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卿 一个有文化的吃货需要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

说到有文化的吃货,在当代,第一要说蔡澜,第二个能说的上的可能就要数陈晓卿了。

而当吃货与吃货的碰撞,有时候不用山珍海味,可能一份街边小吃就能让他们惺惺相惜,就如蔡澜遇上陈晓卿,一锅再普通不过的羊蝎子就能让陈晓卿感慨良多:

记得第一次在北京见蔡澜先生,他下飞机住进酒店已经很晚了,但仍然嚷嚷要吃北京小吃。结果只好在酒店旁边一家商场地下,找到一条不伦不类的“美食街”,要上了一锅羊蝎子。我满心愧疚,蔡先生却津津有味嘬得山响。用他的话说,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街边吃最普通的饭菜。后来,每次吃小吃的时候,我都能想起他说的这句话。

陈晓卿 一个有文化的吃货需要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

两季的《舌尖》不仅让人看到了美食背后的文化与传承,也让陈晓卿这个名字家喻户晓。

对于自己,他是这么定义的:几年前,因为拍摄了一部美食题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A Bite of China)》,生活里很多朋友开始称我为美食家。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形,我都摇摇头,我真的不是一个美食家,充其量算是一个热爱食物的馋人罢了。

简而言之,在他的心里,自己其实就是个吃货。

陈晓卿 一个有文化的吃货需要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

面对这个世界,他一直秉持着这样的态度:从有记忆起,我就对食物有着格外的热情,嘴馋得很,永远用一个巨大而空洞的胃面对这个世界。对我来说,食物确实给我带来足够的能量补充和口舌之欢的享受,更多的,它也是我认识世界的一个通道。

对于吃,他更有着自己的一套理念,饭馆里没人不行,人太多也不行。他说,人最多的,肯定是写字楼里那种饭店,又便宜,有什么都有,环境又装逼,肯定难吃。

最好就是一大片都没有饭馆,突然有一个,人特别多,或者一大片连续都是饭馆,只有这一家人多。也要看饭馆名字,“川鲁粤淮扬”就不行,地名详尽才好,“四川绵阳高水杨米粉”这种一般比较靠谱,因为一般不会把自己老家拿出来丢人。

陈晓卿 一个有文化的吃货需要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

因为他,我才知道,原来吃竟然是一件这么下功夫的事。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圆桌派》,陈晓卿去的那一期,让我第一次认识到,原来火锅料不讲新鲜,但是它要炒制的时间,越长越久越好。

他说,舌尖里大家也看过,炒火锅料是一个最粗笨,最没有技术含量。但是最要功夫的活,就是炒,就是反复地炒要炒一宿,第二天这个火锅才会好吃。你火锅好吃与不好吃,不是那个,它一定要先把这个香味,一层一层地炒出来。

陈晓卿 一个有文化的吃货需要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

就像老北京人炸酱面,一定是两次加热,卸了酱先蒸,蒸完了再炒酱,一定是两次。所以多一次烘焙、加热的过程,它就多一次香味的释放,这个做美食的总是这样,就是好多东西是时间。好多东西都可以工业代替,但是时间是工业代替不了的。

你可以看出来,对于吃,他有着自己的一套见解,同时也有着自己的坚持。如果说韩国美食界有白钟元,那么中国美食界绝对就不能少了陈晓卿。听说老陈的《风味人间》十月末就要播了,看来又可以搬着小板凳和小饭碗来刷下饭综艺了!

爱吃又会吃,同时还能将各地的美食以精美传神的拍摄形式传播给大众,真的是吃货不可怕,就怕吃货有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