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五国伐秦共有五次,五国伐齐只有一次,为什么秦国没事,齐国却差点灭国呢?

烟雨墨冷竹离殤


这个问题要联系历史背景来看待问题。其实是想问秦国和齐国都曾遭到五个国家的联合攻打,秦国被打了五次挺了过来,齐国被打了一次差点没挺过来,这是为什么?而之前的回答大多不尽人意。下面我自己来说一说。

一、五国攻齐

战国初期,魏国率先称霸,打得秦国迁都败退。随后,齐国在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三代君主的励精图治、四处征伐下,终成战国第二代霸主。所以说,齐国的国力在五国伐秦前是当世第一,到达了顶峰。那时候,秦国还没有完全胜过它的实力。秦国只是刚刚享受变法图的成果,还没有到达能单独吊打六国的地步。所以说,五国伐齐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秦国在背后的外交策划,挑拨东方六国的同盟关系,尤其是当世主要对手齐国,是当世唯一能影响它攻取天下的障碍。同时,秦国在东方不断招揽人才,进一步推动政治军事改革,并兴修水利,发展经济,才有了多取天下的资本。



五国攻齐,是有了强大的秦国在参与,并且是重度参与。这时候的五国联军,铁板一块,都是和齐国有着仇怨的国家。并且有了一位卓越的上将军乐毅,有了分化瓦解齐国内部意志的孟尝君,有了把五国逼到同一条船上的苏秦,这三位人才的组合,将五国的配置优化到了极致。另一大国楚国本是齐国的小弟,内心是不符的。虽然没有正式参与五国攻齐的军事行动中,但是中期借着救援的名义,楚将杀了齐闵王,齐人又杀了楚将,楚国趁机占领了宋国的彭城一地和淮北三百里,瓜分了齐灭宋的成果。

所以说,齐国在当时一面受到五国联合的军事行动,一面受到楚国的打劫。没有盟友,没有外援,举世孤立。再加上齐闵王刚愎自用,自视甚高,五国攻齐非但没恐惧,反而跃跃欲试。齐国不缺名将忠臣,不缺兵马粮草,还能调动二十万大军与五国在济西拉开大战。记住,五国攻秦大多只是攻守战,而在齐地是大规模兵团正面交锋,两者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济西一战,齐军大败,随后临淄被攻下,齐闵王出逃。但齐国的根本没有被动摇,有七十多座城邑,有五大经济中心,只凭两座就能迅速复国,虽然离不开燕国朝政因素,但齐人对国家的认同感非常强烈。田单在即墨一战成功,各地齐人纷纷杀了燕国驻守当地的长官来响应,可见齐国不是差点灭国,而是不会被灭国。然而,也因为这场战争,齐国没有了与秦国争夺天下的资本,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不参与国际纷争,闭关锁国,坐视其他五国被秦国吊着打的现实。

二、五国攻秦

我们再来看看五国伐秦,这离不开两大帮派的对垒。它们就是苏秦代表的合纵,张仪代表的连横。而五国伐秦的背景就是合纵派政治存在的主要表现形式。但是,联盟并不是地位相等,只是强大国家减少多线作战,弱小国家增加安全保障,弱小国家往往都是被强大国家牵着走,即使出相同的力也不会有相同的成果。一般来说,张仪的连横是以秦国为主导的,撕坏条约都是秦国单方面的行为,但与其联合的国家害怕它,不敢挑衅它,只是为了不被它攻击。最典型的就是秦国的邻居—三晋。



而苏秦的合纵名义上有楚国或齐国的主导,其实私下里说也不服谁。攻秦的时候,各怀鬼胎,都想要消耗他国力量,保全自己的有生力量,这种心理遍布在合纵联盟内。万众不齐心,干什么也不顶用。韩赵魏楚是秦国的邻居,总是被秦国攻打。齐燕不与秦国产生直接的利益冲突,不会卖力。这是六国们不能真正联合的根本原因。

五国攻齐的目的大家都是找齐国报仇的。魏国是宋国分赃不均,赵国是多年交战的宿敌,韩国是齐国干涉王位继承内政,秦国是想要消耗齐国的国力,燕国是有亡国之恨。另一个未正式参与的楚国是想趁火打劫。可以说,大家都是一拍即合,心照不宣。



我们再来看看五国攻秦的成果,2次成功,2次失败,1次未果。

从公元前318年开始,到公元前241年结束,长达77年的东西对峙。

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孙衍组织了五国联军(楚燕韩赵魏)首次攻秦,此时是秦国的国君是秦惠文王。东方战场是五国联军,西方战场是义渠,秦国面对两线作战,这也是考验秦国存亡的重要时刻。结果是,东方战场秦国斩首五国联军8万人,西方战场被义渠击败,总体上秦国大获全胜。

失败原因:燕国、楚国观望,未投入战争,韩赵魏损失惨重。(注:最强的齐国未参与,因为五国不选齐宣王为合纵长)

公元前298年,齐相孟尝君组织了三国联军(齐韩魏)第二次攻秦,此时是秦国的秦昭襄王。这次单线作战,函谷关被攻破,秦国大败,被迫求和,并归还了韩魏部分城池。

成功原因:韩赵魏军事结盟牢固,孟尝君组织能力强。魏国、韩国靠近秦国,有着不灭的宿仇和利益纠纷。而齐国,只是被孟尝君为报私恨拉入的战车。



公元前287年,齐相苏秦组织了五国联军(齐韩赵魏燕)第三次攻秦,此时是秦国的秦昭襄王。这次双方并没有进行战争,而是军事对峙。最后,双方达成和解,秦国去帝号,归还魏赵城池。

成功原因:这是秦国、齐国称帝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齐闵王及早取消帝号,而诸国对称帝嫉恨。苏秦本身就是合纵的开创者,组织能力有功。

公元前247年,魏公子信陵君组织了五国联军(赵魏韩燕楚)第四次攻秦,此时是秦庄襄王时期。这次双方在河外大战,秦军败退,坚守函谷关不出。

成功原因:(1)秦国在连年对外战争中国力消耗极大,在长平之战、邯郸保卫战等战役军队损失惨重,此时秦国军力不在巅峰状态。(2)公元前247年,秦国内部两代国家领导人相继离世,秦王政刚即位,内政不稳,无心对外。第(3)魏国信陵君军事才能、组织能力、名声等在同一时代无人相及,魏国、赵国、楚国、韩国在这几十年间被秦国压的喘不过气,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公元前241年,赵国庞暖、楚国春申君组织了五国联军(楚燕韩赵魏)第五次攻秦,此时是秦王政。楚国偷袭秦咸阳,被秦军击败,军心动摇,联军大败。

失败原因:(1)楚国偷袭失败,五国联军有心无力。(2)秦国已经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有足够的实力吊打六国,实力已经不同往日。



三、两者影响

五国攻秦和五国攻齐都是战国后期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五国攻齐距离第三次攻秦时间只有两年,都是在秦齐称帝的历史背景下的产物。齐闵王时代,当上了合纵长,齐国主导两次攻秦,都取得了重大成果。然而,五国攻齐后,齐国与六国结下了深仇大恨。秦国开启了征伐六国的进程,齐国选择了闭关锁国。秦国在连年战争中越打越强,消耗掉六国的有生力量,齐国在半个多世纪的安逸中走向了毁灭,两国的命运从此不同。齐国以前是山东六国中主事人,但在五国攻齐后与各国关系割裂,坐视五国的灭亡也不救援。甚至,五国被秦国蹂躏的时候,齐王建还跑到秦国咸阳去访问。

战国后期很多人物参与了这六场大事。战国四大公子们经历了这战火纷飞的77年。孟尝君在第二次三国攻秦和五国攻齐中均当核心人物之一,并且都取得了成功。信陵君在第四次攻秦中,获得人生最后的成功,随后不久就去世了。春申君在第五次攻秦时成为了核心人物,也是他主政楚国权势达到了巅峰。因为这场战争的失败,楚王疏远了春申君,随后不久在楚国政变中丧生。



秦国在这六大国际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说是上天对秦国的考验。秦国该出手就出手,该低头就低头,绝不硬撑,也绝对轻易妥协。正是这种刚柔并济的政治智慧让秦国在大局上大显身手。五国有攻秦,它也瓦解五国,一拉一打,建立自己的军事同盟。在人心叵测的战国时代,大国政治逐角更加残酷,秦国玩了一手好牌,将各国君主耍得团团转。先瓦解了齐楚联盟,又打破了三晋的联合。五国攻齐,说到底还是秦国的阴谋,而且这个阴谋还成功了。六场盛事,秦国笑到了最后。六国兵荒马乱。不过是秦国的陪衬。


慵懒国王


这个问题有意思。

自从齐威王奋起于东夏,秦孝公崛起于西陲,战国时代的重心就从三晋转移到齐、秦两个超级大国。诸侯多次合纵攻秦,止步于函谷关,未能对秦国伤筋动骨;而诸侯合纵伐齐,齐国一下子就瘫痪了。这是为什么呢?

我且来分析一下:

1、秦国之武力,较齐国更加强大

虽然齐、秦两国并称超级强国,但齐国更偏重于政治大国,而秦国更偏重于军事大国。从齐威王到齐宣王,齐国在对外战争上也是捷报频传,展示了强国之风采,但是与秦军耀眼夺目的战绩相比,还是不免相形见绌。齐国的大国形象,不仅靠军事,也是靠政治影响力与文化。比如说,公元前334年的“徐州相王”,齐魏两国率先在中原诸侯中称王,齐国是大王,魏是只是小王,齐国成为中原诸侯之领袖。因此,齐国的大国地位,一半靠军事,一半靠政治。而秦国则不然,完全靠军事。

2、秦国占有地形上的优势,齐国则没有。

大家知道,中国地形的特点是西高东低,河流的走向是由西往东流,越往西,高原山脉越多,这就是天然之屏障。秦国通往中原之通道,主要是崤函道,则崤山、函谷关通道。秦建函谷关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东方诸侯多次合纵伐秦,杀到函谷关,就杀不进去了。这就像三国时期,魏国多次南征,一到长江就没办法了。

齐国位于今天山东,地形以丘陵为主,也没有长江这样的天堑,很容易被长驱直入。在春秋时期,晋国就好几次长驱直入,蹂躏齐国。这是齐国天然的劣势。多国伐秦的路线很单一,基本上都走函谷关,这使得秦国容易防御;而多国伐齐,却是从几个不同方向出击,这样齐国就防不胜防了。

3、秦国的内政稳定,齐国的内政混乱

东方诸侯伐秦,主要有以下几次: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五国伐秦;公元前298年,齐、魏、韩三国伐秦;公元前296年,齐、魏、韩、赵、宋五国伐秦;公元前286年,赵、齐、魏、燕、韩五国伐秦;公元前241年,赵、楚、魏、韩、燕五国伐秦。对照秦国之内政,在诸侯伐秦时,秦国国内并没有什么大的政治动荡。

反观齐国,到齐湣王上台时,国内问题大了。首先是齐湣王与孟尝君矛盾重重

据史所记,孟尝君执政时,“上则得专主,下则得专国”。在齐湣王上台后第七年,甚至发生一起骇人的事件,齐国贵族田甲竟然劫持齐湣王。齐湣王认为孟尝君就是背后主谋,经过几番内斗后,孟尝君被迫离开朝廷,回到自己的领地薛邑,此后薛邑几乎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王国,齐湣王根本无法染指此地。

更严重的是,齐湣王的统治开始滑向暴政的深渊。他先是一意孤行,处死犯颜直谏的贤士狐援,紧接着又杀掉直言的齐国宗室陈举(田举),一系列的杀戮后,“百姓不附,九族寒心。

4、刚愎自用,导致一系列军事失利

以齐军的战斗力,其实本不应该输得那么惨的。齐湣王对一系列惨败负有直接的责任。

首先,他最信任的谋士苏代,居然是燕国安插的间谍。从战争一开始,齐国的核心机密就不断泄漏,一举一动全被燕军掌握。更奇葩的是,齐湣王竟然任命苏代为前线总司令,大家想想吧,齐军的总司令,是燕国的间谍,这个仗打个屁!在战争一开始,有苏代为内应的情况下,燕军两战两胜,歼灭齐国最精锐的部队五万人。

即便如此,齐国家大业大,还是有可能阻止敌军深入。

新任的齐军总司令触子(又称向子)见五国联军来势汹汹,且连战连胜,兵威正盛,便采取保守的战术。他沿着济水河构筑了一道防线,坚壁清野,凭恃天险固守。可以说,触子是颇懂军事的,只要齐军能坚守,待以时日,五国联军内部必然要出矛盾,到时齐军就可以利用反齐同盟内部的不和,各个击破。

偏偏齐湣王对触子的保守战术十分不满,派使者到前线,用极为严厉的话羞辱这位总司令,并恐吓道:“你要是不积极进攻,就灭了你的家族,挖了你的祖坟。”

触子内心大怒,遂率领齐军迎战五国联军。他虽然不是燕国间谍,出于报复心理,双方刚刚交战,触子便下令鸣金收兵,齐国士兵傻了眼,只能扭头就走。这时五国联军一拥而上,从背后紧追,齐师大败。触子以这种特别的方式报复齐湣王对他的羞辱,在齐军溃败时,他自己驾了一辆战车,跑得无影无踪了。此后他就从人间蒸发了,谁也不知道其下落。

触子跑了之后,达子接管部队,退守秦周(齐地名)。当时士兵们领不到兵饷,士气十分低落。达子便上报朝廷,请求齐湣王拨款以补充军饷。没想到齐湣王一听说要钱,立即暴跳如雷,不仅不拨钱,还大乱一通。

没有钱,怎么打仗呢?达子硬着头皮率领残破之师迎战五国虎狼之师,又一次大败,达子战死沙场。

到这个时候,齐国的精兵几乎全被催毁了。

因此,齐国一战而几乎亡国,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一敌五本就吃亏,又没有高山大川为天堑,内斗削弱了国力,暴政丧失了人心,错用苏代泄漏了军情,瞎指挥葬送了军队。


君山话史


严格的说,五国伐秦,秦并非完好无损,每次都会耍些小九九比如赔地认亲,针对每一个国家做出一套相对应的应对方案。五国联军不能发挥威力灭火也是有很多原因,在当时并不是大国没有灭小国的能力而是有一个人做了其他人就会有危机联合攻打这也是齐犯的致命错误。并且联军的组成,强弱也不同,就像是大哥带着小弟打架,大哥都被安抚了,小弟怕被报复也闹不起来。更何况秦国也给小弟割地赔款,拿了好处又得了面子自然也会收敛。

齐抵抗联军的方式和秦不同,秦倚仗天然屏障防御,一面抵抗谈判一面进攻给一些小国制造压力退出联军。齐没有这样好的地理优势且选择了应战,你来我就打没有发挥出政治优势,只靠军事维持明显不够。尤其是里面产生的很多戏剧性的故事比如主帅是燕国间谍,更换的主帅被君主辱爹骂娘赶上战场等...

多个方面因素,核心分析是政治和军事不能同时协调抵抗。也有人会说这是君主的问题,个人感觉一个好领导也要有一些遇事会玩嘴皮子的干部群体,不能有问题就拿头往上碰。


疯子8022697


齐国富足,而且距离其他五个国家比较近,军队,还有人民的抵抗意志相对比较薄弱。

有人说齐国最后凭借两个城市绝地翻盘,你说这个抵抗意志弱吗?真的若当时孙膑和庞涓对决的时候,庞涓就曾经说过,齐国的士兵抵抗意志比较薄弱,因此孙膑利用减灶法引诱庞涓入套,秦国在最后统一六国的时候,面对齐国几十万大军,甚至一拥而上。齐国的大军就直接败亡了,齐国为什么你坐拥天下,鱼盐之利,却有如此残局?这和当时齐国百姓和军人那种心理有关,自己有那么一亩三分地了,为什么还要出去掠夺呢?为什么还要抵抗呢?是不是?

对于外来的民族或者是入侵的民族来讲,这样的地区就是一个一个带宰的羔羊啊!这些人民不会做过多的抵抗,(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你过去派兵过去侵占了以后这地方的人照样低头纳税!你比如说古埃及在13王朝以前面临其他外族入侵的时候,还有血性站起来去反抗,13王朝以后,古埃及就没有任何抵抗的意志了。波斯人,希腊人或者是罗马人,只要是能够过来的人,基本上就能够努力,古埃及人的那种血腥早就已经没有了。

但是相比较于秦国来讲,秦国是比较穷的,秦国所处的地区虽然说比较险要,但是更多的时候是要跟穷山恶水进行作战,而且养不活那么多军队,秦始皇为什么知道郑国是一个奸细还要选择让他把郑国渠给修完呢,就是因为秦国缺粮食,没有办法武装起大量的部队打一个长平之战都差一点点饿死了。

对于很多国家来讲,灭掉秦国只不过是一种口号,或者是一种自身安危的托词!真正要她们去占领秦国,我相信,如果说占领秦国利益很大的话,早在魏惠王时期,就不会把攻略的重心从秦国转移到中原之地。

说实话,秦国当时对很多国家来讲都是一个毒瘤,为什么这个国家战斗力很强,人民很强悍,但是出产的物资并不是太好,其他国家看不上眼,真正派军队去占领这些地区的话,又要损失兵力,同时还要去管理这些刁民,你说怎么可能?所以说攻打秦国虽然口号喊得震天响,但事实上大家谁也不服气谁,或者说谁也不想真的去做这个替罪羊,只要不是大难临头,所有人打秦国全都是遮遮掩掩或者是推三阻四。

并且秦国作用着硝涵之险,这是什么?这是战略纵深!如果说一个国家国力强悍,但是自己的国土上面经常面对敌方的掠夺或者是烧杀掠抢的话,这个国家在强大,也很有可能因为这一个问题而败亡下去,西楚霸王项羽就是因为没有一个稳定的根据地,最后被刘邦活活给耗死,秦国拥有的关中地区是战国七雄,里面最稳定的地区,只要守住函谷关,任何一支军队都别想打进关中地区,函谷关的地形又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说对于秦国的老百姓来讲,只要支持自己的军队就能够保证自己所住地区的稳定,但是对于齐国来讲,他没有,更多的只能够依靠着自己城市的城池去抵抗敌人的进攻,至于说他的田地,他没有办法保护。

除此以外,秦国这个国家战斗力强悍,这一点是当时各个国家的共识,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保佑着这么一个国家,其他的国家自然也就不敢对秦国有什么非分之想?把人家堵在函谷关就已经算很尽力的事情啦。至于说其他的事情以后再说。


漩涡鸣人yy


五国灭齐的症结还是国王的问题,五国伐秦,秦国马上就采取外交军事手段,对外割地,拉拢,恐吓,对内奖励将士,缩减开支,而反观齐国,对外一味的兵对兵,将对将的硬刚,对内不舍得赏赐将士,再一个齐国的综合实力是比秦国强,但是齐国的凝聚力没有秦国强,归根结底,还是君王的策略失误


商君卫鞅


感谢回答。以下几点

1.两国的政策不同(秦国打不过时会赔偿,让五国不能统一攻打;齐国呢把几国都得罪了)

2.两国所处的位子不同(秦国好守就一个函谷就能让其他几国喝一壶的了;齐国呢除了一个泰山基本都是平川)

3.兵力(秦国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通过变法才富有的;齐国相对安逸)


闭眼闻世界


五国伐秦你感觉临近秦国的国家能拼命吗,肯定不会如果结束那些邻国必然血崩,而且秦国军队的实力很强,到秦孝公商鞅变法的时候更的强大军事指挥家更是层出不穷,而相比之下齐国的军队实力不是很强,只有政治人物比较出色的,孟尝君的门客都是政治人物,而且距离齐国远的国家就肯定卖力的打了


夜猫子基地


五次伐秦,各国心思各异,六国只是看不起秦国,只想教训一下秦国。秦国有函谷关天险,能人名将辈出,确实是硬骨头不好啃。而齐国灭亡宋国之后,主力被秦国牵制,燕国为天下先攻打齐国,各国压力很小,而且有利可图。并且齐国全境地势不易守,所以齐国差点被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