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是如何評價姜昆的?

秋風細雨無欄依


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裡勾腿子。正所謂北京人油腔滑調,老天津人吃的是開口飯,天生練得嘴皮子。所以鑑定相聲大師的真假天津人還真是責無旁待!做為一個在四川打拼多年的天津70後淺談一下個人簽定評論!

說白了自古相聲就是窮人靠、唸白博樂取悅於觀眾,為自己養家餬口的一門討錢的變種撂地技藝。幹這行的人多了一逐漸形成門派和自己獨有的方式。尤以,說學逗唱,形神意表仿為基礎代表技藝。那時藝人為取悅觀眾逐以暈段為主,當應軍閥或政要之要求赴堂會表演,藝人會根據堂會性質,客人身份加以改動俗稱(素段)也有稱(出清活)

。現今郭德剛走的路線是在巧妙規避政策允許範圍內,極盡嘲諷手段反映社會現實,一些老暈段語言被往往被郭本人以含沙射影方式傳遞觀眾。剛好切中百姓對現實痛點,達到了諷刺轉笑果功能,深受百姓喜愛,同時郭本人獲巨大成功。

而姜本身也出自名門正派,一路走來也實屬不易,但姜所說相聲在文化大革命中期和後期以及在改革開放年代尤以歌頌黨及國家幸福為包袱,在那個物資匱乏及娛樂匱乏年代佔了一席之地。

因其歌頌政治,宏揚黨恩,所以出現了百姓不愛聽,但藝人當政工的怪現像,

他抨擊郭相聲三俗,自己卻無力使觀眾回劇院。但自己那套歌頌相聲又大大不符合百姓真實期待。如今的百姓以不是當年的匱乏。對其相聲質量及人品產生嚴重質疑。

宗上所訴姜昆來天津說相聲,除了大量贈票,一定還是會有買票的,必定人家血統純正,手握藝界重權,相信中國不會缺投其所好之人或相關利益圈子獻票之人的。

鑑定完畢,本人絕非某人水軍,諸位如覺客觀中肯請給點個關注。本人決心湊夠關注,申請大V讓更多人看後思考和評價。謝謝


動用私刑


不吹不黑,公平公正和您聊聊相聲。相聲界有句行話,“說相聲,有名氣的在北京,有本事的在天津”。天津做為曲藝之鄉,天津不但出有本事的相聲藝人,也出懂行的相聲觀眾。但是很不幸,姜昆老師的相聲基本功不太瓷實,在天津演出時得到過天津觀眾的倒彩,也讓天津的觀眾逼著說過《八扇屏》,但是觀眾非常不滿意,姜昆老師也是汗都流了一地。

相聲藝術發源與北京,發展在天津。一百多年來,天津老百姓自小就愛聽相聲,也特別懂相聲,在北京相聲界再大的腕兒,如果不到天津演一場,都算不上角兒!小編因為工作關係,接觸過部分天津人,感覺天津人對待郭德綱和姜昆老師還算理智。他們也喜歡郭德綱的相聲,但是不盲目的吹捧。他們對姜昆老師的所作所為也不認同,對姜昆老師現在說的相聲也不以為然,但是很多天津人還是比較認可姜昆老師對相聲藝術的貢獻,認為如果沒有姜昆老師在改革開放初期對相聲的繼承,相聲可能早就被埋到歷史塵埃之中了。

姜昆老師將電視相聲帶進死衚衕,郭德綱把觀眾來回小劇場。但是不管是姜昆老師電視相聲的舉步維艱,還是郭德綱小劇場相聲的繁榮昌盛,對於天津來說,有他們沒他們一個樣!天津的茶館相聲照樣有人聽,天津的茶館相聲的票價也還是沒變。天津人聽相聲,不只是火爆就可以了,要禁得住品味。郭德綱如果在天津發展,想火成現在這個樣子,說實話費勁。但是姜昆老師現在也說一些傳統相聲,比如《訓徒》《金剛腿》《大相面》,如果他演的精彩,天津觀眾依然會給他掌聲。


靖逸軒主


之所以有的人恨姜,因為郭德剛的相聲火起來之後,他身為曲協主席一不鼓勵,二不支持,在旁邊裝大瓣蒜,鹹七淡八,什麼反三俗啊等等全來了,讓人反感。他自己的基本功及作品水平就不高,把曲藝帶入了死衚衕,別人把相聲演火了,他又以領導自居,發表一些不入流的言論,所以讓一些說相聲的人和懂相聲的人很反感。可為什麼一些老藝人不評論姜呢?因為他們穿得鞋全是新的,不想弄髒了。不接地氣,不演市井生活,不誇張不虛擬人物情節,那就不是相聲。相聲是老百姓生活中的調味品,永遠要發揚光大,支持傳統相聲,力挺。!


老梁35111052


評價說不上。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覺得還是一起看看姜昆大師百度百科的履歷再來評論。1950年出生的姜昆大師,十六歲在北京燈市口中學初三畢業後,還沒有拿到畢業證書,就趕上了文化大革命。在當逍遙派的日子裡,為了能夠實現當文藝戰士的夢想,他參加了紅衛兵的各種各樣的宣傳隊。但這只是像過眼煙雲一樣,一瞬間就被上山下鄉的大潮衝得七零八散。只有積極的報名來到黑龍江,他才似乎找到了人生的歸宿。一干就是八年。1972年到了團宣傳隊,1974年組織二師的宣傳隊,當上隊長。1975年被選到黑龍江代表隊,準備了半年,76年到了北京參加全國曲藝匯演,在知青返城的大潮前,被中國廣播藝術團選中來到國家一級說唱團當上相聲演員,從師馬季學說相聲。1978年底,他以最年輕的代表身份,參加了文革後的全國“第四屆文代會”,並被選為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中央電視臺1983年的春節聯歡晚會,選中了他當主持人,並參加創作。

綜上所述,姜昆大師少年失學,後來多年動盪,上山下鄉做農活,25歲師從馬季老師學相聲,32歲參加春晚演出,在梁左先生的相聲本子下,還有李文華唐傑忠等多位老師的捧哏下,給當時文化生活相對匱乏的年代的人民帶來了不少歡樂。此後的姜昆大師一路順風順水,邊演出邊走仕途。1995年,他辭去了中國廣播說唱團團長的職務,擔任了由他在1990年創立的中華曲藝學會會長。但以相聲演員出道的曲藝協會主席姜昆大師卻從沒在正式演出中表演過貫口,柳活,太平歌詞,地方戲曲等基本功是在匪夷所思。上世紀末90年代相聲曲藝沒落,本應該是曲協挺身而出,發掘傳統相聲精髓,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曲藝神韻的機會。但卻曲協卻沒能成為中流砥柱有所作為。而一個默默無聞的天津小黑胖子憑著天津人的樂天幽默和對相聲的執著,完成了對相聲的搶救、整理、傳承、昇華。別的不提就憑很多人是從德雲社瞭解相聲歷史,瞭解太平歌詞,開場小段,周公大戰桃花女、探地穴等單口相聲,我覺得德雲社對相聲的復興功不可沒。無論如何有人喜歡聽相聲才是王道。但在德雲社復興相聲的同時,姜昆大師作為曲協主席沒有求同存異鼓勵支持反而帶頭反擊。不知這種做法真是出於保護髮展相聲還是出於個人地位問題打壓異己。個人覺得作為曲協主席應該以保護挽救弘揚發展瀕臨失傳的藝術形式為己任,而不是利用自己的權利地位打壓異己。而且近年來這種趨勢愈演愈烈,各種挖角,利用自己的權利籠絡人心,不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反而在權力鬥爭上下足功夫。真是中國曲藝的悲哀。不過好在還有人願意把精力放在研究相聲上。希望中國曲藝界還是多把精力放在研究技藝上,別把曲藝亡了才是。


夜色5917


因為多年採訪、報道曲藝新聞的經歷,跟天津相聲圈還算比較熟,所以簡單說說這個問題吧。

天津市相聲窩子,這一點在圈內外都是公認的事實。如今,國內相聲的發展無外乎兩條路,一是以郭德綱為代表的商業化,另一個就是以姜昆為代表的主流化,孰優孰劣,觀眾說了不算,他們自己說相聲的說了也不算,即便是曲協對這事也是摸索了前進。那麼,可能會有觀眾說了,郭德綱的相聲好聽,我聽了樂,姜昆的沒勁。不好意思,這只是部分人的想法。

天津老百姓愛聽相聲,也懂相聲,外地人不好說,但至少從叔兒這麼多年接觸的天津人來看,他們對郭德綱和姜昆當今相聲圈的這兩個話題人物,並沒有太多的偏愛。當然,郭德綱的商演的確是座無虛席,但對於姜昆,很多天津人也是認可他對相聲的貢獻的,沒有他,相聲可能早就被埋到歷史塵埃之中了。幾年前,偶然的原因,叔兒看過幾場姜昆在臺灣的相聲演出,與內地電視中我們熟悉的表演不同,姜昆在臺灣的演出中拿出了很多段傳統相聲,還演了相聲劇、唱了戲,當時的感覺真的是震撼,沒想到一個被內地觀眾評價為只會說主流電視相聲的演員,竟然有著不次於很多傳統藝人的實力。所以說,對於姜昆的評價,或許外界的聲音並不全面,因為很多人只看到了他的一面,而並不知道他還有著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那麼,為什麼在內地,姜昆總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呢?這或許就是在其位行其事的原因所致吧。

那麼,天津曲藝圈對姜昆又是怎麼看呢?說真的,這個圈子非常複雜,天津相聲大師太多,輩分高的人也太多,不論姜昆還是郭德綱,到了天津都是徒子徒孫輩兒的人。首先,老藝術家不會輕易去評價後輩,其次,即便是同輩,大家也沒有太多交集,各活各的,井水不犯河水,好話、壞話通常都埋在心裡。所以,到底看不看得上,就全憑大夥想象了。


雨妖


作為身份證120開頭的24K天津人,我說兩句…姜昆,算不上娃娃腿兒但也是受過名人指教高人指點的,相信幾位老先生當初沒少下功夫。在特定的年代和文化社會政治背景下,姜昆的作品得到過認可。但是從改革開放以來,歌頌型的相聲漸漸已經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了。從八九十年代最火的綜藝欄目《綜藝大觀》和曲藝欄目《曲苑雜壇》的播出頻率也不難看得出,姜昆的相聲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已然退出了主流。九十年代末姜昆去做了推廣相聲的網站,算是也在為相聲的推廣努力吧。由於當年小品的百花盛開讓相聲沒什麼市場。換個角度來說,姜昆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一是時代的巨人讓他能走上舞臺能走上重要的崗位。另一個是前輩大師們的提攜。也是因為巨人們的高度讓姜昆離地太遠,相聲不接地氣就很難得到認可,也是因為這樣不接地氣的相聲多了,讓觀眾遠離了姜昆鍾愛的歌頌型相聲。說到打壓郭德綱的這個問題上,我覺得是三觀的問題。兩個人站的角度不同,我相信肯定有人愛姜昆這類的看不上郭德綱。跑題遠了,拉回來說天津人怎麼看姜昆…少馬爺說過,馬派相聲就是小市民味兒…這點也是津派相聲的特點,取材大都貼近百姓生活所以作品大都能切中要害讓觀眾回味無窮,比如高範的比如佟馬的比如於馮二老的再比如郭於的都是這個類型的。相比之下姜昆更多的經歷沒放在相聲上,隨著老先生們都不能幫襯了他也不在業務上走腦子了。所以啊………天津觀眾總會發問,會背慣兒嘛?會柳兒嘛?會單口嘛?我個人倒是覺得大可不必酸姜昆。藝人這個行當歷來是優勝劣汰的,他就不是初撂地畫鍋的環境培養出來的,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姜昆也沒指望著靠說相聲活著,你就不應該按相聲演員的標準去評價他。


攝影師XX


姜昆的相聲藝術成就很高,基本是侯寶林,馬季,姜昆這條讚美相聲傳承的最後傳人,唯一能接讚美相聲,高尚相聲衣缽的相聲藝人。

相聲想逗人發笑很不容易,有各種流派,採取各種手段。

而這些流派當中,就屬侯寶林開端,馬季發展,姜昆繼承的高尚相聲,需要的相聲藝術天賦和藝術功底最高,也最難。

作為天津人,我對北京連續出現的3位高素質相聲大師感到讚賞。

侯寶林和天津數不清的淵源,馬季天津寶坻的,但都不能磨滅北京在這3位大師的藝術生涯中的基礎性作用。

總體來說,似乎天津培養不了這種特殊的相聲,還是百花齊放在天津比較多,野花香呀,特殊條件培養出的國花,可能有千般好處,但系統的生命力脆弱。

現在看姜昆後繼乏人,也是高處不勝寒,難以為繼。

當下時興比較郭德綱和姜昆,首先比較的基礎條件3處不對。

其一,郭德綱處於盛年,姜昆已經進入老年,精力,體力都有很大的衰減,創作能力下降是必然的。姜昆已經70了,你爸爸有七十歲嗎?姜昆就是顯得年輕,他身體好,正經八百退休都十年了,本來是頤養天年的時候了,國家看重他,他也有哪個在曲藝藝術領域的影響力。你說郭德綱也有影響力,這個罵人獲得的影響力,和憑藉本身技能一年年積累出來的影響力是截然不同的。

就郭德綱自己和自己比,創作能力和30歲比,已經急劇下降了。

小夥子和老頭比摔跤,笑話老頭,從觀眾角度,比較的素質不夠。

泰森90時候可能打不過一個18的女生,能說泰森拳擊能力差嗎?

要比較都比較相似年齡的藝術生涯的巔峰期。

其二,藝術巔峰期的錯位,姜昆已經過了藝術巔峰期,能保持已經不錯了。郭德綱還處在藝術巔峰期的中間,用降低的比較最好的,屬於胡比。

其三,相聲是對手藝術,有重大的伴侶因素,合適的伴侶是頂級相聲藝術的基礎條件。

而姜昆的合適夥伴就是李文華,過世了。


看郭德綱,沒有于謙時候紅嗎?他累呀,郭德綱的于謙還處於藝術巔峰期,2方面比較,姜昆是折斷了翅膀的鷹,能比過一般的雞就不容易。郭德綱這頭20年才找到一個好的,姜昆這頭20年丟了一個好的,一個有傢伙,一個沒傢伙,你直接對著比兩人不合適,你比的素質不夠好。

這兩人相當於一個拿著機槍,一個拿著菜刀對著砍,只要能勉強平了,後面就是宗師級別的。

最明顯的反差例子就是馮鞏,沒了劉偉,沒了牛群,馮鞏的相聲藝術領域想保持原有水平勢比登天,你怎麼會就要求姜昆自己獨一個立在巔峰保持不動呢?何況一個老頭了。馮鞏水平差嗎?都幹不下去,姜昆對手戲人沒了,還能繼續幹,應付下來,姜昆沒水平?

你要真想比,把于謙去了,隨便拉一個配對不太好的跟郭德綱說,郭德綱還要三天別睡覺,跟姜昆現在的精力,體力,所處的環境才差不多。

綜合的比較姜昆和郭德綱,姜昆在藝術形式,題材選擇有嚴格限制的情況下,在當時璀璨的相聲藝術市場,眾多實力派相聲藝術大家中能脫穎而出,長期保持盛名,其個人的相聲藝術天賦和後天的藝術造詣是極其了不起的。

比較而言,郭德綱所處的現代時期,相聲藝術凋零,大批實力派藝人過世,或年事已高退出舞臺,這種情況下的出名,其技術含量是不夠的,是低的,加上可以自由選擇相聲各種藝術形式,隨便加入他人的成熟的表演風格,形成雜燴,更是如此。

如果從老一輩退出舞臺的藝術家角度來看,郭德綱屬於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英雄都七老八十了,最年輕的就是姜昆,70了。郭德綱剛45。

作為天津人,我認為,天津的郭德綱的巔峰藝術水平,目前看,不如北京的姜昆的巔峰藝術水平。

我再次重複並且細緻說一點:

前面說了這些流派當中,就屬高尚相聲需要的相聲藝術天賦和藝術功底最高也最難,。

這個藝術門派,要求藝人容貌端莊,嗓音天生條件優秀,不能一看就年輕時候的趙本山,不能一上來就是小瀋陽掐著蛋子說話,也不能裝傻充愣。

現在看能達到這個層次的相聲藝人極其少,難以形成體系。相聲藝人能有成就往往賊胖,賊瘦,模樣賊奇怪,表情賊不同,而侯馬姜這門,是全不能用,這一門要求藝人逗笑的功底門檻及其高,是人進不去。將近100年,才3人在門裡面。

我們這一代人,有可能是有幸遇到了3位天才的相聲大師的在世,並且留下獨特的,與眾不同的相聲藝術,也許他們走了之後,相聲中再無這種高端藝人。

他們的產生,有國家需要和國家傾盡國力尋找,國家特殊階段大批有才能的人能顯現的特殊時期,再次產生,沒有哪個國家需要和特殊時期了,再難出現。

敝帚自珍,美玉在懷,你要有水平,有素質才能認識到,和氏璧過去接近3000年,過去世人不知和氏璧,當今世人不知姜昆,性質都是一樣的,老百姓的檔次就那樣,幾千年沒什麼變化。

不要以為蚍蜉不能撼動大樹,這麼多人現在不是在撼動姜昆,還自以為自己多獨立人格,每個蚍蜉撼大樹的時候不感覺自己了不起嗎?


楓林沙洲


首先天津作為“哏都”或者說曲藝之鄉,曲藝氣息是非常濃厚的,比如說天津紅橋區多少老先生就是打這兒長起來耳濡目染走上了曲藝之路。

在這麼一個大環境下,天津人民聽相聲、懂相聲的人多,欣賞水平也就高一些。如果來人有實力,天津的觀眾不管是叫好還是鼓掌或者是“籲”的節骨眼都會讓演員特別舒服,相反,觀眾是真往下趕人的。

而本身天津的生活節奏慢一些,人們就帶著點骨子裡的那種慵懶的感覺,不爭不搶不好鬥,愛玩,自己找樂子,自己開心。

綜上,我周圍的天津人很少指名道姓罵誰的相聲丟人不好聽一類的,因為天津人自己找樂還來不及呢,我看你姜昆找不痛快乾嘛;不過如果姜先生來天津辦專場,天津人也會讓他明白天津觀眾的票錢沒那麼好掙。


HBKbean


我不是天津人,不過也想來湊湊熱鬧聊一下這個問題。不知道有多少人意識到,我們現在的媒體,幾乎每天都會有關於相聲話題在討論,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只要跟相聲有關的事情就會有人關注,二十年前呢?除了京津兩地,相聲幾乎被人遺忘了,姜昆在做什麼?郭德綱在做什麼?我想每人內心都有數。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姜昆的巔峰期,當時火的不止他一個,是一批優秀的相聲演員,他只是其中之一,不算是最突出的。為什麼會火?因為剛剛改革開放,家家戶戶都有了電視,都能在電視中看到相聲演員的表演了,那時中國老百姓精神生活是單調的,以前從沒見過的相聲小品歌舞等等,都會覺得很好看。隨著電視節目的豐富,觀眾眼光是越來越挑剔,相聲卻還在原地踏步,並沒有跟上時代,自然就被時代淘汰。姜昆做為相聲的領頭羊,束手無策,毫無建樹,無不讓人失望。

這樣的姜昆,不管是在天津,還是在全國範圍內,在國人心裡相聲地位都在下降,長江後浪推前浪,這是歷史潮流。他現在該做的,就是扶持同業者,鼓勵同行把相聲發揚光大。


老火放羊


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麼?

天津人怎麼評價姜昆?這個還用問?天津人聽相聲都是行家,姜昆肯定是入不了天津人的法眼。我有天津朋友,姜昆要是在天津混,估計飯都吃不上。

看著評論裡很多姜昆的水軍,我就日了,在沒有郭德綱的年代,我也喜歡聽相聲,上學的時候還學著說過,曾經也是學校文藝隊的相聲演員,那個時候沒有覺得姜昆的相聲有多好,但是也知道姜昆是大師,後來相聲沒落了,讓小品擠的快絕跡了,這個時候做為曲協領導的姜昆在幹什麼?

這時候郭德綱異軍突起,在我沒有聽過他的相聲的時候想著不過也就是個曇花一現的混子而已,但是一聽就折服了,那基本功,還有他整理出來的傳統段子,對相聲的貢獻有目共睹,如果沒有郭德綱,估計相聲真的就失傳了。

做為曲協領導,姜昆這時候應該做的是從官方扶持、協助將相聲發揚光大。可是他做了什麼?什麼反三俗?相聲本來就是市井藝術,就是俗人聽的,高雅?聽不懂的才叫高雅!難不成你姜昆當年都是說的高雅藝術?你的虎口脫險不也是解褲腰帶嗎?

本來對姜昆沒有意見,但是他排擠別人,甚至於不惜將相聲絕跡來打壓同行就讓人不齒了!

那些為姜昆歌功頌德的,我就不說了,因為和走狗較真是我的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