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則坐在牀上,就像要閱讀終老——《印度生死書》(第二版)

今日晨課,讀到《閱讀的樂趣》(艾倫.雅各布斯著,魏瑞莉譯,譯林出版社出版)中一段話,非常有同感分享如下:

我們中的很多人在閱讀時都會建立起深遠的關聯。有時候我們會把自己跟書中的人物關聯起來,想象他們是我們的朋友或戀人,或者是最痛恨的仇敵。在書中我與逝者重逢,在書中我預見未來之事,在書中有戰事紛爭,在書中有和平安定。萬物都隨時間腐化,星辰隕落,季節更替,一切繁華終歸塵土,然而上帝讓這一切在書中得以重現。夏天的傍晚,孩子們都在院子裡玩耍,而我則坐在床上,就像要閱讀終老。
而我則坐在床上,就像要閱讀終老——《印度生死書》(第二版)

在閱讀終老的過程中,我們不妨跟隨聞中先生的思維足跡看一看他的譯著《印度生死書》,而跟此書的遇見就像是一場高維度的啟示錄,不管看不看的懂,在合書之後總有收穫。就像先生說得:

前佛教幾百年,那些更古老的領悟者們,乾脆把彼種至尊的知識稱為天啟之智慧,言明此種知識,非屬個體的造力而得。他們已經跨越並溝通了天人之間的不同界面,於是,他們便被後人尊為“吠陀仙人”(Rshi),或奧義書聖者(Muni)。他們與此莽莽無盡大雪山的森林與洞穴結下了不解之緣,被人類無從記憶的歲月所秘密收藏。。。。印度人在森林裡面所悟得的真理,大體說來,卻與西方、與中國學問裡面最上乘的義理頗是相通。譬如,他們認為,生命的道路只有一條是真實的,那就是:往深處走,往自我存在的幽微處走,而餘者盡是幻影,是一次又一次、一波又一波地由幻影通向幻影,由一個夢通向另一個夢的虛幻歷程。然唯其深處,才有一線靈明與實體的存在,此一存在,在梵文裡面被叫做阿特曼(Atman);而此種夢境或幻影,則被喚做摩耶(Maya)

《印度生死書》一共收錄有四本《奧義書》:

1、《伊薩奧義書》(在王志成老師的《九種奧義書》中被譯成“伊莎奧義書”)

這部奧義書在眾多奧義書中歷來被置於最重要的地位,由於它是如此之短,豐富的智慧被壓縮進這麼幾行詩句,這就意味著不同的學者和導師會給出不同的詮釋,但總體意義是清晰的,世人應該花畢生的精力去尋找最終的真理,但是絕不應持有一種“拒絕世界”的悲觀無為的心態。相反,我們應是積極有為、富有道義的公民。

2、《白騾氏奧義書》(在王志成老師的《九種奧義書》中被譯成“白淨識者奧義書”)

這部奧義書由113個詩節構成,分為六章。它顯然不屬於那些所謂的“你必須信它”的宗教文本。恰恰相反,它似乎是為了表達終極真理的時而隱藏和難以把握性。

3、《禿頂奧義書》(在王志成老師的《九種奧義書》中被譯成“蒙查羯奧義書”)

“munda”這一詞的意思是“剃頭”,所以有些人就以為這文字原是為一個剃去頭髮(出就是出家的林棲者)的人而做。而更為隱微的解釋,則很可能是指“剃去”一個人的無明和他對塵世享樂的執著。一共有65個詩節,其鮮明的特色就是這個文本將知識分成了靈性和世俗的兩類;也談了棄絕塵世享受的重要性;以神聖的詞“唵”(OM)來冥想;以及在死亡時候的解脫之道。

4、《卡塔奧義書》(在王志成老師的《九種奧義書》中被譯成“羯陀奧義書")

在這部奧義書的開篇,就設置了一個頗富魅力的故事作為背景:一位頗較真的少年與死神閻摩的對話。閻摩解釋了瑜伽:在人類心靈的內部深藏著一個絕對的真理,或者內在的自我。這隻有在冥想中才會被發覺,這也只有被那些純粹、平靜和自制的心靈,並藉著某些曼陀羅之助,才可能被親證。

(備註:以上內容擷取自《印度生死書》第一版的導言)

在我看來,所有奧義書都不過是試圖傳遞《禿頂奧義書》結尾中的那個隱喻:

一條條來自不同地方的河流,經歷了不同的道路,但最終卻都毫無抗拒地融入了偉大的海洋。沒有必要去批評任何他人的靈性道路或者觀念,我們應該專注於適合自己的道路,並友好地、以寬容和慷慨之心去對待他者的觀念。

所以,當1995年,雅語體式的《五十奧義書》再版之際,徐梵澄先生要出版社編輯寫一個“再版說明”。於是,編輯寫道:“《五十奧義書》是東方文化的瑰寶。”梵澄先生看了以後說:“我一貫反對將文化分成東方,西方,都是世界的,我們都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奧義書》是世界文化的瑰寶。”

所以才有了第二版的可能性:

而我則坐在床上,就像要閱讀終老——《印度生死書》(第二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