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则坐在床上,就像要阅读终老——《印度生死书》(第二版)

今日晨课,读到《阅读的乐趣》(艾伦.雅各布斯著,魏瑞莉译,译林出版社出版)中一段话,非常有同感分享如下:

我们中的很多人在阅读时都会建立起深远的关联。有时候我们会把自己跟书中的人物关联起来,想象他们是我们的朋友或恋人,或者是最痛恨的仇敌。在书中我与逝者重逢,在书中我预见未来之事,在书中有战事纷争,在书中有和平安定。万物都随时间腐化,星辰陨落,季节更替,一切繁华终归尘土,然而上帝让这一切在书中得以重现。夏天的傍晚,孩子们都在院子里玩耍,而我则坐在床上,就像要阅读终老。
而我则坐在床上,就像要阅读终老——《印度生死书》(第二版)

在阅读终老的过程中,我们不妨跟随闻中先生的思维足迹看一看他的译著《印度生死书》,而跟此书的遇见就像是一场高维度的启示录,不管看不看的懂,在合书之后总有收获。就像先生说得:

前佛教几百年,那些更古老的领悟者们,干脆把彼种至尊的知识称为天启之智慧,言明此种知识,非属个体的造力而得。他们已经跨越并沟通了天人之间的不同界面,于是,他们便被后人尊为“吠陀仙人”(Rshi),或奥义书圣者(Muni)。他们与此莽莽无尽大雪山的森林与洞穴结下了不解之缘,被人类无从记忆的岁月所秘密收藏。。。。印度人在森林里面所悟得的真理,大体说来,却与西方、与中国学问里面最上乘的义理颇是相通。譬如,他们认为,生命的道路只有一条是真实的,那就是:往深处走,往自我存在的幽微处走,而余者尽是幻影,是一次又一次、一波又一波地由幻影通向幻影,由一个梦通向另一个梦的虚幻历程。然唯其深处,才有一线灵明与实体的存在,此一存在,在梵文里面被叫做阿特曼(Atman);而此种梦境或幻影,则被唤做摩耶(Maya)

《印度生死书》一共收录有四本《奥义书》:

1、《伊萨奥义书》(在王志成老师的《九种奥义书》中被译成“伊莎奥义书”)

这部奥义书在众多奥义书中历来被置于最重要的地位,由于它是如此之短,丰富的智慧被压缩进这么几行诗句,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者和导师会给出不同的诠释,但总体意义是清晰的,世人应该花毕生的精力去寻找最终的真理,但是绝不应持有一种“拒绝世界”的悲观无为的心态。相反,我们应是积极有为、富有道义的公民。

2、《白骡氏奥义书》(在王志成老师的《九种奥义书》中被译成“白净识者奥义书”)

这部奥义书由113个诗节构成,分为六章。它显然不属于那些所谓的“你必须信它”的宗教文本。恰恰相反,它似乎是为了表达终极真理的时而隐藏和难以把握性。

3、《秃顶奥义书》(在王志成老师的《九种奥义书》中被译成“蒙查羯奥义书”)

“munda”这一词的意思是“剃头”,所以有些人就以为这文字原是为一个剃去头发(出就是出家的林栖者)的人而做。而更为隐微的解释,则很可能是指“剃去”一个人的无明和他对尘世享乐的执著。一共有65个诗节,其鲜明的特色就是这个文本将知识分成了灵性和世俗的两类;也谈了弃绝尘世享受的重要性;以神圣的词“唵”(OM)来冥想;以及在死亡时候的解脱之道。

4、《卡塔奥义书》(在王志成老师的《九种奥义书》中被译成“羯陀奥义书")

在这部奥义书的开篇,就设置了一个颇富魅力的故事作为背景:一位颇较真的少年与死神阎摩的对话。阎摩解释了瑜伽:在人类心灵的内部深藏着一个绝对的真理,或者内在的自我。这只有在冥想中才会被发觉,这也只有被那些纯粹、平静和自制的心灵,并借着某些曼陀罗之助,才可能被亲证。

(备注:以上内容撷取自《印度生死书》第一版的导言)

在我看来,所有奥义书都不过是试图传递《秃顶奥义书》结尾中的那个隐喻:

一条条来自不同地方的河流,经历了不同的道路,但最终却都毫无抗拒地融入了伟大的海洋。没有必要去批评任何他人的灵性道路或者观念,我们应该专注于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友好地、以宽容和慷慨之心去对待他者的观念。

所以,当1995年,雅语体式的《五十奥义书》再版之际,徐梵澄先生要出版社编辑写一个“再版说明”。于是,编辑写道:“《五十奥义书》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梵澄先生看了以后说:“我一贯反对将文化分成东方,西方,都是世界的,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奥义书》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所以才有了第二版的可能性:

而我则坐在床上,就像要阅读终老——《印度生死书》(第二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