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 易也

點擊右上角關注,閱讀更多養生知識!


醫者 易也


人有九竅, 卦有六爻。

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請人畫像, 像畫好後, 他嫌不夠傳神, 提筆修正, 指著唇上鼻下之處說:“人中者, 從此而上, 眼、耳、鼻皆雙竅;自此而下, 口暨二陰皆單竅, 遂成一泰卦也, 故人中穴最吃功夫。”看來趙孟頫, 不僅懂畫, 醫學易道亦深諳其理。

《易經》有泰卦, 此卦比之於人, 則自人中而上, 眼鼻耳皆兩竅, 故上面三個陰爻兩畫, 自人中而下, 口與前後陰皆單竅, 故下面三個陽爻一畫。正是坤上乾下, 天地交泰, 內健外順, 剛柔相濟。

《黃帝內經》以《周易》為理論基礎

天地上下, 人居其中, 天氣通於鼻, 地氣通於口。天食人以五氣, 鼻受之;地食人以五味, 口受之, 穴居其中。故人中穴, 不在腰腹之上, 而在鼻唇之間;天地交而萬物通, 上下交而志向同, 所以人中穴主治不辨玄黃、陰陽錯亂的癲狂、神昏、不語諸症。

天有四時、五行、九曜 (yào) 、三百六十五日;人有四肢、五臟、九竅, 三百六十五節, 此乃天人合一也。人中與《周易》泰卦相吻合, 亦是醫易同源、天人合一之佐證。

事實上, 被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稱為“萬有概念寶庫”的《周易》, 乃大道之源, 是我國古代自然科學的胚基, 宇宙觀的萌芽, 諸多學科的淵藪。紀曉嵐在《四庫總目提要》中說它“無所不包, 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 以逮方外之爐火, 皆可援易以為說”。傳統中醫學中最古老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以《周易》為理論基礎, 不但從中汲取營養, 還成熟而完整地發展為應用易學的代表學科。中醫學中的許多基本原理, 諸如陰陽五行、臟腑經絡、五運六氣、九宮八風等, 無不源自《周易》。更有甚者, 說《素問》《難經》其本言天道消長、氣運盈縮, 特假借醫術、委託岐黃, 以傳《周易》之奧秘。


醫者 易也


醫者 易也


《易·繫辭》雲:“易之為書也, 廣大悉備, 有天道焉, 有地道焉, 有人道焉。”《黃帝內經》則說:“天覆地載, 萬物悉備, 莫貴於人。夫人生於地, 懸命於天, 天地合氣, 命之曰人。”易家講:“昔者聖人之作易也, 將以順性命之理。”醫家則雲:“陰陽四時者, 萬物之終始也, 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 從之則痾疾不起, 是謂得道。”《周易》有著豐富而樸素的

辨證法思想, 而中醫精妙絕倫的辨證施治無疑最為徹底地體現著客觀全面地分析、發展變化地求索等辨證思想。因此, 精於《易》者, 必善於醫;嫻於醫者, 必通於《易》。

不知易, 不足以言知醫

唐代醫家孫思邈指出:“不知易, 便不足以言知醫”, 認為“凡欲為大醫”, 諸多醫典藥理要諳通之外, “周易六壬, 並須精熟, 若能具而學之, 則於醫道無所滯阻, 而盡善盡美者矣”。明代醫家張介賓, 起初對孫思邈的此番經驗之談, 並不理解, 認為易自是易, 醫自是醫, 謂:“易之為書, 在開物成務, 知來藏往;而醫之為道, 則調元贊化, 起死回生, 其義似殊, 其用似異。”況且, 醫有《內經》寶典, 大可不必捨近求遠, 浪費時光研習《易經》。直到四十開外, 他才茅塞頓開, 恍然徹悟, 原來“天地之道, 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人生之理, 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醫者, 易也, 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 易也, 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於《內經》, 而變化莫大乎《周易》。所以, 天人一理, 理者陰陽, 醫易同源, 源於變化, 醫易相通, 理無二致, 醫而不知易, 非醫也”。

《周易》是中醫的源頭活水, 其對醫理的參證之功, 自不待言, 有時還竟能在具體臨床上給予指導。我的恩師高立山為一富人治療積年腹瀉, 十幾天針藥並用, 效不佳。組織大家討論病例, 學生們各抒己見, 均無良方。老師總結髮言說, 近讀《周易》乾卦, 至“天行健, 君子自強不息”, 見朱熹解說有云:“天之氣, 運轉不息, 故擱得地在中間如人弄碗珠, 只運動不住, 故在空中不墜, 少有息則墜矣。”又比如向一有孔的水桶注水, 最初用手指按住小孔, 則水滿桶而不出, 放開手指則水盡流散無餘, 於是悟到, 那富翁乃是氣不能舉, 所以下脫而瀉, 其治療原則應昇陽舉陷而固脫。醫有云, “針之不效, 灸之”。用艾灸灸百會穴當效, 遂試之, 只灸三四十壯, 腹瀉即止。


醫者 易也

藥王孫思邈採藥圖

醫者, 易也。“易”有三解:簡易、變易、不易。“醫”也有此三義:保障人類生生不息之使命宗旨, 始終不易;救命養生之法不宜繁雜難學而求簡約平易;天地陰陽、經絡氣脈變動無常, 別生死, 察幽明, 能得其變化之機者, 才是醫道勝境, 《易·繫辭》與《黃帝內經》皆雲“陰陽不測謂之神”, 此之謂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