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六部在隋朝形成定制后,一直是尚书省下属机构,三省制中尚书负责行令,中书负责传令,门下负责审核批驳,因此六部是具体执行行政使命的行政部门机关,兵部则是行政部门机关中专门负责与军事行政事务有关的部门。到了元代,因为尚书省设、废无常,六部改隶中书省;明初朱元璋废除宰相,包括兵部在内的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自六部在隋朝形成定制后,一直是尚书省下属机构,三省制中尚书负责行令,中书负责传令,门下负责审核批驳,因此六部是具体执行行政使命的行政部门机关,兵部则是行政部门机关中专门负责与军事行政事务有关的部门。到了元代,因为尚书省设、废无常,六部改隶中书省;明初朱元璋废除宰相,包括兵部在内的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兵部尚书和侍郎则是兵部的第一、第二把手。在隋唐时期,兵部理论上负有管理、指挥全国军队的使命(实际上并不一定能实现,不妨认为在这个时期并不存在皇帝本人以外、常设的全国性军队指挥中枢),后梁将原本由宦官把持的枢密院改为全国军事指挥机构后,军队指挥调动的权利就从兵部正式转移出去,宋代的军事指挥机构是枢密院,元代因袭之,明代则改为大都督府-五军都督府。既然军队的指挥权外移,明代兵部的权限就局限于军事行政和日常军队人事管理等方面。明代兵部自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5年)后设四个清吏司(二级部):武选,管军官选授、升调、袭替、功赏;职方,管舆图、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其实只是这些军事事务的后勤和人事安排部分);车驾,管卤簿、仪仗、禁卫、驿传、厩牧等;武库,管兵器、符勘、尺籍、武学和皂吏薪给养。此外还代管太仆寺,负责军马喂养。正因为明代兵部其实是行政职能机构,不是军事指挥机构,因此其正副主官尚书、侍郎绝大多数是文人出身。如明代第一任兵部尚书陈亮,小吏出身,被朱元璋赏识是因为檄文写得好,第一个重要职位是广德知府;最著名的兵部尚书于谦,进士出身,在当尚书前担任过兵部侍郎;最后一任兵部尚书张缙彦,进士出身,第一个重要职务是陕西清涧知县,降清后因故被流放宁古塔,还和另外六个流放者合组了宁古塔地区第一个诗社“七子之会”……事实上自第六位兵部尚书刘诚上任后,兵部尚书、侍郎和其它五部正副主官一样,例由进士出身者担任,少数例外者则几乎都是能吏出身,而真正武将出身的几乎一个都没有。正因为兵部尚书、侍郎和其它五部尚书、侍郎一样都是文官和行政官员,因此兵部尚书、侍郎不会由武将中选任,相反可以转任其它部尚书、侍郎或由其它部尚书、侍郎转任,如洪武帝时兵部尚书茹瑺,建文帝时改吏部尚书;英宗时先后任兵部侍郎、尚书的徐晞,此前一直任职工部;万历朝名臣谭纶,虽是从兵部逐级升迁至尚书,最初任职部门却是礼部;崇祯朝著名的兵部尚书杨嗣昌,后来被调任礼部尚书……相反,像于谦、刘大夏、邝堃这种在六部的任职都集中于兵部一部的,反倒是极少数(即便他们在六部之外也仍然担任文职)。兵部尚书真正负责指挥军队也是可能的,但一定是皇帝授予临时性的指挥、节制权,如土木堡之变后于谦以兵部尚书衔指挥北京保卫战就是突出的例子;这种临时性授权未必一定兵部尚书才行,如崇祯曾两次授予杨嗣昌这样的权力,但第一次杨的确是兵部尚书,第二次却是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当然,兵部尚书毕竟带一个“兵”字,听上去威武一些,因此有时皇帝会特意给受命出征的文官挂一个兵部尚书的头衔,如著名的王守仁(王阳明)就曾挂着南京兵部尚书(比正牌兵部尚书低一级)的头衔南征,而在明亡前夕被崇祯寄托厚望的东阁大学士李建泰在受命反攻占领陕西、山西一带的李自成时,崇祯也特意赏给他一个兵部尚书的头衔——即便如此,兵部实际上不掌兵权、兵部主官都是文官、兵部尚书受命出征系皇帝临时委派这三条仍然是雷打不动的。 明代兵部侍郎或兵部尚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官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