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以匹夫之力,也要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這樣一座城市,她在古代的中國並不出名,顯得有些默默無聞,直到近代,隨著一個人的出現,這座城市變得熱鬧、繁華起來。那麼這個人給這座城市,留下了怎樣的痕跡呢?為什麼能夠給這座城市留下那麼多的變化呢。

可以做這樣來形容,這個人的影響力滲透到了城市的每一張書桌上,工廠的每一部紡車上,酒桌上每一瓶精心釀造的陳年老酒中……

這座城市就是南通,這個人就是張謇。

張謇是清末狀元,本可以和其它官員一樣,隨波逐流,高官厚祿,平時袖手談風月,臨難一死報君王。

可以張謇做了不同的選擇。

縱以匹夫之力,也要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

一、無悔的選擇,才是最好了的選擇。

一個人會面臨很多的機遇和挑戰,如果有人問你,人生哪一步最難?

其實最好的回答是眼下這一步最難。一個胖乎乎的小姑娘一邊咬著雞腿,一邊高呼口號,“明天我就減肥”,其實她永遠也減不了。萬事開頭難,眼前這一步,當下這一步最難。

張謇雖然高中狀元,可他卻做出一個讓每個人都目瞪口呆的選定,辭官下海經商。

他為什麼要辭官下海經商呢?

清末官場腐敗。當時的官場到底有多腐敗呢?清末的諷刺小說《官場現行記》為我們真實揭露了那個時代真實的官場,小說共分為六十回,它描寫的人物有不入流的雜役,也有品級很高的軍機大臣,甚至皇帝。這些人在官場上雖然地位不同,但是他們在為官上也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千里做官只為財”。官場就是一個另類的商場,所有的東西都有價格,有錢能使鬼推磨。比如小說中刻畫的人物冒得官為了保住自己的官帽,不惜把自己的親生女兒送給上司。另外浙江署理撫臺傅理堂表面上裝作一副廉潔奉公的樣子,身上穿的衣服甚至打著補丁,但是暗地裡卻收受賄賂,大肆斂財。

政治上的無能。美國曆史學家羅滋曼深刻感受到,“整個政界的腐敗無能是那麼的普遍”。當時《倫敦每日新聞》曾發表題為《清國官場腐敗危及人類道德》的新聞述評,指出當時的大清國已是“受賄者兼掠奪者的國度”。繼奕劻之後,爭議極大的要數李鴻章。作為俄羅斯遠東外交政策的一部分,從1896年開始,沙俄政府為了與英國爭搶修建中東鐵路及獲得在滿洲租借權利,先後實施了一系列賄賂中國官員的活動。“在華俄道勝銀行存款中撥出百萬盧布,作為對中國大臣秘密送禮之用”。在1898年《中俄密約》簽訂後的次日(3月28日),當時俄國財政部駐北京的代表璞科第付給李鴻章50萬盧布。按照《財政部檔案》(全稱叫《沙俄財政部檔案彙編》)中記載,李鴻章一共接受了沙皇俄國170.25萬的盧布的賄賂(有李鴻章派人提取款項存條和當日提款的記錄)。李鴻章為了個人私利,出賣國家主權與利益,當時大清民謠“李二(李鴻章在家排行老二)先生是漢奸”廣為流傳。

軍事上的失利。張謇中狀元二個月後,就爆發了甲午戰爭,清朝養兵百萬,又有亞洲最強大的水師“北洋艦隊”,面對彈丸小國(當時大清有1000多萬平方公里,日本只有54萬平方公里)日本,幾無還手之力,黃海一戰“北洋水師”灰飛煙滅。在這事關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慈禧太后卻依舊歌舞昇平、揮金如土、大辦壽禮。

這時的張謇無意仕途,決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救國救民,把振興實業作為支點,以此撬動中國的復興,他深知,和平需要維護,而最好的維護辦法是讓祖國強大起來,強大是抵禦外族侵略的最有力的盾牌。因此,張謇竭盡全力,經營南通自治,以之示範全國。

縱以匹夫之力,也要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

二、投身實業不畏人言。

在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上,不得不提一個人,“澀澤容一”,1867年訪問歐洲,回國之後,受明治新政府之聘在大藏省任職,曾升任大藏大臣,日本大藏省是主管日本財政、金融、稅收的最高行政機關,相當於我國的財政部。當時的澀澤容一,可以說是位高權重,可他於1873年遞交辭呈,退出政界,棄官從商。

他組織創辦了日本第一家股份制公司銀行,後拓展至金融、鐵道、海運、礦山、紡織、鋼鐵、造船、機電、保險、建築等諸多領域,一生創辦了500多家企業,堪稱日本近代的“實業之父”。

他為什麼要棄官從商呢,當時的日本商人的地位也很低,澀澤容一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改變人們對商人的看法。

當時的中國是清朝統治的末端,鴉片戰爭以後,外國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日益加重。甲午戰爭的戰敗,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條約中規定賠款是二億兩,外加三千萬的贖遼費(贖回遼東半島的費用),再加上清政府因拿不出這麼多錢(清政府當時一年的收入是8千萬兩),再加上利息、匯率等支出,讓日本從中國一共拿走了3.9億兩白銀。日本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經此一役,清朝顏面掃地,經濟崩潰,數十年洋務運動的成果毀於一旦,日本拿這筆錢積極的發展經濟、工業、軍事,為以後的軍事擴張鋪平了道路,可以說如果沒有甲午戰爭,或者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戰敗,就不會有後面的抗日戰爭了。

縱以匹夫之力,也要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

此時的張謇悲痛欲絕,在自己的日記中憤然指出了條約“幾罄中國之膏血,國體之得失無論矣”。

張謇為朝廷重臣代擬的《條陳立國自強疏》中,共列出九條強國對策。在經濟方面提出,“中國經振興實業,其責任在士大夫”。

1895年12月,張之洞正式委派張謇總理通海一帶商務。

狀元下海經商,這種新鮮事,在當時是個爆炸性新聞,許多讀書人認為這是斯文掃地,張謇這是在丟讀書人的臉啊。

在中國古代人是分等級的,“士農工商”,商人的地位在最下等,張謇放著狀元郎不做,去做一名商人,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捨身喂虎”,有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悲壯。張謇曾經說過:“我做實業,做一分便是一分,得一寸便是一寸”。

縱以匹夫之力,也要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

三、創業艱難巧應對

南通是個產棉區,土壤、溫度、雨量等都很適合。張謇創辦的第一家企業叫“大生紗廠”,要辦廠,最困難的就是缺乏資金,雖說張謇是狀元,可手裡實在是沒錢。在遇到資金困難時,張謇是如何應對的呢。

他想到了向社會招股,於是在上海、南通、海門三地向社會募股,他像要飯一樣,連寺廟、道觀的胡限資金也在招集之列。有一次去上海招股,身上盤纏用盡,輪落到在馬路邊擺攤賣字,才得以湊齊路費回到南通。

大生創辦之初的集股之難,遠遠超出了張謇的想像。可以說是歷盡人間冷暖,遍嘗辛酸苦辣。

為了解決資金問題,張謇14天內向劉坤一發過5封信,給張之洞和盛宣懷發過3封電報,每封信都“情真意切,字字含淚”,但都石沉大海,杳無音信。

經過近四年的努力,大生紗廠終於開工了,當聽到紗廠震耳欲聾的機器聲時,張謇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繳動的熱淚盈眶。

就在張謇像化緣一樣好不容易把廠建好,紗廠終於開工的情況下,又一個的危機擺在了張謇面前,資金不足,連進棉花的錢都沒有了。無法再化到緣的張謇走投無路,決定把紗廠對外出租,可即便這樣也沒有租出去,好不容易辛辛苦苦創辦的紗廠難到就要這樣夭折嗎。

就在這關鍵時刻,一位好友為張謇出了主意,“盡花紡紗、賣紗收花,更續自轉”。大概意思是把現有的棉花紡成紗,儘快把紗賣出,再用賣紗的錢購買棉花繼續運轉,盡最大可能縮短產品的生產週期,以減少週轉資金。

就這樣大生紗廠峰迴路轉,絕處逢生。棉紗供銷兩旺,資金週轉加快,進入良性偱環。

大生紗廠的成功,對於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既有效地抵制了外國商品的傾銷,又開創了文人創業的典範。

縱以匹夫之力,也要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

四、出國考察尋良方

今天的人們時常出去旅行,甚至出國去旅行也不是一件難事。清朝的時候,出行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要知道那時的交通並不發達,人們出行只能靠腿,一天走幾十裡,就很不錯了。更何況是飄洋過海,出國考察。

當時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政治、經濟、軍事發展的都很好。正是在這次勸業博覽會上,張謇看到了壯觀的滿屋子的電燈,那種炫爛的流光溢彩幾乎要把人晃倒。博覽會上,日本人展出了自己強大的工業實力和製造實力,商品琳琅滿目,工業門類齊全。而當時的大清,帶去的還只是漢代的瓦當、唐代的經幢,這都哪輩子的事了。更有甚者,把三寸金蓮和吸食鴉片的器具也堂而煌之的拿來了。還美其名曰,“國粹”;真是讓人閃瞎了一雙狗眼。同去的清朝官員們不是忙著買些字畫,就是留連於日本的煙花柳巷。

園藝工業、工業美術、礦治、政治、經濟、軍事、化學、衛生等等一系列在今天的人看來普通的詞彙,給第一次聽到這些詞彙的張謇留下了深刻的影響。表面上看來,日本在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產品,實際上是在向鄰國耀武揚威。

縱以匹夫之力,也要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

日本接待者嘉納治五郎問張謇:“您東來調查的宗旨是什麼?”張謇稍微頓了一下,回答說:學校形式不請觀大者,請觀小者;教科書不請觀新者,請觀舊者;學風不請詢都城者,請詢市町村者;經驗不請詢已完全時者,請詢未完全時者;經濟不請詢政府及地方官優給補助者,請詢地方人民拮据自立者。(張謇《癸卯東遊日記》)這番話語表明張謇從實際出發,尋求跟自己國家的經濟和文化相適應的經驗和思想。他認為如果不務實際,一味地好高騖遠,追求虛無縹緲的東西,那是一點用處也沒有的。

這次博覽會讓清朝輸的體無完膚,那些新奇的字眼也讓張謇深深感到自己的無知和不足,也深深的刺痛了張謇的心,興辦教育、實業救國的念頭再一次張謇的心裡深深的紮下了根。

少年強,則國強,只有興辦教育,發展實業只能救國救民。

五、絕不跟存量較勁,一生都要尋找增量。

隨著大生紗廠的成功,又一個新的問題擺在張謇面前,棉花不夠用了,為確保棉花的穩定供應,張謇決定把工業向農業延伸,實現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的順利對接。

一個新的公司成立了“通海墾牧公司”,這個公司成立以後,即“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三次大的移民潮這後,又一次移民潮出現了,僅1910年到1921年的十多年間,有幾十萬海門主動奔向墾區。這次移民不是以軍事或者政治為目的,這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海門由於地處長江下游的入海口,清朝時的長江入海口經常倒灌,堤岸經常塌方,海門人民嘗飽受其苦,海門人多地少,久而久之養成了吃苦耐勞、精於耕作的好習慣。

當年數十萬海門移民在墾區紮根,世代繁衍,如今已有500萬的後裔。

墾區的建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圍墾時間,張謇最擔心的就是海邊堤壩是否安全,總會聽到哪怕一點風聲,就不法入睡。因為一旦決堤,就會對墾區的莊稼、房屋造成致命影響。

1905年8月,一場突如其來連續5天5夜的暴風雨把剛建成的堤壩全部沖毀,股東們信心受到打擊,提出了撤資的要求,公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和危機。這一切把張謇再一次推到了“風口浪尖”,張謇做出的原則,既然認準了的事,就不會半途而廢,經過幾方論證,求教,學習外國先進經驗,張謇把堤壩修成直立式鋼筋混凝土擋浪牆。

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還可以看見這些擋浪牆,它們在無聲的述說著當年張謇身先士卒,頂風冒雨,開荒圍墾的故事。

圍墾造田的成功,不僅保證了大生紗廠有著充足的棉花可以紡織,而且也提供了良好的就業平臺,對生活在海邊的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吸引一批工商業者、社會賢達、地主甚至軍閥投身於農墾事業,包括民國總統馮國璋(也就是馮築的曾祖父)在內,掀起了一個開發灘塗的熱潮。從長江入海口到漣水縣,南北600裡的土地上,墾區星羅棋佈,棉花遍地,牛羊成群,有力地推動了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拉開了我國近代沿海地區開發的序幕。

張謇對中國近代沿海開發的歷史貢獻是巨大的,他的舉措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具有前瞻性和典範性。

張謇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在南通及周邊的這片土地上創造了令人矚目的奇蹟,今天的我們都很難相信一個人在這麼短的時間,在那麼多的領域都能創造輝煌的成績,真是令人太不可思義了。

張謇創造的全國第一:

1、第一個農業股份制企業——通海墾牧公司(1901年)

1889年農曆四月,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歷經重重挫折,終於建成投產。鑑於大生紗廠連年獲利的良好走勢,張謇籌劃建立一個可靠的產棉基地。190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招股集資方式成立的農業公司——通海墾牧公司成立。

2、第一所私立師範學校——南通師範學校(1902年)

張謇認為“一國之強,基於教育”,“興學之本,惟有師範”,“師範為教育之母”。但是張謇創立師範的建議沒有得到清政府的支持,於是他在親友的支持下,於1902年創建私立通州師範。孫中山評價通州師範“開全國的先河”。

3、第一個商會——南通州商務總會(1902)

大生紗廠的成功創辦,帶動了通州及周邊地區各行各業的迅速發展,張謇正值全面創業,亟須商會這樣的團體做自己牢靠的基礎和有力的支持,以張詧為會長的南通商會因此應運而生。商會業務涵蓋通州、崇明、海安、泰興等地,後更名為通崇海泰商務總會。

4、第一個漁業公司——呂四漁業公司(1903)

張謇1903年到日本考察之後,清醒地看到中國漁業的落後,深刻認識到發展海洋漁業對維護國家領海主權和漁民利益的重要性。當年七月,他在通州創辦國內首家漁業公司——呂四漁業公司。公司宗旨是團結漁民,改良捕撈工具和方法,發展漁業生產,捍衛領海主權。

5、第一個官辦民營漁業公司——江浙漁業公司(1905)

繼呂四漁業公司創辦之後,張謇等人計劃聯合南北洋,創辦全國公司,但一時難於鋪開,就於1905年先在上海創辦江浙漁業公司。公司由官府墊資購置漁輪,定名“福海”號。從此中國開啟以機輪從事漁業的歷史。同時漁輪為“保護官船”,保護舊有漁場,保全中國海權。

6、第一所博物館——南通博物苑(1905年)

張謇在日本考察時,對博物館有了更直接的感受,回國後他連續兩次上書清廷,闡明創辦博物館的意義。然而都被清廷擱置。1905年,他把建設中的南通植物園改為博物苑。《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博物館志》都確認南通博物苑為中華第一館。

7、第一個世博會酒類金獎——頤生茵陳酒(1906)

1906年,海門常樂鎮頤生釀造廠生產的菌陳酒,因其選料精良,泡製考究,味美香濃,氣烈性和,兼有治風疾、舒筋骨、活血脈之功效,在意大利米蘭召開的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這是中國酒類產品在世界博覽會上獲得的第一枚金質獎牌。

8、第一所警察專業學校——巡警教練所(1906)

為南通地方自治的需要,1906年張謇採用日本警察章程為課本,招生創辦巡警教練所,張詧為所長。南通巡警教練所是中國第一所培養警務人才的專門學校。

9、第一個民營股份制企業集團——大生集團(1907年)

通海墾牧公司的成功創辦,標誌著大生紡織企業跨行業發展,已逐步形成了一個資本集團。當時中國的企業界有“南張北周”之說,但北方周學熙開辦的多為官辦企業。《中國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牌》一書中指出,大生集團是中國第一個民族資本企業系統。

10、第一個縣級圖書館——南通圖書館(1912)

1908年,張謇向清政府學部上書《請建圖書館 呈》,認為這是“自治伊始第一件應辦之事”,但統治者並不重視。1912年,張謇改建南通東嶽廟,創辦南通圖書館,館舍佔地約7畝。張謇為名譽館長,沙無炳為首任館長。南通圖書館是我國早期建立的圖書館之一,是國內第一個縣級圖館。

11、第一所紡織專業學校——南通紡織專門學校(1912年)

1912年,張謇在唐閘大生紗廠內附設紡織染傳習所,課程以美國費城紡織專門學校設置開設。不久學校擴大規模,更新校舍,次年更名為南通紡織專門學校。1918年8月25日美國《新貝德福週日標準報》稱:“在整個廣闊的中華帝國,它是唯一的紡織院校”。

12、第一個醫學院——南通醫學專門學校(1912年)

1912年,由張謇張詧創辦的私立南通醫學專門學校,是我國國人創辦的最早的高等醫學院校。學校設中醫西醫兩科,本科學制四年。教員多為回國的日本留學生,1920年聘德國醫學博士夏德門任南通醫院總醫長兼教員。

13、第一個水利高等院校——河海工程專門學校(1914年)

1914年,張謇擔任農商總長期間,兼任全國水利局總裁。為了培養水利人才,創辦了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中國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一書中明確指出: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是中國第一所水利專門學校。

14、第一所培養盲啞師資的學校——南通盲啞師範傳習所(1915年)

張謇看到“盲啞累累,教育無人”,為了辦盲啞學校,需要盲啞師資,於是1915年借用南通博物苑中館創辦盲啞師範傳習所。在《中華近世通鑑(教育專卷)》內,未有盲啞師範學校的相關條陳。南通盲啞師範傳習所是中國第一所盲啞師範學校。

15、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獨立設置的聾盲學校——南通狼山盲啞學校(1916年)

張謇創辦了盲啞師範傳習所後,有了盲啞師資後,於1916年在南通狼山創辦盲啞學校。盲啞學校開學典禮上,張謇說:“我國北京、上海、煙臺等處,雖亦有盲啞學校,然皆基督教會所設立”。南通盲啞學校是中國人自己辦的第一所盲啞學校。

16、第一個民辦氣象臺——軍山氣象臺(1916年)

張謇認為“氣象不明,不足以完全自治”,於是籌劃建造氣象臺,1914年12月氣象臺在南通軍山破土動工。1916年10月落成後,張謇任氣象臺總理,張詧任協理,劉謂清任主任。軍山氣象臺比南京北極閣氣象臺早12年,比鎮江北固山氣象臺早18年,是內第一家民辦氣象臺。

17、第一所戲劇學校——南通伶工學社(1919年)

張謇認為戲劇是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種傳授教育的方式。為了利用戲劇改良社會風氣,培養新一代演員,張謇於1919年在南公園內建成南通伶工學社,1920年遷入城南新校舍。京劇大師梅蘭芳稱南通伶工學社“是開風氣之先,惟一的一個訓練戲劇人才的學校”。

18、中國近代第一城——南通

1915年,張謇苦心經營20年的南通,被中央政府公佈為“全國模範縣”。2003年,中國城市規劃與設計大師吳良鏞院士論證稱:“張謇先生經營南通堪稱‘中國近代第一城’”,“南通城市建設雖然不是最早、最大,但是屬最好,是近代城市建設的典範”。

在1920年的外國人印的地圖上,也許你在看的中國那部分發現找不到大部分城市的名字,可是卻印字大生紗廠所在地“唐家閘”。

縱以匹夫之力,也要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

縱觀長三角經濟帶,凡是數的上的名校都已張謇有關,1905年開始,張謇和馬相伯在吳淞(上海)創辦復旦公學(復旦大學前身)、倡建海五屬公立中學(南通中學前身)、醫學學專門學校和紡織專門學校(揚州大學,南通大學前身)、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河海大學前身),江蘇省立水產學校(上海海洋大學前身),吳淞水產專科學校”(上海海洋大學的前身)等一系列的學校。

縱然以匹夫之力,也要扶(國家民族)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這是張謇一生的夢想。

每一個民族都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社會因為他們的存在而進步,文化因為他們的存在而傳承,理想因為他們的存在而實現。

張謇離我們並不遙遠,他的離開到現在還不足百年,他的家鄉就在我們生活的土地上——海門。

多少王侯將相已然化作塵土,多少風流人物也隨歲月遠去。而從未登頂權力巔峰,從未富可敵國的張謇,卻在歷史上鐫刻下了多大的不朽。

縱以匹夫之力,也要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