自表軍人多乏,求就谷於池陽,遂移屯長平岸頭。而將王承等恐騰為己害,乃攻騰營。時騰近出無備,遂破走,西上。會三輔亂,不復來東,而與鎮西將軍韓遂結為異姓兄弟。

馬騰和韓遂結為異姓兄弟,為自己的實力壯大打好了基礎。

《三國志 卷十六》:袁尚拒太祖於黎陽,遣所置河東太守郭援、幷州刺史高幹及匈奴單于取平陽,發使西與關中諸將合從。司隸校尉鍾繇遣既說將軍馬騰等,既為言利害,騰等從之。騰遣子超將兵萬餘人,與繇會擊幹、援,大破之,斬援首。

馬騰派兵支援曹操對抗袁尚派來的郭援,高幹和南匈奴呼廚泉單于。並打敗了他們,其中郭援被斬殺。

對於馬騰,樓主引用《典略》裡的話來評價他:北備胡寇,東備白騎,待士進賢,矜救民命,三輔甚安愛之。

雖然他後來窩囊的死在了曹操的手裡,但是不應該抹殺他所建立的功績。

最後是魏武帝曹操對抗外族的記錄,雖然曹操是一個頗具爭議的歷史人物,但是功過應當一分為二的看待。

樓主曾經提起過,南匈奴單于於夫羅,烏桓蹋頓單于,鮮卑族首領軻比能。這三個人在漢末產生了非常大的破壞,威脅絕對不亞於後世諸如豐臣秀吉這樣的跳樑小醜,但是這三個人結局如何呢?

“二年春……知黑山賊於毒、白繞、眭固等十餘萬眾略魏郡、東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東郡,擊白繞於濮陽,破之……三年春,太祖軍頓丘,毒等攻東武陽。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毒聞之,棄武陽還。太祖要擊眭固,又擊匈奴於夫羅於內黃,皆大破之。《三國志.武帝紀》

曹操剛起兵時,就和反叛東漢在中原抄略的南匈奴單于於夫羅交過手,並打敗了他。

三郡烏丸承天下亂,破幽州,略有漢民合十餘萬戶。袁紹皆立其酋豪為單于,以家人子為己女,妻焉。遼西單于蹋頓尤強,為紹所厚,故尚兄弟歸之,數入塞為害。公將徵之,鑿渠,自呼扨入泒水。名平虜渠;又從泃河口泃。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三國志.武帝紀》

烏桓單于蹋頓藉著袁紹的幫助為非作歹,但是蹋頓單于的最終結局是什麼?

尚、熙與蹋頓、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將數萬騎逆軍。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觽甚盛。公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陳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虜觽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遼東單于速僕丸及遼西、北平諸豪,棄其種人,與尚、熙奔遼東,觽尚有數千騎。初,遼東太守公孫康恃遠不服。及公破烏丸,或說公遂徵之,尚兄弟可禽也。公曰:"吾方使康斬送尚、熙首,不煩兵矣。"九月,公引兵自柳城還,康即斬尚、熙及速僕丸等,傳其首。諸將或問:"公還而康斬送尚、熙,何也?"公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則併力,緩之則自相圖,其勢然也。"十一月至易水,代郡烏丸行單于普富盧、上郡烏丸行單于那樓將其名王來賀。

在硬碰硬的惡戰中,蹋頓單于被陣斬!死亡的烏桓人漫山遍野。可見曹軍的攻擊性多強。而且這還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所以,攝於曹軍戰鬥力的威懾,普富盧和那樓兩名蠻族首領向曹操投降了。

由此可見,很多人傳說漢族面對遊牧民族只能以人數佔優勢的說法並不成立。

南宋人葉適評價白狼山之戰:以漢髙滅秦、項之威,而匈奴項領,受圍平城。光武百戰百克,遂定海內,而盧芳連胡擾邊,終其身不能屈。烏丸蹋頓之暴,不減前世。曹操親伐,一戰斬之,徙其部落,遂為名騎,所向有功,何其壯也。

最後一個跳樑小醜軻比能的結局,我們接下來會講到。

曹操在白狼山之戰結束後班師回朝時,吟了一首千古流傳的《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此外曹操在位期間,對外族的打擊仍然不遺餘力,我們就以鮮卑族首領軻比能的結局來做一個參考。

《三國志》:建安二十三年,代郡烏丸反,以彰為北中郎將,行驍騎將軍。臨發,太祖戒彰曰:“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動以王法從事,爾其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數千騎卒至。時兵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騎數百匹。用田豫計,固守要隙,虜乃退散。彰追之,身自搏戰,射胡騎,應弦而倒者前後相屬。戰過半日,彰鎧中數箭,意氣益厲,乘勝遂北,至於桑乾,去代二百餘里。長史諸將皆以為新涉遠,士馬疲頓,以受節度不得過代,不可深近,違令輕敵。彰曰:“率師而行,唯利所在,何節度乎?胡走未遠,追之必破。從令縱敵,非良將也。”遂上馬,令軍中:“後出者斬。”一日一夜與虜相及,擊,大破之,斬首獲生以千數。彰乃倍常科大賜將士,將士無不悅喜。時鮮卑大人柯比能將數萬騎觀望強弱,見彰力戰,所向皆破,乃請服。北方悉平。時太祖在長安,召彰詣行在所。彰自代過鄴,太子謂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見上,宜勿自伐,應對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歸功諸將。太祖喜,持彰須曰:“黃鬚兒竟大奇也!”

建安二十三年四月,投降於代北烏桓勢力造反,曹操任命兒子曹彰擔任北中郎將,行使驍騎將軍的職責。曹彰北征進入涿郡的境內,叛變的烏丸族幾千騎兵攻到,當時曹彰的兵馬尚未集結,只有步兵一千人,戰馬幾百匹。曹彰用田豫的計策,堅守陣地的要衝。敵人潰敗逃散,曹彰追擊,親自與敵人搏戰,箭射敵騎,應聲而倒的前後連成一串。打了半天,曹彰的鎧甲中了幾箭,氣勢更加雄壯,乘勝追擊,直到桑乾河,距離代郡有二百多里。軍中長史和眾將都認為部隊遠道而來,人馬疲累,又有命令不許過代郡,不許深入敵境,違令輕敵。曹彰說:“率軍出征,只是為了取勝,為什麼要受限制呢?敵人還沒跑遠,追上去就能擊潰他們。服從命令放跑敵人,決不是良將。”便上馬,命令部隊:“落後者斬!”一天一夜追上了敵人,出擊大獲全勝,斬首俘虜了幾千人。曹彰超過常例幾倍地犒賞將士,全軍沒有不高興的。當時鮮卑族的首領軻比能率領幾萬人馬觀望雙方強弱,看到曹彰奮力衝殺,所向披靡,便請求臣服。這樣北方便平定了。那時候,曹操在長安,召曹彰到自己的行營。曹彰從代郡經過鄴縣,太子對曹彰說:“你剛立了功,現在去西邊面見主公,注意不要驕傲自誇,回答問題要表現得謙虛。”曹彰到了長安,按照太子所說的,把功勞都歸於眾將。曹操很高興,捋著曹彰的鬍子說:“黃鬚兒居然大不簡單!”

曹操的兒子曹彰身先士卒,立下大功,當時的鮮卑族首領軻比能見此情景大吃一驚,便向曹彰請求臣服。

軻比能最開始很老實,曹**後的曹丕採取羈縻政策懷柔軻比能。然而就是這個時期,軻比能擴張勢力——“比能眾遂強盛,控弦十餘萬騎。每鈔略得財物,均平分付,一決目前,終無所私,故得眾死力,餘部大人皆敬憚之,然猶未能及檀石槐也。”

“太和二年,豫遣譯夏舍詣比能女婿鬱築鞬部,舍為鞬所殺。其秋,豫將西部鮮卑蒲頭、洩歸泥出塞討鬱築鞬,大破之。還至馬城,比能自將三萬騎圍豫七日。上谷太守閻志,柔之弟也,素為鮮卑所信。志往解喻,即解圍去。後幽州刺史王雄並領校尉,撫以恩信。比能數款塞,詣州奉貢獻。至青龍元年,比能誘納步度根,使叛幷州,與結和親,自勒萬騎迎其累重於陘北。幷州刺史畢軌遣將軍蘇尚、董弼等擊之,比能遣子將騎與尚等會戰於樓煩,臨陳害尚、弼。至三年中,雄(幽州刺史王雄)遣勇士韓龍刺殺比能,更立其弟。”

魏明帝太和二年,軻比能聯結另一位鮮卑族首領步度根搞事,引出了戰事後還把幷州刺史畢軌的部下蘇尚、董弼也殺了。太和三年,幽州刺史王雄對軻比能決定來個斬首行動,直接派勇士韓龍刺殺了軻比能,而後把他的弟弟推上臺。

軻比能的悲慘結局嚇壞了北方的鮮卑族,使他們長時間不敢輕舉妄動。

由此可見,曹魏政權在被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之前,對外族一直保持著優勢。

此外自從漢末便失去的西域長史府也迴歸了當時的中原政權的懷抱。

黃初二年(221年)十一月辛未,治元多、盧水、封賞等諸胡組成聯軍在河西作亂,時任鎮西將軍曹真率領眾將進討諸胡聯軍,大獲全勝,平定河西,據《魏書》記載,此戰“斬首五萬餘級,獲生口十萬,羊一百一十一萬口,牛八萬”,破胡告檄傳到洛陽後,曹丕非常高興,大笑說:“我在帷幕之內運籌帷幄,諸將在萬里之外奮勇作戰,其相應若合符節。前後戰克獲虜,沒有這次這麼多。 ”此戰重新打通了西域和中原王朝往來的道路,次年二月,鄯善、龜茲、于闐王各遣使奉獻,曹魏恢復了漢朝在西域的統治。

二月,鄯善、龜茲、于闐王各遣使奉獻,詔曰:“西戎即敘,氐、羌來王,詩、書美之。頃者西域外夷並款塞內附,應劭漢書注曰:款,叩也;皆叩塞門來服從。其遣使者撫勞之。”是後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三國志.魏書.文帝紀》

(青龍四年)九月,涼州塞外胡阿畢師使侵犯諸國,西域校尉張就討之,斬首捕虜萬計。《晉書.天文志下》

北新道西行,至東且彌國、西且彌國、單桓國、畢陸國、蒲陸國、烏貪國,皆並屬車師後部王。王治於賴城,魏賜其王壹多雜守魏侍中,號大都尉,受魏王印。《三國志》魏志注引《魏略》有記載。

遷大鴻臚。龜茲王遣侍子來朝,朝廷嘉其遠至,褒賞其王甚厚。餘國各遣子來朝,間使連屬,林恐所遣或非真的,權取疏屬賈胡,因通使命,利得印綬,而道路護送,所損滋多。勞所養之民,資無益之事,為夷狄所笑,此曩時之所患也。乃移書敦煌喻指,並錄前世待遇諸國豐約故事,使有恆常。《三國志.崔林傳》

通過軻比能的結局和西域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出三國中的魏國在被司馬懿篡位之前面對外族基本上可以說是毫不手軟,那麼其他的蜀國和吳國兩國呢?我們接下來分析。


先來看看蜀漢,蜀漢雖然是三國裡最為弱小的一國,但是在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丞相諸葛亮的輔佐下,蜀漢的日子並沒有因為劉先主的去世而變得動盪,反而是蒸蒸日上。

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三國志.諸葛亮傳》

諸葛亮勤奮治國,派遣鄧芝出使東吳,使得蜀漢的後方一片安定。

三年春,亮率眾親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三國志.諸葛亮傳》

這便是《三國志》中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的經過,可見諸葛亮的厲害之處。

此外總所周知的七擒孟獲的最早出處出自東晉習鑿齒的 《漢晉春秋》

《漢晉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曏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祇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諫亮,亮曰:“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公元240年,蜀漢牙門將向寵在於南征漢嘉夷時陣亡,屍體被部下搶回。

這便是蜀漢對外族的作戰記錄的一個小總結,除了損失了一個偏將軍向寵外,基本上無傷大雅。以前樓主有見過有亮黑藉由此事抨擊諸葛亮,但實際上這和諸葛亮已經沒有一分錢關係了。

最後讓我們來看看東吳對外族的表現。

東吳的軍隊的特點是:異族兵數量眾多,兵種複雜,世兵制,世襲領兵制,屯戍活動的眾多,奉邑和將領待遇的優渥。

東吳的部隊建制分為五類,即中央兵、地方兵、諸將兵、諸王兵、準兵。其中,中央部隊有羽林兵、無難兵左右部、解煩兵左右部、繞帳兵、帳下兵左右部、武衛兵、五校兵、虎騎兵、馬閒兵左右部、外部兵、中軍兵、營下兵。 太子兵左右部、水軍、敢死兵、車下虎士、武射吏、子弟兵等十八種。

東吳的水軍的戰鬥力遠超曹魏。孫吳設置官員,監督工匠和罪犯造船。其造船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船的規模也相當可觀。由於吳軍的水軍的主力都在長江,因此石頭城很自然地成為水軍的總部。它是長江沿線最大的碼頭之一,經常停泊有上千艘船隻。當時,中等載重量的船可以運馬80匹,大船可載軍士達3000人,有的船倉高達五層。

東吳還設有山越兵、蠻兵、夷兵等少數民族部隊。

為什麼東吳的軍隊會有專門的少數民族部隊呢?

東漢末年,孫氏初定江東,境內山越眾多,分佈極廣。他們往往與各地的“宗部”(一種以宗族鄉里為基礎而組織起來的地方武裝集團)聯合起來,與之對抗,成為孫吳政權的心腹之患。孫策初離開袁術到江東時,去投靠叔父丹陽太守吳景,就曾被當地山賊大帥祖朗所襲,幾至危殆。漢建安三年(198),袁術遣人以印綬與丹陽(今安徽宣城)宗帥祖郎等,使之激動山越,大合兵眾,圖謀共攻孫策,反為孫策討破。為了鞏固政權和掠奪勞動力與兵源,孫權從建安五年掌權之時起,即分遣諸將鎮撫山越。建安八年,孫權西征黃祖,正待破城之時,山越復起,嚴重威脅孫吳後方,迫使孫權撤兵。孫權東撤後,派呂範平鄱陽(今江西鄱陽東北);程普討樂安(今江西德興東北);太史慈領海昏(今江西永修西北);以黃蓋、韓當、周泰、呂蒙等充任山越活動最頻繁地區的縣令長,悉平各地山越。建安二十二年,陸遜建議孫權,克敵定亂非眾不濟,而山越依阻深地,心腹未平,難以圖遠。於是命陸遜征討會稽、丹陽、新都三郡的山越,將俘獲之人強者為兵,羸者補為民戶,得精卒數萬人。吳嘉禾三年(234),孫權拜諸葛恪為撫越將軍,領丹陽太守。恪移書相鄰四郡,令各保疆界,然後分兵扼諸險要之地,將山越分割包圍。只修繕藩籬,不與交鋒。待其穀物將熟,縱兵芟刈,以飢餓迫使山越出山求活。諸葛恪將其中精壯四萬人選為兵士,餘者遷至平地充作編戶。經孫吳數十年的殘酷征討,江南絕大部分山越被迫出山,徙至平地,一部分用以補充兵源;一部分成為編戶,調其租賦,或為私家佃客。

這便是東吳部隊裡專門的少數民族部隊的來源,由此可見東吳在面對外族時絲毫不遜色於魏蜀兩國。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山越那邊就是東吳的經驗包,那個年輕將領沒戰功就去打打山越練練手。

此外東吳是第一個接觸到臺灣的政權,孫權派遣諸葛直,衛溫前去夷洲,雖然孫權的目的不光彩:搶奪人口。但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第一次對外探索。

最後讓我們走進高平陵政變。

高平陵政變這件事從頭到尾的來分析的話,還得從魏明帝曹睿託孤開始。

《三國志》:景初二年,遼東平定,以參謀之功,各近爵,封本縣,放方城侯,資中都侯。 其年,帝寢疾,欲以燕王宇為大將軍,及領軍將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共輔政。 宇性恭良,陳誠固辭。帝引見放、資,入臥內,問曰:"燕王正爾為?"放、資對曰:"燕王實自知不堪大任故耳"。帝曰:"曹爽可代宇不?"放,資因贊成之。又深陳宜速召太尉司馬宣王,以綱維皇室。帝納其言,即以黃紙授放作詔。放、資既出,帝意復變,詔止宣王勿使來。尋更見放、資曰:"我自召太尉,而曹肇等反使吾止之,幾敗吾事!"命更為詔,帝獨召爽與放、資懼受詔命,遂免宇、獻、肇、朗官。太尉亦至,登床受詔,然後帝崩。

景初二年,司馬懿平定遼東,劉放、孫資二人以參謀之功,各進爵,封本縣。劉放方城侯,孫資中都侯。同年,魏明帝曹叡病危,打算招燕王曹宇為大將軍,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共同輔政。曹宇性格謙恭,推辭任命。

與此同時,劉放和孫資這兩個貌似不起眼的小人物暗中做梗,將曹爽和司馬懿推舉了上去,於是便形成了司馬懿和曹爽共同輔政的局面。

實際上這個局面的形成,要拜一種叫做士族的階級的所賜。

魏武帝曹操拿下除劉備的西川與荊州,孫權的江東六郡後,大封宗族,曹氏與夏侯氏幾乎掌握整個魏國的軍政大權。以曹操的精明,他不會想不到兒子將會代漢為皇,所以大封之舉,恐怕也是想走西漢的路子,即以曹氏宗親諸王帶西漢劉氏諸王,由曹氏主宰天下,然而曹操此舉嚴重損害了士族利益。

曹丕稱皇后,並沒有完全按照曹操的路線走下去。曹氏兄弟關係緊張,而除了曹丕外,曹丕的兄弟,如曹植、曹彰等,在宗族的聲望頗高,所以曹丕擔心宗族做大後難以駕馭,於是他利用士族來鉗制宗族,讓宗族與士族保持勢力平衡,而作為曹丕心腹的司馬懿,此時便成了士族利益的代表,司馬家一躍為成天下鼎盛士族之一。

而司馬懿正是作為士族的代表,來對抗以曹爽為首的外戚勢力的!

最開始的時候,作為士族利益代表的司馬懿也沒想和曹爽對著幹。但是後來的曹爽做了一件嚴重損害士族利益的事。

這件事就是選舉人才!

曹爽的黨羽何晏選舉人才、夏侯玄選舉人才的情況如何?

《晉書傅鹹傳》:“正始中,任何晏以選舉,內外之眾職各得其才,粲然之美,於斯可觀。

夏侯玄【世名知人,為中護軍,拔用武官,參戟牙門,無非俊傑,多牧州典郡。立法垂教,於今皆為後式】

曹爽執政時期其實做了這麼三件事,也正是這三件事為高平陵政變的爆發打下了基礎。

樓主參考讀《"正始黨爭"探賾》後記裡的內容,其中總結改制的三項內容:

一是整頓九品中正制,將組織人事權力收歸中央,削減州中正的權力。因為當時的州中正大都是由地方士族人物擔任,特別是河北,很多都是親近司馬派的勢力範圍。

二是撤郡,行政區劃變為州、縣二級。這是一個重大的改革。自漢末設州以來,郡在不 斷的析分弱化,此時已無多少重要性。正始改制首次提出撤郡的主張,是順應(甚至是 提前於)歷史發展趨勢的。之後的整個魏晉南北朝歷上,州郡並設,三級行政,弊病很多,但直到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才實現撤郡。距離夏侯玄的首創已

經過了340年了!

三是簡化服飾排場,如果廣義的理解,可以看作是轉變黨政作風。無論儒家言論上說過 多少簡樸,在社會實踐上儒家並不是一個講簡樸的學派,在"禮"上花費巨大的成本,在儒家看來是理所當然的。從戰國以來,這一點就是墨家、道家左右兩派攻擊的重點。再聯繫到夏侯玄、何晏的玄學背景,可知玄學在此時實際上是夏侯玄、何晏將道家學說拿來作為對抗司馬一派河北舊士族儒家禮學的工具。

如果這項改革成功了,那麼歷史就會往另一個方向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