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抵禦中國「航母殺手」?美新航母「甘迺迪」建造過半

據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9月1日發佈的題為《美國海軍有史以來最強大的航母建造過半》的文章稱,美國海軍和亨廷頓英戈爾斯造船公司已經開始將新的雷達、武器和鋼結構整合到目前已建成50%的第二艘新型“福特”級航母“肯尼迪”號上面。

文章稱,亨廷頓英戈爾斯公司報告說,據建造企業方面稱,計劃中規模最大的一個鋼結構即“超級組件”的整合工作基本上將按期取得重大進展。該公司的聲明稱:“該組件的重量大約為905噸,是計劃中最重的鋼結構即所謂的超級組件之一,它將被組裝到第二艘‘福特’級航母上。位於航母后部飛機庫和飛行甲板之間的這個組件長80英尺、寬約110英尺,有4層甲板高。”


可抵禦中國“航母殺手”?美新航母“肯尼迪”建造過半


圖為正在建造中的福特級航母2號艦肯尼迪號

開發人員還表示,把19個較小部件組合成為一個超級組件,使得紐波特紐斯造船廠能夠安裝大部分的舾裝設備,包括格柵、泵、閥門、配電板、固定螺柱、照明、通風及其他部件。

亨廷頓英戈爾斯公司宣佈,今年早些時候,美國海軍完成了船尾下層的建造工作。該公司的開發人員一直在“肯尼迪”號的建造中使用更為新式的建造策略,包括若干意在降低成本和借鑑了近年在首艘“福特”級航母“傑拉爾德·福特”號的建造過程中積累的經驗教訓的辦法。

亨廷頓英戈爾斯公司在8月31日的公告中報告說,鑑於新航母建成過半,諸如管道組裝、電纜佈線、通風井、船舵和支柱等項目的數百個結構部件已經完工。

“肯尼迪”號航母將取代定於2027年退役的“尼米茲”號航母;在未來50年左右的時間裡,“福特”級航母計劃按一對一模式逐步取代現有的“尼米茲”級航母。

“肯尼迪”號航母採用的建造技術包括設法先把船艙及部件組裝在一起再運送到幹船塢。這種做法使製造企業能夠更加快速地把航母部件集成到一起,從而加快建造進度。這項被亨廷頓英戈爾斯公司稱為“模塊式建造”的方法也曾在“福特”號航母的建造中使用過:該公司在公告中解釋稱,此工藝是把較小的航母部件焊接到一起成為較大的結構性“超級組件”,然後再到吊裝到幹船塢中。


可抵禦中國“航母殺手”?美新航母“肯尼迪”建造過半


圖為肯尼迪號航母效果圖

據介紹,航母建造是從船底開始並沿內底和船身側面逐步向上延伸,然後再改為裝配箱式組件。首先建造的是航母最下面的三分之一艦體。此外,據建造企業解釋,現在“肯尼迪”號使用的一些設計方法包括採用組裝或鍛造——而非鑄造——方式製作航母的某些部件,以便降低工藝成本。

亨廷頓英戈爾斯公司的研發人員一直在積極努力降低“肯尼迪”號航母的製造成本。官員們說,“肯尼迪”號的建造成本將比第一艘“福特”級航母低15億美元以上。

在“福特”號航母建造期間,海軍因成本不斷上升而遭到美國國會議員和政府監督機構的大量批評。“福特”號的建造成本最終比最初的估計高數十億美元。建造成本超支最終導致國會給這艘航母設定了129億美元的成本上限。

當時,海軍官員曾指出,整合新技術會帶來一些挑戰,“福特”號建造成本中的至少30億美元,來自於建造這樣一艘同級別艦艇中的首艦時所產生的所謂非重複性工程成本。不過,美國海軍高層一直表示,海軍在致力於降低降低“肯尼迪”號的成本方面正在取得重大進展。

此外,亨廷頓英戈爾斯公司下屬的紐波特紐斯造船廠能夠在“肯尼迪”號建造過程的較早時期就採購較多數量的部件,因為不同於建造“福特”號時的狀況,“肯尼迪”號航母的設計在開工前就完成了。


可抵禦中國“航母殺手”?美新航母“肯尼迪”建造過半


圖為福特號航母

至於設計,“肯尼迪”號航母將在很大程度上與“福特”號航母的設計相似,只是做了一些小的改動。“肯尼迪”號將採用新的雷達,其艦載機升降機將使用電動馬達而不是液壓系統以降低成本。

文章稱,美國海軍計劃為其第二艘“福特”級航母試驗和運行一種新型高敏感艦艇防禦雷達技術,用以探測來襲的敵方火力、反艦巡航導彈以及諸如攻擊無人機、固定翼飛機或直升機等空中威脅。這種新雷達名為“企業空中監視雷達”(EASR),預計將裝備目前正在建造的“肯尼迪”號航母(舷號CVN 79)以及美海軍多艘兩棲艦艇,例如兩棲攻擊艦LX(R)及其第三艘“美利堅”級大甲板兩棲船塢登陸艦LHA-8。海軍官員說,測試定於明年進行,EASR雷達的技術研發目前正在進行中。

EASR雷達採用了氮化鎵(GaN)半導體技術,其基礎是海軍下一代AN/SPY-6(V)防空和導彈防禦雷達的通用硬件、軟件和處理元件。AN/SPY-6(V)雷達按計劃將裝備美國海軍的伯克級Flight III型驅逐艦。海軍一位高級官員去年曾告訴記者:“EASR雷達是SPY-6雷達的變體,採用了相同的硬件、信號處理和數據處理。EASR雷達將擁有額外的空中交通管制雷達能力,這是防空和導彈防禦雷達所不具備的。”

根據雷神公司的公告,與SPY-6雷達非常類似的是,EASR雷達的設計使其能夠得到網絡強化和具有可靠性。雷神公司的公告稱:“EASR雷達擁有氮化鎵帶來的成本和可靠性好處。它使用數字波束形成和先進算法,以執行在高雜波、近陸地電磁干擾環境下的操作。”

文章介紹稱,雷達工程師們形容AN/SPY-6雷達的功能是目前最先進的艦載雷達系統的35倍。研發人員稱,與現有雷達相比,它能探測到距離兩倍以外、尺寸小一半的物體。對於雷達來說,防空和導彈防禦雷達的識別係數提高15分貝,即相當於與現有的AN/SPY-1D雷達相比其功能和靈敏度增強大約35倍。

AN/SPY-6防空和導彈防禦雷達由S波段和X波段雷達及一個雷達套件控制器組成。這些技術組合在一起,能夠通過向大氣中發射電磁信號,然後分析其抵達阻礙後返回的信號,來掃描、跟蹤和搜索地平線及周圍地區以尋找威脅。這些信息可以通過識別導彈或其他來襲威脅的大小、形狀、位置和軌跡,來提供關於導彈或來襲威脅的規模。

美國海軍官員說,與其前身、“宙斯盾”AN/SPY-1D雷達類似的是,這種防空和導彈防禦雷達包括一臺相控陣雷達。據海軍稱,其中的S波段雷達的設計目的是遠程探測,而X波段雷達則具有超視距搜索能力。這種雷達最適合執行防空和彈道導彈防禦任務,但也能用於反艦和反炮兵作戰。與AN/SPY-1D雷達非常類似的是,防空和導彈防禦雷達也能夠掃描水面,為確定在什麼地方可以攔截來犯威脅所必需的火控技術提供協助。

“福特”號航母和“肯尼迪”號航母由4臺26兆瓦發電機所驅動的動力系統較之前的航母有較大提升。該系統將使防禦性激光器和軌道炮等新興武器成為可能,也引發了很多的討論。在工程網站Engineering.com撰寫上的一篇報道寫道:“除了搭載超過75架軍用飛機外,‘福特’號(以及‘肯尼迪’號)航母還擁有一些重要的毀滅性能力。工程師和設計者師們把改進型“海麻雀”導彈、旋轉彈體導彈和近程防禦武器系統(CIWS)都裝到了航母上。”

文章認為,快速移動的現代威脅正在激勵適合於海軍航母的新一代艦艇防禦技術,以囊括攔截導彈、魚雷防禦、電子戰甚至激光器等手段。由於諸如高超音速導彈、遠程反艦武器和電子戰攻擊等潛在對手的新興武器,這些系統正在被加緊裝備到“福特”號和“肯尼迪”號航母上。

文章認為,考慮到經常被討論的中國東風-21D“航母殺手”導彈,情況尤其如此。東風-21D是一種射程超過900英里的遠程反艦制導導彈。五角大樓有關中國軍力的報告也稱中國的東風-26導彈是一個引起重大擔憂的原因。

預料“福特”號航母將攜帶改進型“海麻雀”Block 2型導彈,這是一種用來跟蹤和摧毀來犯的敵方超音速導彈和反艦導彈等威脅的武器。美國海軍及改進型“海麻雀”導彈的業界研發人員曾在此前的採訪中告訴“勇士專家”網站,“海麻雀”Block 2型導彈採用的是所謂的主動制導系統,這意味著這種導彈本身可以通過接收和主動發送電磁信號來實現改善飛行或目標制導。

目前的改進型“海麻雀”導彈採用的是半主動制導系統,意味著導彈本身可以藉助照明器接收從目標物反射來的電磁信號;而海軍和雷神公司的官員解釋說,改進型“海麻雀”Block 2導彈的“主動”制導包括了內置在導彈內的照明器技術,這樣導彈既能接收也能發送重要的電磁信號。艦載照明器是一種從目標體反彈出來的射頻信號。雷神公司的官員對“勇士專家”網站說,導彈制導部分頭部中的天線覺察到反射來的能量,然後會進行修正,以攔截這種反射能量。新式的導彈擁有“有源”的前端,這意味著它可以向外發送電磁信號以追蹤機動目標,常常無需艦載照明器進行制導。海軍官員解釋說,這種導彈還可以通過掠著海面或從較高處俯衝進入目標的方式,來攔截接近水面的威脅。

“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CIWS)是一種可以覆蓋近程區域的防禦武器,以便在敵方火力到達艦船之前將其摧毀或擊落。CIWS系統每分鐘能發射多達4500發炮彈,幾十年來一直為艦船平臺提供保護。該系統採用的是一門安裝在旋轉底座上的20毫米“火神”速射炮。《海軍力量》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曾稱把CIWS系統稱為“最後防線”,文章還詳細介紹了該武器系統發射的是“鎢質脫殼穿甲彈”。CIWS系統還使用射程為3公里的M61A1“加特林”機槍。

在此前的採訪中,海軍官員曾告訴“勇士專家”網站稱,最新的Block IB型CIWS系統將為艦艇提供額外的防禦能力,以應對諸如高速小型機動水面艦只、緩慢飛行的固定翼和旋翼飛機以及無人機等非對稱威脅。

近年對CIWS系統進行的全面檢討導致了對這種武器本身的多次升級,從而把原有系統改造成了“密集陣”1B的規格。與此同時,海軍官員解釋說,CIWS系統的全面檢討還包括了研製用於該系統的下一代新型雷達以及正在進行的相關技術集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