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爲何有那麼多華人?

參商184005994


除新加坡外,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馬來西亞華人比例更高的國家了。

從地圖上看,馬來西亞佔據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要道,因此中國的商船可以通過季風飄到這裡,著名的鄭和下西洋就曾來到馬來西亞。

明清時期,由於社會的動盪,在福建、廣東,很多中國人因為生活所迫,下南洋謀生,而他們大多定居在馬來西亞。因為中國人善於經商,又有同鄉互助的優勢,因此在馬來西亞佔據著經濟優勢。

中華民國成立後,他們自稱中國人、華人及華僑;馬來西亞獨立後,改稱華人、華裔,成為馬來西亞國民。

雖然都是馬來西亞國民,但由於種種的歷史遺留問題,兩大民族之間一直矛盾不斷。


五味社


馬來西亞華人有600多萬,是僅次於馬來人的第二大族群。主要分部于吉隆坡、檳城、新山等地。這些華人的先祖大多來自兩廣、福建、海南。由於華人勤勞聰明,所以馬來西亞的經濟大部分都是由他們支撐起來的。那麼,馬來西亞為何會有這麼多華人呢?


這些華人最早的祖先來自明朝的鄭和下西洋,至今,在馬來西亞還有許多鄭和下西洋的遺址。到了清朝晚期,因為國力衰微,許多人為了生計,不得不遠渡重洋,到馬來西亞謀生,這種大規模的移民一直持續到民國,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移民的步伐才嘎然而止。

馬來華人很少同外族通婚,尤其是和馬來人。這倒不是種族歧視的心理在作祟,是因為一旦他們和外族通婚,按照馬來西亞法律規定,他們必須改信伊斯蘭教,這難免影響該人的生活圈,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子孫後代都得信奉伊斯蘭教,不得退出,所以許多華人都不贊成孩子和穆斯林通婚。



馬來華人多信奉佛教與道教,還有媽祖。生活習慣與兩廣福建相似,在家以中餐為主。沒有冷熱菜之分,都是熱菜。因為馬來西亞是個多元種族國家,華人飲食受各族影響,沒有中國人那樣講究。

在馬來西亞,有個很奇怪的現象,華人無論大小都會說漢語,這在其他國家華人中是極為罕見的。用馬來華人自己的話說就是:其他國家的華人一旦在那個國家落戶,就沒再回來的打算,因此,他們壓根就放棄了對孩子的中文教育。而馬來華人則與他們相反,他們始終認為自己的根在中國,早晚有回到故土的那一天。儘管馬來官辦學校,沒有設立中文課程。但當地華人依靠自己力量創辦華語學校,讓孩子們從小接受漢語教育。聽聽梁靜茹、巫啟賢、光良這些人那一口流利中國話,就會明白馬來華語學校的教育是多麼深入人心。

馬來華人心中有很深的中國情節,在辛亥革命與抗日戰爭中,馬來華人回國參戰,許多人因此獻出寶貴的生命。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如今,有幾位馬來西亞籍的歌手、演員在大陸非常活躍,然而,因為他們的語言、長相、氣質都跟中國人太過相似,以至於很多中國粉絲都誤以為他們也是中國人,比如梁靜茹。

其實,他們雖然不是中國人,但是祖上卻都是來自中國的。在馬來西亞,中國人的後裔遍大街都是。因為有著血統、相貌、習俗、品位的傳承,這些人幾乎與中國的南方人沒有什麼區別。

那麼,馬來西亞為何有那麼多的華人?

當然是因為移民啦。馬來西亞從來都沒有被納入過中國的領土,所以,那裡華人的祖先肯定是通過移民過去的。那麼,以前的中國人為什麼那麼喜歡往馬來西亞跑?

首先,馬來群島離中國不算太遠,在航海技術不發達的古代,這個地方對中國人來說算是比較容易到達的。而且,其地理位置比較重要,中國古代遠洋經商的船隊或者探險隊大都會經過這個地方。比如在唐、宋的時候,中國就有商人頻繁地往來於中國大陸和馬來之間。不過,那個時候的商人大都來去匆忙,不在馬來定居。直到明朝時,鄭和將馬六甲作為七下西洋的重要中轉基地,派水手留守以接應明朝的船隻。久而久之,有些中國人與當地居民通婚,也就定居於此,不再返回大陸。

當然,大量中國人移居馬來還是近代以後的事情。那時候,馬來西亞還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人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來開發馬來西亞。瞅來瞅去,英國人發現還是旁邊的清朝人口最眾多,比較適合輸出勞工。當時的清政府已經十分弱勢,只能允許英國人在華招募勞工。就這樣,大量的華工從中國來到馬來西亞,在這裡開礦、種地,成了英國人的苦力。與明朝的水手們一樣,這些華工娶了馬來的女人,定居於此,然後開枝散葉,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族群。

時至今日,馬來西亞的華人早就不是第一代了,但是,他們仍然保留著從中國帶去的傳統,在中國之外的地方延續著中華文化。

吳華:《瓊州人移民馬來西亞的歷史與社會活動》,《新東方》,1995年第4期。

王子昌:《華人移民與馬來西亞的政治發展》,《世界民族》,2001年第1期。


歷史研習社


從明朝開始,就有大量的中國人從兩廣、福建和海南等地移民到今天的馬來西亞,形成了今天的大馬華人

馬來西亞華人,又稱“大馬華人”。是該國第二大民族,目前有750萬人,佔馬來西亞總人口約23.4%。

(在巴西里約奧運會開幕式上手持馬來西亞國旗入場的著名羽毛球運動員——李宗偉)

大馬華人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據《水經注》引《晉書地道記》,漢朝日南郡朱吾縣居民不滿縣吏苛政,逃至馬來半島屈都昆地區。到了元朝時已經有成規模的華人在當地定居。

而華人真正大量移民今馬來西亞各地則是在清末第二次鴉片戰爭後。

由於當時英國剛剛拿下馬來西亞不久,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以開發馬來亞半島,而離馬來西亞不遠的中國正是英國人看中的人力富礦。

於是英國趁清帝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戰敗之際,迫使清廷簽署的《北京條約》中容許外國商人招聘漢人出洋工作,充當廉價勞工。

此後,英國人從東南沿海附近招募大量的華工前往馬來亞半島從事挖礦和種植等。

因為華人吃苦耐勞,聰明能幹,迅速在當地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成為馬來西亞最富有的族群。

當時的大馬華人都對中國抱有強烈的愛國情緒,特別是在抗戰初期,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華人為國家捐錢捐物,甚至有許多人直接回國投身抗戰。

然而隨著戰爭的進行,日本人將炮口對準了東南亞,在偷襲珍珠港後攻佔了英屬馬來西亞,並對當地的華人進行了殘酷的報復。

日本在統治馬來西亞時開始扶持當地馬來人,華人政治地位開始下降。

二戰後,英國無力維繫在海外的殖民統治,1963年,馬來亞同新加坡、沙巴及砂拉越組成了馬來西亞,政權落入了馬來人手中。

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移民,到馬來西亞獨立之時,華人已經佔到了當地人口總數的一般以上,與當地的馬來人在權力分配上產生劇烈衝突。

而把持政權的馬來人則推行“馬來人至上”原則,處處打壓華人。為了消減華人力量,馬來西亞還將華人佔多數的新加坡從聯邦中開除,以降低華人比例。

(1965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含淚宣佈獨立,真是哭著獨立的)

在隨後的半個世紀中,由於華人生育率較低,華人的人口比例持續降低,預計到2040年將跌破20%。

今天的大馬華人在社會上遭受著各種的不公待遇,但是華人依舊堅持中華傳統文化,在當地興辦大量的中文學校,頑強地傳承著華人歷史。

(馬來西亞的華文學校)


千佛山車神


在馬來西亞,有個專屬形容華人華僑的特定名詞: 峇峇孃惹。

峇峇孃惹一般指生於馬來西亞的土生華人,這些華人的祖先大部分都是是十五世紀初期定居在馬六甲、滿者伯夷國(印度尼西亞)和室利佛逝國(新加坡)一帶的明朝人後裔,是古代中國移民和東南亞土著馬來人結婚後所生的後代,大部分的原籍是福建或廣東潮汕地區。



峇峇孃惹是babanyonya的音譯,男性稱為Baba “峇峇”,女性稱為Nyonya“娘惹”。鄭和下西洋時,曾在馬六甲一帶建立了倉庫和基地,還成立了大港宣慰司,後來一部分船員和明朝官兵就留在了當地。這些人定居後和當地的馬來族或其他民族的婦女通婚。馬來語中把聯姻生下的男性後代就稱為“峇峇”,女性後代則稱“娘惹”。


這些土生土長的馬來華人雖然遠離中國本土,但是骨子裡還是遵循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注重孝道、講究長幼有序,在文化習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十分“中國化”。他們把馬來人的語言、服飾和飲食習慣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幾百年過去了,這些在當地出生的混血兒大部分已不會說漢語,他們講一種綜合中國福建方言與馬來語的混合式語言,稱為峇峇話。

此外,馬華是海外華人中,對中國向心力最強的一群華人。不僅因為馬來西亞較少對華人進行過種族清洗,也因為馬華一直堅持華文教育和文化傳承。誕生與馬來西亞的華陳禎祿曾聯合馬華各界,成立了馬來西亞華人公會 (政黨) 。



他這樣對馬來西亞的華人群體發表演講:“華人若不愛護華人的文化,英人不會承認他是英人,巫人也不會承認他是巫人(巫人指馬來人),結果,他將成為無祖籍的人,世界上只有豬牛雞鴨這些畜生禽獸是無所謂祖籍的,所以,華人不愛護華人文化,便是畜生禽獸。” “失掉自己文化薰陶的華人,絕對不會變得更文明。一個人的母語,就像一個人的影子,不能夠和他本身分離。”


陳禎祿逝世後,他的墓碑上刻著“民國四十九/庚子年十月二十五日仙逝”。當時距離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遷臺已經十年之久,而且加上馬來西亞已於1957年獨立,大多數馬來西亞華人採用公元紀年,陳氏家族採用民國紀年為正朔,也證實峇峇孃惹在某種程度上仍然具有中華意識。

馬來西亞馬六甲的三保山墓地佔地二十五公頃,有一萬兩千個墳墓,許多墓碑就是明、清、民國三代遺存的。其中一塊墓碑以明朝為正朔刻了“皇明顯考維弘黃公妣壽姐謝氏墓。壬戌年仲冬穀旦、孝男黃子、辰同立”。




此外,同其他國家的華人被融合不同,大馬華人始終堅持華文教育,矢志不渝傳承中華文化,而這一切國內都不知道而已。


馬來西亞華人始終堅持自己的母語教育是華人至今仍然能在馬來西亞保持種族獨立性的一個關鍵因素。 在印尼,由於當地華僑沒有組成統一的陣線,於是他們不能擁有中文名字、不能慶祝農曆新年。即使在我們普遍認為完好地傳承了中華文化的新加坡,李光耀在上臺之初就主動消滅了中文教育,關閉了新加坡唯一以中文為教學媒介的南洋大學,全體人民學習英文。

可是,唯一的例外就是馬來西亞,馬來西亞的華人從頭到尾就沒有以“經濟”作為考量,而是從堅決傳承民族文化出發。並且再此過程中,遇到了馬來西亞當地政府的堅決且強大的阻撓。



馬來西亞教育終極的目標是:以馬來語為唯一的教學媒介語,換言之,華語的中小學遲早都得消滅。上世紀60年代,馬來西亞政府規定:只有以馬來語為教學媒介語的學校才能獲得政府的津貼,於是許多中文中學紛紛改制,變為政府中學。


然而以林連玉先生為代表的馬來西亞華人,明確地提出:學習母語是每個民族的天賦人權,即使不要一分錢的津貼,我們也要辦華人的獨立中學! 於是,在馬來西亞華人的堅持下,馬華的華文教育開始獨立辦學,華小以及民辦的獨立中學、學院形成完整的中文教育的體系,甚至創立了“全馬來西亞獨立中學統一考試”,受全球各高校承認(除了馬來西亞的大學)。



在這個過程中,無數的馬來西亞華人拋頭顱、灑熱血,林連玉先生被褫奪公民權、大量知名華人被馬來西亞政府關押、無數的民眾以自己的血汗錢支持華人獨立中學。


但是這一切,在中國無人知曉。並且不止中國,全世界的人也都很少知道,在馬來西亞華人中,林連玉被稱為“族魂”,這是馬來西亞的華人用血、汗和淚水來爭取漢語教育的權利。

可是,中國人見到馬來西亞華人卻會問:“為什麼你們會說漢語?”。國內顯然不知道馬來西亞華人的苦楚。


抗戰時期,馬來西亞華人出錢出力,在艱難困苦中創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體系,有完整的“馬華文學”,可是這一切在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是得不到承認的。

反倒是曾經廢除過南大的新加坡,由於其更為強大的國勢,反而被認為是在海外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文化的國家。 “尷尬”之處就在於此:努力地捍衛中華文化,不為馬來西亞政府承認,亦不為世人所知,裡外不是人。這就是馬來西亞華人第一種存在:尷尬的存在。


廣諫院


我去過好多趟馬來西亞,這個國家做生意的基本都是華人,政府機關國企都是馬來人,司機建築工等都是印度人。可以說華人掌握了這個國家的經濟。華人基本上都會講中文,有次去便利店買東西馬幣不夠了,售貨員是馬來人無法溝通,正一籌莫展時,進來了一個華人我用人民幣兌換了100馬幣才買單。在檳城、居林等地接觸了很多華人,他們對中國非常認同,為中國越來越強大而自豪。總之,中國人去馬來西亞感覺跟國內一樣,好親切!





Robin—yan


目前馬來西亞有3100多萬人口,馬來人是大多數,佔了68%,華人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族群,佔總人口的24%,大概有700來萬。

馬來西亞華人是世界上第二大海外華人群體,僅次於泰國華人。他們大多是19世紀早期到20世紀中葉的來自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移民的後代。

自馬來西亞脫離英國獨立以來,華人人口在其總人口中的比例一直在逐年下降,從1957年的38% 到如今已不足24%。

馬來西亞華人幾百年來,通過通婚與當地人充分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娘惹文化,同時也比較完整的保留了祖先的傳統與文化,所以有些在中國大陸現在比較少見的傳統文化儀式,在馬來西亞華人中卻依然能夠找到。


周悅芳華


我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留學時乘坐免費巴士去了快鐵站,準備回來時,上了一輛已下完客的免費巴士,司機對我喊:“go!go!go!......”我對他的這種態度不能接受,後來聲音越來越尖銳,我只好下車了。



杜俊鵬3


不但是馬來西亞,就是東南亞一帶,至少在清末民初以前,華人都是主體民族,形成華人大量移民東南亞的原因無非有三,先說前兩個:1出海謀生、2逃跑。

一、中國的大航海時代開啟移民海外

自唐朝起,中國進入了自己的大航海時代,直到明末以前,中國人的造船技術與航海事業都處於世界民族之顛。技術上的實現,使中國人有了遠涉重洋移民海外的基礎。

唐宋時期,由於又沒有海禁,因此,東南沿海的華人開啟了移民海外的先聲:

“無可奈何炊甜粿,打起包裹過暹羅。”

這是一首來自潮汕地區的古老民謠,據《潮州志》考證,這句歌謠記述的是南宋末年潮州人移民泰國的一段歷史。

由此可見,“崖山之亡”是華人下南洋的重要誘因,此後的歷史印證了這一點。

二、逃跑——不服少數民族統治或躲避戰亂

崖山之戰後,陸秀夫雖負幼帝蹈海而亡,但其幼子陸自立卻得以逃脫,並且帶領部分南宋遺民乘番舶渡海外逃至今天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在島上沿海三百里的順塔地區建立順塔王國:



其中,陸自立被推舉為首領,並以圖復興宋國,順塔王國與地方諸番共處竟然達一百多年,並且成為了南洋的一時霸主,到明永樂年間,重新與母國取得聯繫,嚮明朝進貢。

自宋末起,東南亞先後出現6個海外殖民政權和2個以華人為統治階級的地方政權——《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梁啟超。

按時間順序,八大殖民政權如下:

1、前文之順塔國——南宋,立國者江蘇人

2、現代文萊國創始人——明初,立國者福建客家人黃森屏

元末明初中國大亂時,黃森屏率領數千同鄉避亂至今馬來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在那裡建立了屬於華人獨立統治的地方政權,後來演變成今天的文萊。

今天文萊王族有黃氏代基因,因有聯姻關係。

文萊人很敬重這位偉大的海外華人,文萊國旗上的其中一條斜槓,就是為了紀念黃森屏與他曾經創立的政權。



歷史上,黃森屏曾經率部與文萊土著的祖先國渤泥國抵抗過外來侵略者,可謂揚名異域、彪炳史冊。

3、飛龍國——明嘉靖,立國者潮州人


由明朝起義軍領袖張璉率領廣東與福建的起義軍餘部與部分海盜建立,佔有舊港、柔佛、馬六甲等地,他率部墾殖為漁,當地人稱番舶長,後來下落不明,史冊無載。

4、明末安波那島國,今印尼大納土納群島


明末潮汕人張傑緒糾合不服滿清統治的部分南明殘兵與部分鄉勇部族遠赴海外,建立的王國,是歷史上華人在南海到達並且駐足的最遠之地。

自那時候起,該島上就一直是海外華人聚居地,直到90年代島上99%的人還是華裔,80年代末曾經謀求獨立,但失敗,今天已經被印尼政府有意識的遷走了不少,剩下50%左右。

5、古暹羅王國(涵今泰國與柬埔寨部分地區)——清雍正年間

其國王為有潮汕人血統的泰國人鄭信,他的父親為廣東潮州澄海人鄭鏞。雍正年間,鄭鏞南渡暹羅謀生,後娶暹羅女為妻,生鄭信,後因鄭鏞早亡而被暹羅國大臣收為養子,接受泰國傳統教育,長成後從政,並且繼續養父之爵位,後暹羅被緬甸東籲王朝滅國,鄭信領導泰民抗緬,經過三年抗戰後期竟然神奇的成功復國。

至今,這位“鄭王”在泰國曆史上仍佔有重要地位,史稱“吞武裡大帝”,是公認的泰國曆史上的五大帝王之一。


6、宋卡王國,或稱馬來吳氏王國——清乾隆,立國者閩南人吳讓

吳讓是典型的東海沿海“下南洋”的人,他到馬來西亞謀生,因功被當地蕃王分封宋卡地區(三個洲),雖並未公開建國,但是確實是事實上的獨立政權,後來逐步將國土領域擴大到馬來半島的中部地區,稱雄達129年。

7&8、清乾隆蘭芳共和國與戴燕王國,客家人的王國

兩個王國同時期,地理位置也在一起——都在今印度尼西亞佔據稱加里曼丹島


所以,嚴格來說這兩個應該是同一個國家,戴燕王國實際上是蘭芳共和國的分支。

兩國的建國者都是廣東客家人,分別是羅芳伯與吳元盛,羅芳伯建立的蘭芳共和國是海外華人政權的最大傳奇,不僅是世界上最早的共和國之一,也是國體與制度、人口和文化最完善的國家,存在時間最長,影響力也最大。

9、新加坡——這個不用多說了,是唯一存留至今的以華人為統治者主體及主體國民的國家,雖然是黃皮白心,但的確是貨真價實的華夏後裔。

10、番外篇:更加遠的華人政權

從以上十大海外華人政權的建立過程中,不難發現,不滿少數民族統治與明清海禁政策是今天東南亞“華人滿為桓”的主要誘因,因為,這些政權的建立者無一不是東南沿海的居民,而且尤其是被迫害嚴重的閩、客、潮三大族群——眾所周知,滿清曾下令沿海居民內遷50裡,致使原本與閩南人、潮汕人雜處的客家人被趕入深山老林,如果不是玉米與紅薯的傳入,估計早被餓死絕種了。

那麼,說好的“無非有三”之第三個原因了?

三、被賣豬仔

這裡舉三個例子以證明:

1、蘇里南——國父是中國人的南美小國

1970年,荷屬圭亞那獲得完全獨立地位後,後改國名為蘇里南,潮汕籍客家人後裔鍾亞瑟被國會選舉為首任總統,任職長達10年時間



蘇里南國土面積16.3萬平方公里,人口54萬,其中華人約1/10,大多數是160年前被陸續移民和歐美殖民者販賣過來的惠陽籍客家人,客家話為該國官方法定語言,春節為法定假期。


2、毛里求斯——又一個客家人的海外樂園

被馬克吐溫譽為“天堂中的天堂”的小島國毛里求斯,人口130萬,其中華僑30000多人,以梅縣客家人為主,而且大多數是社會上流群體,中國春節在該國同樣成為了法定節日,毛里求斯幣的25盧比上為客家人朱梅麟,是毛里求斯的著名經濟家,他曾組於日本侵華期間試圖組建毛里求斯華人衛隊回國參與對日作戰(後改為大力捐款),是全球唯一肖像被印在他國貨幣上的華人。




毛里求斯的華人,據考證,大多數是清朝期間因不滿滿清殘酷壓迫政策而外逃的人,也有部分是被歐美帝國主義販賣過來的。


無風即風


不光是馬來西亞,整個東南亞(包括新加坡、菲律賓)等“南洋”地區都有許多華人。其中尤以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二國的華人最多。

華人去馬來西亞最早開始於唐朝,尤其是從明朝、清朝到民國時期數百年間從中國福建和廣東、廣西、海南等一帶遷移過去的中國人後裔特多。

以上是英屬時期的北婆羅洲郵票就帶有中文金額,可見當時北婆羅洲華人很多。

馬來西亞華人古代多自稱唐人、華人,近代去南洋的華人大都是鴉片戰爭之後過去的,當時華人的地位極低,許多人都不敢自稱華人,中華民國成立後開始自稱中國人、華人及華僑,馬來西亞獨立後開始改稱華人、華裔,成為馬來西亞國民。

近代的柔佛王國包括今天的新加坡及馬六甲地區,這個地區華人很多,當時英屬柔佛王國的郵票上也有中文金額。

馬來西亞屬於多民族國家,馬來人、華人、印度人(馬來西亞三大民族)幾乎都是同時抵達馬來西亞的,馬來西亞的原住民並不是馬來人,其實馬來人是從印度尼西亞進入馬來西亞的,但是自第一任首相開始,他們就開始自稱為土著,導致很多人認為馬來西亞人就是指馬來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