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对乡镇意味着什么?仅用两年,江苏社队企业产值破100亿

文|皙扬

如果有人问起,哪座城市是中国的第一工业大市?或许有人会毫不迟疑地回答“上海市”。诚然,上海是经济中心,而且在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中国GDP最高的城市;只不过,在工业总产值这项上,上海却早已被邻近的江苏省苏州市赶超——2016年上海市工业总产值为3.2万亿元人民币,而苏州已经达到惊人的3.6万亿元。可以说,苏州市与同属江苏省的无锡市(2016年工业总产值1.5万亿元)称得上是如今时代当之无愧的中国乃至世界的“工厂”。而它的起点则可以追溯到当年遍布江南水乡的那些并不起眼的“乡镇企业”。

改革开放对乡镇意味着什么?仅用两年,江苏社队企业产值破100亿

1980 年,纺织女工正在广东乡镇企业新会纺织厂中劳动

当“地下工厂”走向公开

中国“乡镇企业”的前身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社队企业,它最初的萌芽状态是互助组与合作社兴办的农村集体副业,在农业合作化初期,主要表现为以个体手工业为主的工副业发展状态。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兴起“全民办工业”热潮,当时全国各地乡社工业企业主要包括煤窑、小型电站、水泥厂和农具修理、制造厂。此外,还兴建了大批的土化肥厂、粮食加工厂、榨油厂、制糖厂和缝纫厂等。1959年2月至3月,毛泽东曾在第二次郑州会议上高度评价社办企业的发展,他热情地称之为“社办工业”,并称赞说,“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

但是,在随后不久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有人批判农民搞社队工业冲击了“以粮为纲”,是不务正业,是“只要一只羊(指一元人民币),不要一斤粮”。结果农民为了不被发现,常采取打游击的办法,上边来人检查就停止生产,人一走又开工,想尽办法瞒上不瞒下地维持企业生产。20世纪70年代初,江阴华西村的村办小五金厂,就是这样偷偷摸摸办起来的。小五金厂的产品很热销,一直销往四川、吉林、辽宁等十多个省市,第一年就赚了四、五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华西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为了不让外界知道,他们在小厂房边上打起了一堵围墙,并在进门处伪装成“铁匠铺”,有人来村参观或开现场会,就停工停产。这个厂四周围着高墙,窗户蒙上厚厚的帘子,因此被农民戏谑为“地下工厂”。时任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后来对上级领导说:“那年月不搞‘地下斗争’,你能放过我吗?”

直到改革开放的实行,才为社队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市场条件。全国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在苏南的“鱼米之乡”,一个农村劳动力平均只负担3亩地的工作量,而按照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一个农村劳动力平均可负担10亩地的工作量。所以家庭联产承包制全面施行后,苏南农村可有7/10的劳动力(或农业劳动时间)能够转移到非农产业上去。譬如吴仁宝就提出调整产业结构方案,全村500多亩粮田由30多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工业转移。华西村把五金厂的窗帘拉开,围墙推倒,堂而皇之地大办起工业来了。在吴仁宝的安排下,一些村民外出学习技艺,学成归来后办起了锻造厂、带钢厂等,全村陆续创办了40多个企业,95%的村民投入工业生产。1980年,华西村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成为中国第一个“亿元村”。在整个江苏,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仅两年时间,全省社队企业的总产值就突破100亿元,在全国遥遥领先。

改革开放对乡镇意味着什么?仅用两年,江苏社队企业产值破100亿

1976 年 10 月,江苏江阴。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吴仁宝(左)和社员边劳动边交谈

“苏南模式”声名鹊起

1983年10月3日至 8日,社会学家费孝通第7次访问吴江江村。除了参观村丝织厂和缫丝厂外,还到附近的震泽、梅堰等乡镇进行调查,同与村办企业横向联营的苏州光明丝织厂和苏州益明化工厂的负责人坐谈城乡工业合作关系问题;参加了吴江小城镇研究会成立大会并担任该会名誉会长,听取家乡小城镇研究和改革试点工作的情况汇报。费孝通深刻指出农村工业经济的繁荣是苏州、无锡、常州小城镇复苏的原因,他明确支持社队工业的发展,旗帜鲜明地声言:“中国的草根工业如今长成参天大树,实在是亿万农民长期艰苦奋斗创造性的劳动成果。”以“农村办工业、集体经济为主、政府推动”为特征的“苏南模式”也从此声名鹊起。

1983年,无锡县工农业总产值超过27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0.6亿元,比1978年分别翻了一番和一番半。江阴县工农业总产值达20.08亿元。其中,工业产值为17.31亿元,为1978年的2.5倍。1984年2月7日至10日中共中总书记胡耀邦视察后兴高采烈地说:“一个无锡,一个常熟,一个江阴,叫‘无长(常)江’。长江都不放在眼下!一个县工农业产值20多个亿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又大大增长了苏南农民的收入,明显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正如邓小平所说:“广大农民购买力增加了,不仅盖了大批新房子,而且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四大件’和一些高档消费品进入普通农民家庭。”

有道是眼见为实,在目睹了苏南社队工业的旺盛生命力之后,中央终于在1984年年初明确提出:“现在社队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有些是城市大工业不可缺少的助手。”

改革开放对乡镇意味着什么?仅用两年,江苏社队企业产值破100亿

1985 年,江苏无锡西塘村无线电厂工人在装配电视机。

1984 年正是乡镇企业发展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这年3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的通知》(即1984年四号文件)同意将社队企业改名为乡镇企业,明确了支持的态度。原本的“社队企业”只有两个“轮子”(社办企业、队办企业),正名为“乡镇企业”后就成了四个“轮子”(乡办企业、村办企业、合作企业、个体企业),因此无论企业数、就业人数、总产值、工业产值均大幅度增加。这极大地鼓舞了乡镇企业的广大职工:“通知给乡镇企业带来了第二个春天”;“是盼望已久的及时雨”;给乡镇企业“正了名,鼓了劲,撑了腰,壮了胆,指明了方向”。

继这个文件之后,1985年和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及1987年的五号文件,继续放宽对乡镇企业的产业限制,由此开辟了“乡镇企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乡镇企业每年都是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长率,持续了几年。”仅1985年底,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222万个,当年总产值达到2728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84年增长43. 4%,已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4%。其中工业总产值1827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1/6强。全国乡镇企业1985年缴纳税金137亿元,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7.5%。而到了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产值增加到4854亿元,首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到2013年,我国农村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例52.2%,成为支撑农村经济最坚实的支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