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熙土斷,劉裕投在稱帝路上的問路石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南宋詩人辛棄疾感慨宋武帝劉裕北伐大勝的詩。那麼,宋武帝劉裕作為開啟南朝的開國之君,自幼家庭十分貧困,無奈從軍後僅是東晉北府軍中的小小軍司馬,之後卻大展拳腳,對內打敗孫恩、盧循起義,消滅桓楚、譙蜀割據政權,平定劉毅、司馬休之等勢力,對外滅南燕、後秦,收復洛陽、長安兩都,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功績。

隨著勢力日增,劉裕逐漸控制了東晉朝廷,但距離稱帝還有一段距離,東南的地方豪族還很強大,中央政權的權威還不夠,所以需要既能立威立信,又能增強凝聚的事情。剛好,北方南渡過來的僑民日益增多,需要重新納入戶籍、分配土地,因此劉裕便組織起東晉王朝第4次土斷。


一、土斷是晉朝一貫僑民政策

土斷故名思義,就是劃定土地區域,取消客籍特權,編民入戶,統一賦稅徭役,主要針對北方大量流民遷入和安置問題。

1、土斷歷史背景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五胡入侵,北方百姓流離失所,被迫向南遷移。根據葛劍雄主編的《中國人口史》、《中國人口發展史》,考慮門閥可能隱匿的戶口,西晉末年實際戶口最高時大約有3500萬人,其中北方2450萬人,南方1050萬人。據史學家推理南遷人員大概有100多萬。

義熙土斷,劉裕投在稱帝路上的問路石

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東晉政權後,逐步對南渡移民實施統一管理,先後建立了徐、兗、幽、冀、青、並六個僑州,對應設置十多個僑郡、六十多個僑縣,以安置各地僑人。同時,僑人享有特權,不需要負擔國家調役。

這個制度對吸引流民、安置管理發揮了很大作用,但也有很大的弊病:一是僑民過於分散,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落腳在各地,十分不方便統一管理;二是僑民擁有不負擔國家調役的特權,一方面國家賦稅和兵源直接減少,另一方面地方豪強吸引流民成為佃戶,勢力越來越強,使東晉政權受到挑戰;三是僑民思鄉情切,而朝廷北伐屢次失敗,中原恢復無望,屢屢生事,與土著居民矛盾日深,給形勢穩定埋下隱患。

2、前期土斷效果逐漸消失

針對這些弊病,東晉朝廷數次組織土斷工作,取消部分僑郡、僑縣設置,將僑民統一編入戶籍,取消賦稅特權,統一繳納,同時嚴查豪族隱匿人口,從而增加戶口人數、賦稅收入,增加兵源和軍力。東晉自上次於興寧二年(364)桓溫主持的庚戌土斷已過去五十年,諸多方面的情況和實施效果都有了很大變化。

義熙土斷,劉裕投在稱帝路上的問路石

  • 流民仍持續南渡
  • 與東晉王朝對峙的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當時北方政權轉換極快,戰爭頻繁,百姓為求安定生活,有條件的也都選擇南下,而東晉王朝數次北伐中原,也會攜帶生民回來,以補充自己實力,這樣原先劃分的行政區域、分配的資源需要調整。

    • 豪族不斷兼併土地流民

    南遷僑民中,一部分是豪族大戶,本身帶著部曲、佃戶等,到南方後在土地分配、政治特權等方面利益會受到優先照顧;而南方本地的豪強佔據地利,吸引分散的流民,成為依附人口。隨著時間推移,這兩類豪族既控制東晉政權,又控制地方經濟人口,偏安思想越來越強,已可以干涉朝廷北伐等大政方針。

    3、除權臣外很難成功

    綜上分析,土斷對南下僑人、地方豪族利益均會造成巨大影響,一方面普通僑民知道自己會負擔沉重的賦稅徭役,另一方面豪族所吸收的大量佃戶將要交稅,兼併土地要分發百姓,因此受到這兩類人的堅決反對。

    土斷工作必須是由絕對把握朝廷的權臣來推行,桓溫雖然權傾朝野、有心篡權,但實施的庚戌土斷十分嚴格,效果也非常突出,尤其是殺死反對土斷的宗室,這才確保順利開展。而宋齊梁陳四朝也實施過數次土斷,但因為放水嚴重,偷奸耍滑,最終不了了之,效果很差。

    二、劉裕稱帝還缺火候

    1、東晉朝堂暗流湧動

    東晉朝廷作為偏安政權,近百年時間都是由世族大家把持,從王氏、謝氏、庾氏、桓氏四大家族,另有南下的袁、蕭等僑姓士族,到土著朱、張、顧、陸等士族;此外,司馬氏宗室及皇親國戚也是東晉朝堂上重要角色。各個士族之間因地域、利益、習俗、文化等不同,之間一直相互排斥、又合作,尤其是面對寒族崛起的劉裕時。

    此外,東晉朝廷處於長江下游,處於中游的荊州一直由大族把控,勢力一度超過王朝本身,因此也發生了多次荊州叛亂事件,如王敦、庾亮、桓溫等,使東晉政權實力大為受限,時常處於崩潰邊緣,皇室被殺、被廢數次出現。

    義熙土斷,劉裕投在稱帝路上的問路石

    2、劉裕雖戰功卓著,但缺乏威望

    劉裕出身貧寒,在重視門閥的東晉朝廷,進入官場後屢屢受到歧視和打壓,比如曾經拖欠刁逵三萬錢,因一時無力償還,被他抓起來拷打,幸好一位賞識劉裕的琅邪王謐代他求情和償還,才得以釋放。由此可見,劉裕功績跟他的地位沒太大關係,尤其是那些豪族,對他沒什麼認同,更別提信服。

    所以劉裕部下多是寒門人士,如劉穆之、檀道濟、王鎮惡、趙倫之等。

    當時,割據荊州的劉毅及繼任者宗室司馬休之十分忌憚劉裕,稱他“布衣匹夫,匡扶社稷”,時刻準備南下攻打健康,而在建康的兒子司馬文思竟謀刺劉裕,劉裕把他交給司馬休之,願意是讓殺掉他,司馬休之只是回了一封道歉信,足見對他的輕視。

    義熙土斷,劉裕投在稱帝路上的問路石

    三、劉裕借土斷實現一舉三得

    1、打擊震懾江南豪族,避免不軌之心

    劉裕藉助土斷之法,重新丈量全國各地土地,禁止豪族私自佔領山地湖泊,削奪世族、皇室的私有財產,從而緩和了內部矛盾,削弱了豪族勢力。對於拒不從命的堅決打擊,如會稽大族虞亮私藏人口一千多口,劉裕發現後將其斬殺,起到極大的震懾作用。另外,嚴格官吏選拔,對於地方推選的不合格的大族子弟拒絕接收,改變了以往由豪族把持官場的局面,同時士族子弟只分配給名氣很大、沒有實權的職位,避免進一步坐大。

    義熙土斷,劉裕投在稱帝路上的問路石

    2、壯大自身勢力及寒族利益

    劉裕雖然嚴格推行土斷,但還是有所側重,如他極為重視的嫡系北府軍,兵源多是徐州、青州、兗州境內的僑民,因此保留了晉陵境內所設的三州僑郡、僑縣,甚至還從周邊其他郡縣劃撥土地給他們,以換取三州僑民的支持,維護自身的統治。這也是劉裕不得已為之的政策,當時豪族拒絕合作,只能依靠寒族,若是無法支持這部分人的支持,在朝堂之上就會更加勢單力薄。

    3、為北伐準備人力、物力

    東晉雖然偏安江南,但還是組織數次北伐,成多敗少,卻成為權臣建立功績、統一人心、樹立威望的必然選擇,如殷浩、桓溫、謝安等。當時北方是南燕、後秦,勢力交戰,但勢力衰弱,因此確實有可攻打的機會。為了確保北伐成功,劉裕對自己軍事指揮能力是很有信心的,但需要在兵力、糧草等方面做好充分準備。

    劉裕實施土斷後,朝廷土地增加,賦稅糧草得到保障,而沒有土地、不願賦稅的可以當兵,保證了北伐所需兵力。經過三年準備,劉裕於416年、417年先後兩次北伐,滅掉南燕、後勤,收復洛陽、長安兩都,完成了以往數代人都沒有完成的功績,使疆域範圍達到黃河流域,為南朝諸代之最。

    這巨大的軍功,使劉裕在朝堂上地位顯赫,先後被封相國、宋王,堪比漢末曹操。420年,劉裕接收司馬氏禪位,成為宋的開國皇帝。

    義熙土斷,劉裕投在稱帝路上的問路石


    【結語】劉裕作為武人,要想在豪族林立的東晉朝廷站住腳、說上話,學王導那一套懷柔手段是行不通的,光靠軍功也是不夠的。通過堅定推行土斷,頂住豪族的反擊,劉裕才震懾豪族,統一權力,為最終稱帝鋪墊良好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