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贵州安顺的屯堡人有“大明遗风”?

高小叨叨叨


不是安顺人的别乱说啊,我的族谱上说,祖籍应天府石灰巷,在当地号称"张半城",也不知道老祖公有没有吹牛。后人多次到南京联宗未果,估计祖宗的祖宗也是搬迁到南京的,或者历经战乱,无迹可寻亦未可知。再说一说屯堡文化,我们父亲的那一辈,初识某当地人。总会问:"你们家是骑马来勒每还是索子绑起来的?哈是走路来勒?"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太懂了。屯田之始,从明太祖派蓝玉、沐英统军,初平思南宣慰司田宗鼎兄弟睨墙。进而平安顺、六盘水生番之乱,进展得很顺利。于是,留先锋顾成统军屯驻,以防少数民族再生事造反。后来云南边乱,又杀往云南,收拾那些天高皇帝远,胡乱造返的边民。这就是传说中的改土归流(改少数民族士司世袭制为朝廷委派的流官制),但真正完全落到实处,还是清朝平定吴三桂时,才真正做到的。因为屯军多了,是需要消费的。所以便有了商屯(走路来的),从繁华地段运送物资到安顺出售。至于索子绑起来的,不用想都知道。古之刑律,杀、流、放,那些人家就是这么来安顺的。至于我们家,老一辈的老一辈都说是骑马来的(征南平南的军官才有马骑)。不过我私下想,既然祖上在应天府号称"张半城",估计商屯的可能性大些。现在我们安顺市区还有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叫顾府街,传说是顾成在普定府的府邸。现在我还记得,二三十年前的小混混打架斗殴得势,常给对方说:"明天走顾府街来找我!",于是扬长而去。一笑。


一夜溪声入梦清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三十万大军进军西南,扫除了元朝残余势力。之后,又一道诏书把把这些军队留在云贵高否。为解决供给,军队实行屯田。军人的家人随军。江苏安徽一些工匠,商贾也迁徒至屯田地从事生产和商业活动。军队驻防地为屯,家属,移民定居地称堡。其后裔便是屯堡人。

屯堡人的服饰从明朝至今没有多大改变。长衣大袖上绣花边,扎腰带。脚穿尖头绣花鞋。屯堡人多爱表演和观看地戏。地戏被称为戏剧活化石。表演者都戴看极具艺术价值的地戏脸谱。表演内容以战争为主,如《三国演义》,《杨家将》等。屯堡村寨过去有很多碉楼,石头房子。可见其战争的遗迹。我所在的长顺县,在靠近安顺的两个乡,也有屯堡村寨。比如青山堡,燕旗堡,董家堡,花红堡,安乐堡等。

《屯堡风云》:曾经的金戈铁马/曾经的刀光剑影/曾经的男耕女织/曾经的歌舞升平/虽然是饱经沧桑/虽然是代代风云/依然在夜郎故地/留下这历史遗痕/六百年不变地戏/六百年不变碉屯/六百年不变服饰/六百年不变语音/虽然是饱经沧桑/虽然是代代风云/依然在夜郎故地/留下这历史遗痕!




直心1


“屯堡人”:一群活在明朝的人

“屯堡人”指的是居住在贵州安顺地区仍然采用明朝风俗习惯生活的汉族人。众所周知,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聚集区。那么,问题就来了,第一,为什么会有一群汉族人?第二,历经数个世纪,为什么他们还能留存着明朝的风俗习惯?

图一穿明朝服饰的屯堡人

首先,我们将要解答第一个问题,解开屯堡人的前世今生。屯堡人沿用明朝的风俗习惯,他们肯定形成于明朝。那么,他们形成于明朝哪个皇帝在位之时呢?学界普遍认为,最早的屯堡人出现在洪武时期。1381年,也就是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进军围剿元朝云南守将把匝剌瓦尔密。这一段历史,《明实录》有明确的记载:“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左副将军永昌侯蓝玉、右副将军西平侯沐英率大军由辰、沅趋贵州, 进攻普定,克之。罗鬼、苗蛮、仡佬闻风而降。至普安, 复攻下之。乃留兵戍守,进兵曲靖。”学者吴斌将这条路线概括为从铜仁、镇远始,经贵阳、安顺、兴义到云南曲靖。这里的铜仁、镇远等城市是新中国采用的城市名称。洪武十五年,贵州都指挥使司设立。围剿胜利以后,介于贵州山区地形地势复杂,有着滋生或藏匿叛乱分子理想地理环境。而且,贵州云南地区有土有民,成员构成异常复杂,所以,朱元璋下令,除了遣送极少部分伤残人士回乡,剩下的将士戍守贵州。根据吴斌的研究,贵州都指挥使司掌管十七个卫所,几乎全部分布在贵州进入云南的通道上。吴斌还提到在十七个卫所之中,普定府(也就是现今的安顺)设有三个卫所:普定、安庄、平坝。可见安顺地区的重要性。安顺成为了戍守将士密集居住的地区,留下来戍守的士兵也成为了最早的“屯堡人”。

图二屯堡古镇

“屯堡人”之所以能够维持住明朝的风俗生活习惯,有着众多的原因。首先,上文已经谈到的多山地貌为封闭的生活提供的地理环境基础。第二,汉族人居住于众多少数民族之中,保护汉族文化的种族意识异常强烈。第三,从大的背景来看,明朝实行调北征南等措施使得军事重镇普定府比其他地方兵源更为充足。第四,朱元璋设想以军养军,不取百姓分毫。所以,明朝将士居住地也是一个生产单位。“屯”即是卫所屯田后的基本单位。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往往能在新的地方扎下根来。这几点原因,使得屯堡人的移风易俗变得格外的困难。

图三屯堡面具节宣传图

参考文献:

[1]顾诚.南明史 [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

[2]孟森.明史讲义[M],中华书局,2009年.

[3]吴斌.试析明代贵州军屯及屯堡人的形成[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129-132.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章亚军


季我努学社


屯堡人又称为大脚妹,不裹脚,女的下田干活,男的在家带小孩,女的特别能唱山歌。

在傅友德将军带领的调北征南大军中,有一部份是大脚马皇后的族人,应是皇亲国戚吧。入黔之前,他们曾在南京城居住,故其族谱上大都有此记载,祖籍江南应天府(今南京市)石辉巷高坎子。前几年,曾有大脚妹组团前往南京石辉巷寻亲认祖。在安顺称为难听懂的幺铺话,二铺话,居然在石辉巷老人一听就明白。

南京石辉巷的历史内涵,真有点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相似。


湘江居士zcI


屯堡人其实就是明朝时期移民贵州的汉族。由于贵州以前交通封闭,他们在贵州生活了六百多年,还保留了很多的明朝时期的文化习俗。尤其是服装还是六百年前的江浙一带汉族人的服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