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六部在隋朝形成定製後,一直是尚書省下屬機構,三省制中尚書負責行令,中書負責傳令,門下負責審核批駁,因此六部是具體執行行政使命的行政部門機關,兵部則是行政部門機關中專門負責與軍事行政事務有關的部門。到了元代,因爲尚書省設、廢無常,六部改隸中書省;明初朱元璋廢除宰相,包括兵部在內的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

自六部在隋朝形成定製後,一直是尚書省下屬機構,三省制中尚書負責行令,中書負責傳令,門下負責審核批駁,因此六部是具體執行行政使命的行政部門機關,兵部則是行政部門機關中專門負責與軍事行政事務有關的部門。到了元代,因為尚書省設、廢無常,六部改隸中書省;明初朱元璋廢除宰相,包括兵部在內的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兵部尚書和侍郎則是兵部的第一、第二把手。在隋唐時期,兵部理論上負有管理、指揮全國軍隊的使命(實際上並不一定能實現,不妨認為在這個時期並不存在皇帝本人以外、常設的全國性軍隊指揮中樞),後梁將原本由宦官把持的樞密院改為全國軍事指揮機構後,軍隊指揮調動的權利就從兵部正式轉移出去,宋代的軍事指揮機構是樞密院,元代因襲之,明代則改為大都督府-五軍都督府。既然軍隊的指揮權外移,明代兵部的權限就侷限於軍事行政和日常軍隊人事管理等方面。明代兵部自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5年)後設四個清吏司(二級部):武選,管軍官選授、升調、襲替、功賞;職方,管輿圖、軍制、城隍、鎮戍、簡練、征討(其實只是這些軍事事務的後勤和人事安排部分);車駕,管鹵簿、儀仗、禁衛、驛傳、廄牧等;武庫,管兵器、符勘、尺籍、武學和皂吏薪給養。此外還代管太僕寺,負責軍馬餵養。正因為明代兵部其實是行政職能機構,不是軍事指揮機構,因此其正副主官尚書、侍郎絕大多數是文人出身。如明代第一任兵部尚書陳亮,小吏出身,被朱元璋賞識是因為檄文寫得好,第一個重要職位是廣德知府;最著名的兵部尚書于謙,進士出身,在當尚書前擔任過兵部侍郎;最後一任兵部尚書張縉彥,進士出身,第一個重要職務是陝西清澗知縣,降清後因故被流放寧古塔,還和另外六個流放者合組了寧古塔地區第一個詩社“七子之會”……事實上自第六位兵部尚書劉誠上任後,兵部尚書、侍郎和其它五部正副主官一樣,例由進士出身者擔任,少數例外者則幾乎都是能吏出身,而真正武將出身的幾乎一個都沒有。正因為兵部尚書、侍郎和其它五部尚書、侍郎一樣都是文官和行政官員,因此兵部尚書、侍郎不會由武將中選任,相反可以轉任其它部尚書、侍郎或由其它部尚書、侍郎轉任,如洪武帝時兵部尚書茹瑺,建文帝時改吏部尚書;英宗時先後任兵部侍郎、尚書的徐晞,此前一直任職工部;萬曆朝名臣譚綸,雖是從兵部逐級升遷至尚書,最初任職部門卻是禮部;崇禎朝著名的兵部尚書楊嗣昌,後來被調任禮部尚書……相反,像于謙、劉大夏、鄺堃這種在六部的任職都集中於兵部一部的,反倒是極少數(即便他們在六部之外也仍然擔任文職)。兵部尚書真正負責指揮軍隊也是可能的,但一定是皇帝授予臨時性的指揮、節制權,如土木堡之變後於謙以兵部尚書銜指揮北京保衛戰就是突出的例子;這種臨時性授權未必一定兵部尚書才行,如崇禎曾兩次授予楊嗣昌這樣的權力,但第一次楊的確是兵部尚書,第二次卻是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當然,兵部尚書畢竟帶一個“兵”字,聽上去威武一些,因此有時皇帝會特意給受命出征的文官掛一個兵部尚書的頭銜,如著名的王守仁(王陽明)就曾掛著南京兵部尚書(比正牌兵部尚書低一級)的頭銜南征,而在明亡前夕被崇禎寄託厚望的東閣大學士李建泰在受命反攻佔領陝西、山西一帶的李自成時,崇禎也特意賞給他一個兵部尚書的頭銜——即便如此,兵部實際上不掌兵權、兵部主官都是文官、兵部尚書受命出征系皇帝臨時委派這三條仍然是雷打不動的。 明代兵部侍郎或兵部尚書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官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