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在臨終絕筆中寫了什麼,竟讓慈禧嚎啕大哭?

用戶61403323


李鴻章去世前,給慈禧上了一道奏摺。這道奏摺在李鴻章去世後,送到慈禧的手裡。慈禧看到這道奏摺後,一時老淚縱橫,痛苦不已。

那麼,李鴻章在奏摺裡寫了什麼?慈禧為什麼為這樣失態呢?

(悲傷的慈禧)

李鴻章死前,正遇“庚子之亂”。

當時,幾十萬“刀槍不入”的義和團入京,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圍攻各國領事館。之所以義和團敢這麼做,就是因為慈禧暗中支持,想利用他們的力量,把西方列強趕出中國。

慈禧之所以如此痛恨洋人,是因為戊戌變法後,她一心想廢掉光緒,但遭到西方列強的反對。這無疑是對她權力的挑釁,因此她不管不顧,向列強發起了宣戰。

這樣一來,洋人立刻組建了八國聯軍,一路勢如破竹,攻進了北京城。

慈禧眼見北京城守不住了,只得丟下紫禁城,帶著光緒一路西逃。

捅了這麼大個窟窿,得找人來補啊。

有家不能回的慈禧,很自然地就想到了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

於是急命他為清政府全權大臣,入京和列強談判,看怎麼賠償合適,只要把這事給擺平了就成。

其實,這事誰都知道是個吃虧不討好的事,李鴻章更是吃過一次虧。

當年籤《馬關條約》時,李鴻章身負使命,在談判中盡力維護清政府權益,據理力爭。但無奈國家羸弱,面對日本列強的傲慢羞辱,最終還是少不了割地賠款。條約簽定後,國人紛紛痛斥李鴻章是賣國賊。

(李鴻章舊照)

所以,當慈禧的任命下達後,李鴻章的家人一萬個反對。再加上李鴻章身體不好,有咳血的毛病,因此家人百般勸阻,讓他推辭掉這個職務。

但李鴻章沒有聽家人的勸告,還是風塵僕僕地趕到北京,分別拜會了各國使館。

一路舟車勞頓,再加上與洋人斡旋時的心理負擔太大,李鴻章病倒了。

李鴻章這一病,本想漫天要價的洋人們沉不住氣了。

畢竟他們想要的,無非是吃上清政府一大塊肉,而不是取代清政府。所以他們迫不及待地開出了10億兩白銀的賠償。

李鴻章拖著病軀,強打精神,和洋人據理力爭。儘管途中吐血數次,但他依然堅持把清政府的損失降到最低。洋人最終將10億白銀,降到了4億5千萬兩,並稱中國當時有4億5000人,一人賠一兩,表示羞辱。

李鴻章想,只要能降低賠款,也不管羞不羞辱了,於是經得慈禧同意後,最終簽定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

(入京處理北京事務的李鴻章)

條約簽定後,八國聯軍退出了北京城。

慈禧打點行頭,準備起駕回宮。

李鴻章卻咳血數升,病倒在了賢良寺。

李鴻章自知命不久矣,於是提筆給慈禧寫了最後一份奏摺,然後才穿上壽衣靜靜地等著那一刻。

然而想著國難當頭,還有許多事情未辦,終究心不能安,忍不住默默流下兩行清淚來。不久卒,卒年78歲。

很快,慶親王奕劻,便將李鴻章的遺折呈給了還在回京途中的慈禧,並將李鴻章病逝的消息一併傳達。

慈禧聽聞後,眼睛溼潤,待看完遺折,更是泣不成聲。

原來,李鴻章在遺折中依然擔憂清朝國力凋敝,時局艱難,苦勸慈禧和光緒能“舉行新政,力圖自強”。

要知道在清末,官員腐敗已經是很嚴重的問題了。八國聯軍進京的時候,儘管慈禧多次向封疆大吏拍電報,希望他們能進京勤王,但有動靜的幾乎沒有。所以,此時李鴻章的鞠躬盡瘁,讓慈禧感動不已。她當時一邊哭,一邊說了一句:“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沒有人分擔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像李鴻章這樣好用的大臣,再也沒有了……

(參考資料:《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


張生全精彩歷史


李鴻章在離別之際留下了一首淒涼的絕命詩,詩中包含了這位老者的辛酸與無奈!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慈禧在見此詩後,百感交集,痛哭流涕,一度嘔血!到底是什麼竟會讓慈禧老太太如此傷心欲絕呢?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馬車前幾經勞頓的馬從未卸下馬鞍,大事未成,受盡磨礪想要輕鬆一死也是很難的。這是在感慨自己的事業未完,幾經勞累,早已疲憊不堪,儘管曾想一死了之,但這樣的想法卻是不容易實現的!


我們知道李鴻章是晚清著名重臣,清廷在對外戰爭失敗後和外國的議和,幾乎都是由李鴻章出面協談,由此簽下了像《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喪權辱國的條約,而這些也敗壞了李鴻章的名聲。李鴻章其實也深知自己所作的這一切必遭國人唾罵,但他又有何辦法呢?“臨事方知一死難”,深深道出了這位老者在彌留之際的痛苦與無奈。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三百年來國家發展緩慢,回望無限悲傷。遙遙祭奠那些因外強侵略而逝去同胞的那殘傷民魂。兩次鴉片戰爭,列強的入侵,使得中華民族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災難,多少國民死在了外國列強的屠刀之下,而他所作的,唯有在遠方為這些亡靈禱告。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後果呢?根本原因還是自己國家不思進取,發展緩慢啊!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秋風吹著未出鞘的寶劍,孤臣壯志未酬潸然落淚。日落的那點餘輝,此刻正孤寂悲涼的照耀著曾經輝煌,榮耀的旌旗和大將壇。這句真是令聞者落淚,李鴻章內心的無限悲愁在此刻表達得淋漓盡致,他是孤臣嗎?絕對是!

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海外列強虎視耽耽,想入侵我朝的想法從未平息。懇求大家不要視若等閒,冷眼旁觀啊!此句足見李鴻章的憂國憂民之心。外國列強狼子野心,希望國人不要對他們心存幻想,這些告誡,也是這位老者在彌留之際,唯一能做的了。

在你眼中,李鴻章是如何的呢?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得知李鴻章病危的消息時,慈禧太后正在離開西安迴鑾北京的途中。

1901年11月上旬,兩宮(指慈禧太后、光緒皇帝)迴鑾途中經過河南開封府屬的汜水縣,預備駐留幾日。一日下午,告李鴻章病危的電報傳至,慈禧太后獲知凶信後潸然淚下,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這如此重荷 ,更有何人分擔” ?見慈禧哀慟飲泣,光緒和眾隨扈驚恐不安,也跟著她哭起來。

兩宮抵達滎陽時,北京急電已至,稟告曰:“合肥相國,已於今日( 西曆1901年11月7日)午刻逝世”。驚聞噩耗,兩宮如失棟樑,哀痛不已。隨扈的文武大臣、宮監衛士無不相顧錯愕,好似一下失去了主心骨一般。

為穩定人心,光緒帝奉慈禧懿旨在上午連發3道上諭:由王文韶署理全權大臣;袁世凱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張人駿調補山東巡撫。之後,光緒又奉旨發佈了專門祭祀李鴻章的上諭一道。

次日,兩宮從滎陽啟程,經鄭州北上,於11月12日抵達開封府。

慶親王奕劻從北京趕來迎駕,慈禧、光緒立即召見,詢問京中情況,又問李鴻章臨終前的詳細經過。奕劻答:“李相以衰年膺艱鉅,憂鬱積勞,時病時愈,幾經為常。(李)9月5日復又傷風感冒後,7日仍抱病往西班牙使館與眾公使和談,並在合約上簽字。回寓所後,李相便咳嗽不已,飲食不進,一病月餘”......

......“及至10月上旬,華俄道勝銀行駐京代表提出銀行協定草案,李相為此大發雷霆,言協定中把滿洲全境交給道勝銀行支配,是強盜邏輯。俄國財政大臣維特卻來電指責李相口是心非,出爾反爾,還授意俄方代表說,李相如果不在最近幾日簽字,已許諾給予(清廷)的基金就分文不給。10月底,李相到俄國使館議事時,更受盡俄公使格爾斯的威逼恫嚇,回寓後即胃出血,嘔血一碗,病情惡化,終告不治”。由此可見,李鴻章是被俄國人逼死的。

慈禧紅了眼睛,她憂心忡忡地問:“李相國臨終前 ,可有遺言”?

奕劻答:“據說李相臨終時,兩目炯炯不暝,後目暝時猶流淚”。

慈禧和光緒聽了。唏噓感慨不已。慈禧哽咽問:“李相可有遺疏(遺囑)”?奕劻答:“有一遺疏”。慈禧讓他明日將遺疏帶來。

次日,奕劻覲見慈禧、光緒時,呈上了李鴻章的遺疏,慈禧、光緒迫不及待地看了起來,當閱及“......

惟翼稍延餘息,重睹中興,齎志以終,歿身難暝;伏讀迭次諭旨,推行新政,力圖自強”等話時,不禁涕淚橫流,唏噓不已。合肥李相臨死前還在擔憂積貧積弱的大清,希望帝、後能舉行新政,富民強國,再度中興,也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啊。

慈禧立即令光緒發佈上諭,加封李鴻章賞銀5000兩用以治喪, 立祠祭祀,將其政績戰功宣付史館。其子李經述承襲一等侯爵,著賞四品京堂(京官);李經邁著四五品京堂用;李經方以道員遇缺簡放。其孫輩也各有恩賞。

李鴻章是一個與清王朝的脈搏和命運息息相關了數十年的政壇風雲人物,被清廷譽為“中興元老” ,他也是一位對中國近、現代史影響最大的顯赫人物。他所提倡並付諸實踐的洋務運動,確實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但他在外交上奉行的投降政策,卻引來後世無數罵名。換種視角看, 他又何曾不是一位代慈禧受過的“背鍋俠”。在晚清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一個民族的命運悲劇遠非一人之力可以挽回。在當時複雜而特殊的環境裡,李鴻章的悲劇既有其個人原因,但更確切地說應該是一個民族在波詭雲譎、暗流洶湧大時代的集體悲劇。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網絡配圖】


鐵馬冰河wu


李鴻章,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建者和洋務運動的領袖,他一生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對於他的評價,至今爭論不休,有罵其為賣國賊的,有說其是史上最大背鍋俠的,有說他是晚清唯一可以與列強爭一長短、東方俾斯麥的。而當時的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

李鴻章在臨終前給遠在西安的慈禧太后和光緒帝上了最後一道奏摺,即他的遺折:“伏念臣受知最早,榮恩最深,每念時局艱危,不敢自稱哀痛;惟冀稍延餘息,重睹中興,齎志以終,歿身難暝。現值京師初復,鑾輅未歸。和議新成,東事尚棘,根本至計,處處可虞。竊念多難興邦,殷優啟聖。伏讀迭次諭旨,舉行新政,力圖自強。慶親王等皆臣久經共事之人,此次復同更患難,定能一心勰力,冀贊訐謨,臣在九泉,庶無遺憾。

正在迴鑾途中的慈禧太后得到了李鴻章的奏摺,慈禧太后看後為之流淚,並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次日,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傳來,慈禧太后“震悼失次”

網上盛傳的慈禧看到李鴻章絕命詩後大哭,其中所傳的李鴻章絕命詩真偽性難辨。其詩文為:“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這首詩是在李鴻章去世近六十年後才出現的,最早出現於高拜石的《南湖錄憶》,之前在李鴻章的傳記、文集、好友編纂的文集中都沒有此詩的蹤影,此外,李鴻章在臨終前每時每刻都有親信和親人在身邊,他彌留之際的具體言語形態,周圍的人都有詳細記載,在之後會被整理和回憶(如當時在場的周馥回憶:“公臨終時,兩目炯炯不暝。餘撫之曰:'未了事,我輩可了,請公放心。’目乃暝,猶流涕,口動欲語,公傷也!”)但是對於這首“絕命詩”卻沒人記載、回憶,因此這首絕命詩的真偽性受到質疑(詩風比較符合李鴻章)。

如有錯誤,望斧正!


史裡有料


李鴻章臨終前正是庚子之亂,北京城進入幾十萬義和團成員,他們嚷嚷著要扶清滅洋,肆無忌憚的攻擊在北京城的列強大使館,其實這一切都是慈禧太后的暗中授意。

近年來,列強頻頻入侵清朝,慈禧太后作為最高統治者早就對洋人恨之入骨。可一方面,她又害怕洋人的船堅炮利。只要列強不干涉清朝內政,割地賠款慈禧太后都不在意,慈禧太后唯獨在意權力,只有她還是權力的掌控者,她就不會去和洋人作對。

所以當列強提出讓慈禧太后退位,還政於光緒帝的時候,慈禧太后怒了。她將義和團調入京城,讓他們去攻擊列強的大使館。於是八國聯軍這麼侵華了,清兵雖然也節節抵抗,但是還是敗了。北京城被佔領了,慈禧太后逃到了西安。

慈禧太后讓兩廣總督李鴻章處理善後事宜,說白了就是讓李鴻章與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李鴻章當時年紀一大把,走路都快走不動了,加上身體又不好,經常咳血。李鴻章拖著年邁的身體與列強開始了談判,列強獅子大開口要清政府賠款十億兩白銀,最後李鴻章談到了只需要賠款四億五千兩白銀。



事談完了,李鴻章也不行了。李鴻章臨終前給慈禧太后留下了一道奏摺。

惟翼稍延餘息,重睹中興,齎志以終,歿身難暝;伏讀迭次諭旨,推行新政,力圖自強。

麥地傳奇


所謂臨終絕筆提問者說的應該是“遺折”和“絕命詩”,能讓慈禧嚎啕大哭的只能是遺疏。但李鴻章寫的遺疏比較格式化,能被催出淚的人只能是喜歡、崇敬他的人。

(1)遺疏有格式和要求

遺疏是有格式的,總體要求是:死前要感謝皇帝(皇太后)或其他掌權人的抬愛與垂青,這是規矩!李鴻章遺疏內幾乎全是對慈禧、光緒的感謝以及臣子對他們的掛念和不能保護的自責,最終幾筆帶過自己的忠心。

慈禧還真行天天讀官樣文章也能嚎啕大哭,二人要不是有著“精神聯盟”是做不出來的。可惜,“嚎啕大哭”只是李鴻章崇敬者的胡言亂語。同時,李鴻章的遺疏更是戳穿了李粉的另一個謠言。

(2)李鴻章駁斥了慈禧、光緒打壓自己、排斥漢臣導致甲午戰敗的謬論

李鴻章在“遺折”中說自己“受知最早,蒙恩最深”,能在奏章中說這兩句話,就能充分看出慈禧對李鴻章的重視,而且敢這麼說,也自認為群臣不會有非議,因為這是事實。如果,換做別人“甲午戰敗”一項就夠殺的,但李鴻章僅僅是暫時隱退,時不時地去歐美訪問一下,去黃河調查受災一下,最後,任命為兩廣總督,還帶著“王命旗牌”!

這明明是在保護李鴻章。因此,天下誰人不知?慈禧對李鴻章的垂青昭然若揭。

李鴻章的遺疏沒什麼,有問答者已經全文摘錄了,感興趣的讀者自己移步去找找就行了。官樣文章而已。

介紹自己的病情佔了一半兒;之後一半就是感謝慈禧、誇讚慶親王。至於人們說他最關心的“洋務企業”“海軍問題”半個字兒沒提。

(3)李鴻章遺疏對比左宗棠的遺折,就可以看出二人的境界完全不同。

相反,左宗棠的遺折談自己的病不到十五分之一;三分之一批評中法和談;五分之二談繼續向西方學習海軍、鐵路、礦務事宜。而且最為關心的是希望光緒多和“正人”交流,少和那些“奸臣佞臣”混在一起。而且做事情要“實事求是”抓好軍事問題,不要亂花錢,現在我們很窮,軍費也不夠。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吧。

總之,誰真愛誰假愛從《遺折》上可以看出。限於篇幅,兩篇《遺折》我就不全面展現了。明天會有長文展現,歷史類文章寫作時間較長。本來想一天內全部展現,但時間不夠。


坐古談今


清代重臣在臨終前給君主所上的遺書似的文件,稱為遺疏,李鴻章臨終前也有遺疏,但談不上什麼臨終絕筆,因為李鴻章在生命的最後,早就無法書寫,甚至也無法說話。李鴻章的遺疏,實際是在他生前尚能言語時,以口授的形式,由兒子李經述記錄謄寫,而後封印,待到李鴻章去世後而上奏朝廷的。

至於說慈禧太后看到之後嚎啕痛哭,這個過於誇張和戲劇化,目前所見史料中的說法,只是說皇帝、太后聽聞之後十分悲痛。

李鴻章遺疏的具體內容如下:

奏為臣病垂危,自知不起,口占遺疏,仰求聖鑑事。

竊,臣體氣素健,向能耐勞,服官四十餘年未嘗因病請假。前在馬關受傷,流血過久,遂成眩暈。去夏冒暑北上,復患洩瀉,元氣大傷。入都後又以事機不順,朝夕焦思,往往徹夜不眠,胃納日減,觸發舊疾時作時止,迭蒙聖慈垂詢,特賞假期,慰諭周詳,感激涕零。和約幸得竣事,俄約仍無定期,上貽宵旰之憂,是臣未終心事。每一念及,憂灼五中。本月十九夜,忽喀血碗餘,數日之間,遂至沉篤,群醫束手,知難久延。謹口占遺疏,煩臣子經述恭校寫成,固封以俟:

伏念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時局艱危,不敢自稱衰病,惟冀稍延餘息,重睹中興,齎志以終,歿身難瞑。現值京師初復,鑾輅未歸,和議新成,東事尚棘,根本至計,處處可虞。竊念多難興邦,殷憂啟聖。伏讀迭次諭旨,舉行新政,力圖自強。慶親王等皆臣久經共事之人,此次復同更患難,定能一心效力,翼贊訐謨。臣在九泉,庶無遺憾。至臣子孫,皆受國厚恩,唯有勖其守身讀書,勉圖報效。屬纊在即,瞻望無時,長辭聖明,無任依戀之至。謹叩謝天恩,乞皇太后、皇上聖鑑。 謹奏


海研會


晚清庚子年(199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並因此引來了八國聯軍,造成東北、華北一片混亂,局勢動盪不堪。

而此時的李鴻章己經被降職去當了兩廣(因甲午戰爭失利,簽定《馬關條約》使慈禧丟了面子),因而躲過了戰亂。 不過,等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慈禧光緒逃到了西安。回過頭來要和洋人議和時,沒有人選了,滿朝文武竟沒有能與洋人說上話的。慈禧一道聖旨,李鴻章成為了清廷的議和全權大臣,從兩廣啟程,到北京又簽定了一份賣國契《辛丑條約》。

而此次北京之行,也使這位頂樑柱燈枯油盡。在生命進入倒數時,他給慈禧寫了一份奏摺,並附上了一首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慈禧看到之後,痛哭流涕:“大局未定,若李中堂有不測,再也無人替我分擔了。而其中的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其實是暗喻慈禧,朝廷上下,無可用之人,大清危矣。。。。。。


驍勇34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個人看來,李鴻章的這首詩是對自己生活軌跡和思想的總結——一生為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內心深處一直希冀的又是什麼?“三百年來傷國步”,清朝建立剛好近三百年,如果僅僅想表達國勢日下,應該從鴉片戰爭前後算起,那才不過六、七十年 ,最多一百年,大可以改“三百年”為“一百年”,這樣寫隱喻什麼?另外,“國步”很容易令人聯想起“國朝”,是明朝遺臣對明朝的稱呼,多見於他們的著述。又“八千里外”恰好與岳飛的“八千里路雲和月”契合;“孤臣”即“孤臣孽子”,是相對於前朝而言的,前朝就是漢人自己的政權即明朝;“海外塵氛”也可以理解成“胡氛”,即滿族。最後一句“請君莫作等閒看”,顯得有些突兀,意思似乎是在說:這首詩想要表達的可不是一般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啊。如果不是這個意思,那麼這句話大可採用其他更有文采的、與詩的整體更合拍的詩句。總之,這首詩寫得十分隱晦,與其說是寫給慈禧看的,不如說是寫給當世之人尤其是後人看的,算是對自己一生所作所為的一個交代。


達克林


現代英美戰略家基辛格,對李鴻章的評價非常非常高,他認為,中國近代沒有像奧斯曼土耳其一樣土崩瓦解,根本原因就是有像李鴻章這樣的官僚,洞悉列強心態,熟悉中國民情,不僅學貫中西,智惠也能貫穿古今,他們利用很少的外交和關稅權利,周旋於列強之間,以夷制夷,同時培養出以救亡為宗旨的新一代知識分子,重新打造了沿用千年的教育系統,使得中華文明經受住了“三千年未有之劇變”的考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