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以匹夫之力,也要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这样一座城市,她在古代的中国并不出名,显得有些默默无闻,直到近代,随着一个人的出现,这座城市变得热闹、繁华起来。那么这个人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怎样的痕迹呢?为什么能够给这座城市留下那么多的变化呢。

可以做这样来形容,这个人的影响力渗透到了城市的每一张书桌上,工厂的每一部纺车上,酒桌上每一瓶精心酿造的陈年老酒中……

这座城市就是南通,这个人就是张謇。

张謇是清末状元,本可以和其它官员一样,随波逐流,高官厚禄,平时袖手谈风月,临难一死报君王。

可以张謇做了不同的选择。

纵以匹夫之力,也要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一、无悔的选择,才是最好了的选择。

一个人会面临很多的机遇和挑战,如果有人问你,人生哪一步最难?

其实最好的回答是眼下这一步最难。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一边咬着鸡腿,一边高呼口号,“明天我就减肥”,其实她永远也减不了。万事开头难,眼前这一步,当下这一步最难。

张謇虽然高中状元,可他却做出一个让每个人都目瞪口呆的选定,辞官下海经商。

他为什么要辞官下海经商呢?

清末官场腐败。当时的官场到底有多腐败呢?清末的讽刺小说《官场现行记》为我们真实揭露了那个时代真实的官场,小说共分为六十回,它描写的人物有不入流的杂役,也有品级很高的军机大臣,甚至皇帝。这些人在官场上虽然地位不同,但是他们在为官上也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千里做官只为财”。官场就是一个另类的商场,所有的东西都有价格,有钱能使鬼推磨。比如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冒得官为了保住自己的官帽,不惜把自己的亲生女儿送给上司。另外浙江署理抚台傅理堂表面上装作一副廉洁奉公的样子,身上穿的衣服甚至打着补丁,但是暗地里却收受贿赂,大肆敛财。

政治上的无能。美国历史学家罗滋曼深刻感受到,“整个政界的腐败无能是那么的普遍”。当时《伦敦每日新闻》曾发表题为《清国官场腐败危及人类道德》的新闻述评,指出当时的大清国已是“受贿者兼掠夺者的国度”。继奕劻之后,争议极大的要数李鸿章。作为俄罗斯远东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从1896年开始,沙俄政府为了与英国争抢修建中东铁路及获得在满洲租借权利,先后实施了一系列贿赂中国官员的活动。“在华俄道胜银行存款中拨出百万卢布,作为对中国大臣秘密送礼之用”。在1898年《中俄密约》签订后的次日(3月28日),当时俄国财政部驻北京的代表璞科第付给李鸿章50万卢布。按照《财政部档案》(全称叫《沙俄财政部档案汇编》)中记载,李鸿章一共接受了沙皇俄国170.25万的卢布的贿赂(有李鸿章派人提取款项存条和当日提款的记录)。李鸿章为了个人私利,出卖国家主权与利益,当时大清民谣“李二(李鸿章在家排行老二)先生是汉奸”广为流传。

军事上的失利。张謇中状元二个月后,就爆发了甲午战争,清朝养兵百万,又有亚洲最强大的水师“北洋舰队”,面对弹丸小国(当时大清有1000多万平方公里,日本只有54万平方公里)日本,几无还手之力,黄海一战“北洋水师”灰飞烟灭。在这事关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慈禧太后却依旧歌舞升平、挥金如土、大办寿礼。

这时的张謇无意仕途,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救国救民,把振兴实业作为支点,以此撬动中国的复兴,他深知,和平需要维护,而最好的维护办法是让祖国强大起来,强大是抵御外族侵略的最有力的盾牌。因此,张謇竭尽全力,经营南通自治,以之示范全国。

纵以匹夫之力,也要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二、投身实业不畏人言。

在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上,不得不提一个人,“涩泽容一”,1867年访问欧洲,回国之后,受明治新政府之聘在大藏省任职,曾升任大藏大臣,日本大藏省是主管日本财政、金融、税收的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我国的财政部。当时的涩泽容一,可以说是位高权重,可他于1873年递交辞呈,退出政界,弃官从商。

他组织创办了日本第一家股份制公司银行,后拓展至金融、铁道、海运、矿山、纺织、钢铁、造船、机电、保险、建筑等诸多领域,一生创办了500多家企业,堪称日本近代的“实业之父”。

他为什么要弃官从商呢,当时的日本商人的地位也很低,涩泽容一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人们对商人的看法。

当时的中国是清朝统治的末端,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重。甲午战争的战败,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条约中规定赔款是二亿两,外加三千万的赎辽费(赎回辽东半岛的费用),再加上清政府因拿不出这么多钱(清政府当时一年的收入是8千万两),再加上利息、汇率等支出,让日本从中国一共拿走了3.9亿两白银。日本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经此一役,清朝颜面扫地,经济崩溃,数十年洋务运动的成果毁于一旦,日本拿这笔钱积极的发展经济、工业、军事,为以后的军事扩张铺平了道路,可以说如果没有甲午战争,或者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就不会有后面的抗日战争了。

纵以匹夫之力,也要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此时的张謇悲痛欲绝,在自己的日记中愤然指出了条约“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张謇为朝廷重臣代拟的《条陈立国自强疏》中,共列出九条强国对策。在经济方面提出,“中国经振兴实业,其责任在士大夫”。

1895年12月,张之洞正式委派张謇总理通海一带商务。

状元下海经商,这种新鲜事,在当时是个爆炸性新闻,许多读书人认为这是斯文扫地,张謇这是在丢读书人的脸啊。

在中国古代人是分等级的,“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在最下等,张謇放着状元郎不做,去做一名商人,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舍身喂虎”,有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壮。张謇曾经说过:“我做实业,做一分便是一分,得一寸便是一寸”。

纵以匹夫之力,也要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三、创业艰难巧应对

南通是个产棉区,土壤、温度、雨量等都很适合。张謇创办的第一家企业叫“大生纱厂”,要办厂,最困难的就是缺乏资金,虽说张謇是状元,可手里实在是没钱。在遇到资金困难时,张謇是如何应对的呢。

他想到了向社会招股,于是在上海、南通、海门三地向社会募股,他像要饭一样,连寺庙、道观的胡限资金也在招集之列。有一次去上海招股,身上盘缠用尽,轮落到在马路边摆摊卖字,才得以凑齐路费回到南通。

大生创办之初的集股之难,远远超出了张謇的想像。可以说是历尽人间冷暖,遍尝辛酸苦辣。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张謇14天内向刘坤一发过5封信,给张之洞和盛宣怀发过3封电报,每封信都“情真意切,字字含泪”,但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经过近四年的努力,大生纱厂终于开工了,当听到纱厂震耳欲聋的机器声时,张謇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缴动的热泪盈眶。

就在张謇像化缘一样好不容易把厂建好,纱厂终于开工的情况下,又一个的危机摆在了张謇面前,资金不足,连进棉花的钱都没有了。无法再化到缘的张謇走投无路,决定把纱厂对外出租,可即便这样也没有租出去,好不容易辛辛苦苦创办的纱厂难到就要这样夭折吗。

就在这关键时刻,一位好友为张謇出了主意,“尽花纺纱、卖纱收花,更续自转”。大概意思是把现有的棉花纺成纱,尽快把纱卖出,再用卖纱的钱购买棉花继续运转,尽最大可能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以减少周转资金。

就这样大生纱厂峰回路转,绝处逢生。棉纱供销两旺,资金周转加快,进入良性偱环。

大生纱厂的成功,对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既有效地抵制了外国商品的倾销,又开创了文人创业的典范。

纵以匹夫之力,也要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四、出国考察寻良方

今天的人们时常出去旅行,甚至出国去旅行也不是一件难事。清朝的时候,出行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要知道那时的交通并不发达,人们出行只能靠腿,一天走几十里,就很不错了。更何况是飘洋过海,出国考察。

当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都很好。正是在这次劝业博览会上,张謇看到了壮观的满屋子的电灯,那种炫烂的流光溢彩几乎要把人晃倒。博览会上,日本人展出了自己强大的工业实力和制造实力,商品琳琅满目,工业门类齐全。而当时的大清,带去的还只是汉代的瓦当、唐代的经幢,这都哪辈子的事了。更有甚者,把三寸金莲和吸食鸦片的器具也堂而煌之的拿来了。还美其名曰,“国粹”;真是让人闪瞎了一双狗眼。同去的清朝官员们不是忙着买些字画,就是留连于日本的烟花柳巷。

园艺工业、工业美术、矿治、政治、经济、军事、化学、卫生等等一系列在今天的人看来普通的词汇,给第一次听到这些词汇的张謇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表面上看来,日本在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产品,实际上是在向邻国耀武扬威。

纵以匹夫之力,也要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日本接待者嘉纳治五郎问张謇:“您东来调查的宗旨是什么?”张謇稍微顿了一下,回答说:学校形式不请观大者,请观小者;教科书不请观新者,请观旧者;学风不请询都城者,请询市町村者;经验不请询已完全时者,请询未完全时者;经济不请询政府及地方官优给补助者,请询地方人民拮据自立者。(张謇《癸卯东游日记》)这番话语表明张謇从实际出发,寻求跟自己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相适应的经验和思想。他认为如果不务实际,一味地好高骛远,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那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

这次博览会让清朝输的体无完肤,那些新奇的字眼也让张謇深深感到自己的无知和不足,也深深的刺痛了张謇的心,兴办教育、实业救国的念头再一次张謇的心里深深的扎下了根。

少年强,则国强,只有兴办教育,发展实业只能救国救民。

五、绝不跟存量较劲,一生都要寻找增量。

随着大生纱厂的成功,又一个新的问题摆在张謇面前,棉花不够用了,为确保棉花的稳定供应,张謇决定把工业向农业延伸,实现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顺利对接。

一个新的公司成立了“通海垦牧公司”,这个公司成立以后,即“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三次大的移民潮这后,又一次移民潮出现了,仅1910年到1921年的十多年间,有几十万海门主动奔向垦区。这次移民不是以军事或者政治为目的,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海门由于地处长江下游的入海口,清朝时的长江入海口经常倒灌,堤岸经常塌方,海门人民尝饱受其苦,海门人多地少,久而久之养成了吃苦耐劳、精于耕作的好习惯。

当年数十万海门移民在垦区扎根,世代繁衍,如今已有500万的后裔。

垦区的建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围垦时间,张謇最担心的就是海边堤坝是否安全,总会听到哪怕一点风声,就不法入睡。因为一旦决堤,就会对垦区的庄稼、房屋造成致命影响。

1905年8月,一场突如其来连续5天5夜的暴风雨把刚建成的堤坝全部冲毁,股东们信心受到打击,提出了撤资的要求,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和危机。这一切把张謇再一次推到了“风口浪尖”,张謇做出的原则,既然认准了的事,就不会半途而废,经过几方论证,求教,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张謇把堤坝修成直立式钢筋混凝土挡浪墙。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可以看见这些挡浪墙,它们在无声的述说着当年张謇身先士卒,顶风冒雨,开荒围垦的故事。

围垦造田的成功,不仅保证了大生纱厂有着充足的棉花可以纺织,而且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平台,对生活在海边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吸引一批工商业者、社会贤达、地主甚至军阀投身于农垦事业,包括民国总统冯国璋(也就是冯筑的曾祖父)在内,掀起了一个开发滩涂的热潮。从长江入海口到涟水县,南北600里的土地上,垦区星罗棋布,棉花遍地,牛羊成群,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拉开了我国近代沿海地区开发的序幕。

张謇对中国近代沿海开发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他的举措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前瞻性和典范性。

张謇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在南通及周边的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奇迹,今天的我们都很难相信一个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在那么多的领域都能创造辉煌的成绩,真是令人太不可思义了。

张謇创造的全国第一:

1、第一个农业股份制企业——通海垦牧公司(1901年)

1889年农历四月,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历经重重挫折,终于建成投产。鉴于大生纱厂连年获利的良好走势,张謇筹划建立一个可靠的产棉基地。190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招股集资方式成立的农业公司——通海垦牧公司成立。

2、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1902年)

张謇认为“一国之强,基于教育”,“兴学之本,惟有师范”,“师范为教育之母”。但是张謇创立师范的建议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支持,于是他在亲友的支持下,于1902年创建私立通州师范。孙中山评价通州师范“开全国的先河”。

3、第一个商会——南通州商务总会(1902)

大生纱厂的成功创办,带动了通州及周边地区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张謇正值全面创业,亟须商会这样的团体做自己牢靠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持,以张詧为会长的南通商会因此应运而生。商会业务涵盖通州、崇明、海安、泰兴等地,后更名为通崇海泰商务总会。

4、第一个渔业公司——吕四渔业公司(1903)

张謇1903年到日本考察之后,清醒地看到中国渔业的落后,深刻认识到发展海洋渔业对维护国家领海主权和渔民利益的重要性。当年七月,他在通州创办国内首家渔业公司——吕四渔业公司。公司宗旨是团结渔民,改良捕捞工具和方法,发展渔业生产,捍卫领海主权。

5、第一个官办民营渔业公司——江浙渔业公司(1905)

继吕四渔业公司创办之后,张謇等人计划联合南北洋,创办全国公司,但一时难于铺开,就于1905年先在上海创办江浙渔业公司。公司由官府垫资购置渔轮,定名“福海”号。从此中国开启以机轮从事渔业的历史。同时渔轮为“保护官船”,保护旧有渔场,保全中国海权。

6、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05年)

张謇在日本考察时,对博物馆有了更直接的感受,回国后他连续两次上书清廷,阐明创办博物馆的意义。然而都被清廷搁置。1905年,他把建设中的南通植物园改为博物苑。《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博物馆志》都确认南通博物苑为中华第一馆。

7、第一个世博会酒类金奖——颐生茵陈酒(1906)

1906年,海门常乐镇颐生酿造厂生产的菌陈酒,因其选料精良,泡制考究,味美香浓,气烈性和,兼有治风疾、舒筋骨、活血脉之功效,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的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这是中国酒类产品在世界博览会上获得的第一枚金质奖牌。

8、第一所警察专业学校——巡警教练所(1906)

为南通地方自治的需要,1906年张謇采用日本警察章程为课本,招生创办巡警教练所,张詧为所长。南通巡警教练所是中国第一所培养警务人才的专门学校。

9、第一个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大生集团(1907年)

通海垦牧公司的成功创办,标志着大生纺织企业跨行业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一个资本集团。当时中国的企业界有“南张北周”之说,但北方周学熙开办的多为官办企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牌》一书中指出,大生集团是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企业系统。

10、第一个县级图书馆——南通图书馆(1912)

1908年,张謇向清政府学部上书《请建图书馆 呈》,认为这是“自治伊始第一件应办之事”,但统治者并不重视。1912年,张謇改建南通东岳庙,创办南通图书馆,馆舍占地约7亩。张謇为名誉馆长,沙无炳为首任馆长。南通图书馆是我国早期建立的图书馆之一,是国内第一个县级图馆。

11、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1912年)

1912年,张謇在唐闸大生纱厂内附设纺织染传习所,课程以美国费城纺织专门学校设置开设。不久学校扩大规模,更新校舍,次年更名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1918年8月25日美国《新贝德福周日标准报》称:“在整个广阔的中华帝国,它是唯一的纺织院校”。

12、第一个医学院——南通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

1912年,由张謇张詧创办的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是我国国人创办的最早的高等医学院校。学校设中医西医两科,本科学制四年。教员多为回国的日本留学生,1920年聘德国医学博士夏德门任南通医院总医长兼教员。

13、第一个水利高等院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14年)

1914年,张謇担任农商总长期间,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为了培养水利人才,创办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一书中明确指出: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水利专门学校。

14、第一所培养盲哑师资的学校——南通盲哑师范传习所(1915年)

张謇看到“盲哑累累,教育无人”,为了办盲哑学校,需要盲哑师资,于是1915年借用南通博物苑中馆创办盲哑师范传习所。在《中华近世通鉴(教育专卷)》内,未有盲哑师范学校的相关条陈。南通盲哑师范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盲哑师范学校。

15、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独立设置的聋盲学校——南通狼山盲哑学校(1916年)

张謇创办了盲哑师范传习所后,有了盲哑师资后,于1916年在南通狼山创办盲哑学校。盲哑学校开学典礼上,张謇说:“我国北京、上海、烟台等处,虽亦有盲哑学校,然皆基督教会所设立”。南通盲哑学校是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所盲哑学校。

16、第一个民办气象台——军山气象台(1916年)

张謇认为“气象不明,不足以完全自治”,于是筹划建造气象台,1914年12月气象台在南通军山破土动工。1916年10月落成后,张謇任气象台总理,张詧任协理,刘谓清任主任。军山气象台比南京北极阁气象台早12年,比镇江北固山气象台早18年,是内第一家民办气象台。

17、第一所戏剧学校——南通伶工学社(1919年)

张謇认为戏剧是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种传授教育的方式。为了利用戏剧改良社会风气,培养新一代演员,张謇于1919年在南公园内建成南通伶工学社,1920年迁入城南新校舍。京剧大师梅兰芳称南通伶工学社“是开风气之先,惟一的一个训练戏剧人才的学校”。

18、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

1915年,张謇苦心经营20年的南通,被中央政府公布为“全国模范县”。2003年,中国城市规划与设计大师吴良镛院士论证称:“张謇先生经营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城市建设虽然不是最早、最大,但是属最好,是近代城市建设的典范”。

在1920年的外国人印的地图上,也许你在看的中国那部分发现找不到大部分城市的名字,可是却印字大生纱厂所在地“唐家闸”。

纵以匹夫之力,也要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纵观长三角经济带,凡是数的上的名校都已张謇有关,1905年开始,张謇和马相伯在吴淞(上海)创办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倡建海五属公立中学(南通中学前身)、医学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扬州大学,南通大学前身)、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上海海洋大学前身),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等一系列的学校。

纵然以匹夫之力,也要扶(国家民族)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这是张謇一生的梦想。

每一个民族都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社会因为他们的存在而进步,文化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传承,理想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实现。

张謇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的离开到现在还不足百年,他的家乡就在我们生活的土地上——海门。

多少王侯将相已然化作尘土,多少风流人物也随岁月远去。而从未登顶权力巅峰,从未富可敌国的张謇,却在历史上镌刻下了多大的不朽。

纵以匹夫之力,也要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