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卿 一個有文化的吃貨需要具備怎樣的職業素養

說到有文化的吃貨,在當代,第一要說蔡瀾,第二個能說的上的可能就要數陳曉卿了。

而當吃貨與吃貨的碰撞,有時候不用山珍海味,可能一份街邊小吃就能讓他們惺惺相惜,就如蔡瀾遇上陳曉卿,一鍋再普通不過的羊蠍子就能讓陳曉卿感慨良多:

記得第一次在北京見蔡瀾先生,他下飛機住進酒店已經很晚了,但仍然嚷嚷要吃北京小吃。結果只好在酒店旁邊一家商場地下,找到一條不倫不類的“美食街”,要上了一鍋羊蠍子。我滿心愧疚,蔡先生卻津津有味嘬得山響。用他的話說,瞭解一座城市,最好的辦法,就是去街邊吃最普通的飯菜。後來,每次吃小吃的時候,我都能想起他說的這句話。

陳曉卿 一個有文化的吃貨需要具備怎樣的職業素養

兩季的《舌尖》不僅讓人看到了美食背後的文化與傳承,也讓陳曉卿這個名字家喻戶曉。

對於自己,他是這麼定義的:幾年前,因為拍攝了一部美食題材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A Bite of China)》,生活裡很多朋友開始稱我為美食家。每次遇到這樣的情形,我都搖搖頭,我真的不是一個美食家,充其量算是一個熱愛食物的饞人罷了。

簡而言之,在他的心裡,自己其實就是個吃貨。

陳曉卿 一個有文化的吃貨需要具備怎樣的職業素養

面對這個世界,他一直秉持著這樣的態度:從有記憶起,我就對食物有著格外的熱情,嘴饞得很,永遠用一個巨大而空洞的胃面對這個世界。對我來說,食物確實給我帶來足夠的能量補充和口舌之歡的享受,更多的,它也是我認識世界的一個通道。

對於吃,他更有著自己的一套理念,飯館裡沒人不行,人太多也不行。他說,人最多的,肯定是寫字樓裡那種飯店,又便宜,有什麼都有,環境又裝逼,肯定難吃。

最好就是一大片都沒有飯館,突然有一個,人特別多,或者一大片連續都是飯館,只有這一家人多。也要看飯館名字,“川魯粵淮揚”就不行,地名詳盡才好,“四川綿陽高水楊米粉”這種一般比較靠譜,因為一般不會把自己老家拿出來丟人。

陳曉卿 一個有文化的吃貨需要具備怎樣的職業素養

因為他,我才知道,原來吃竟然是一件這麼下功夫的事。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圓桌派》,陳曉卿去的那一期,讓我第一次認識到,原來火鍋料不講新鮮,但是它要炒制的時間,越長越久越好。

他說,舌尖裡大家也看過,炒火鍋料是一個最粗笨,最沒有技術含量。但是最要功夫的活,就是炒,就是反覆地炒要炒一宿,第二天這個火鍋才會好吃。你火鍋好吃與不好吃,不是那個,它一定要先把這個香味,一層一層地炒出來。

陳曉卿 一個有文化的吃貨需要具備怎樣的職業素養

就像老北京人炸醬麵,一定是兩次加熱,卸了醬先蒸,蒸完了再炒醬,一定是兩次。所以多一次烘焙、加熱的過程,它就多一次香味的釋放,這個做美食的總是這樣,就是好多東西是時間。好多東西都可以工業代替,但是時間是工業代替不了的。

你可以看出來,對於吃,他有著自己的一套見解,同時也有著自己的堅持。如果說韓國美食界有白鍾元,那麼中國美食界絕對就不能少了陳曉卿。聽說老陳的《風味人間》十月末就要播了,看來又可以搬著小板凳和小飯碗來刷下飯綜藝了!

愛吃又會吃,同時還能將各地的美食以精美傳神的拍攝形式傳播給大眾,真的是吃貨不可怕,就怕吃貨有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