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咖啡店賣的並不是咖啡,而是人與人交流的接口

大家好,日本製造業內參小編,仗著自己懂日語,而且很懂,在日本呆過,而且呆了很久:)將隨機,不定期,穿插式地,為你帶來日本製造業,商業,企業最新鮮,最有營養的消息:)由於小編是個小姐姐,偶爾有技術出入的,歡迎指教,實則改之:)

最近,北京的天氣不錯,適合去室外咖啡館看書,小編在日本的時候就經常去咖啡館:)

今天我要告訴你:日本咖啡店賣的,並不是咖啡,而是經營哲學:)

日本cafe company公司董事長,楠本修二郎表示:

創造人與人交流的接口,才是日本咖啡館存在的意義,

未來,包括餐飲店在內的一切商業設施都應該像日本一樣咖啡店化:)

日本咖啡店賣的並不是咖啡,而是人與人交流的接口

日本咖啡館

在日本,除了"coffee shop/コーヒーショップ"這種咖啡店的說法,還有一種叫“吃茶室”,吃茶室和咖啡館性質類似,都是供顧客閒聊,休息,會友,喝東西,吃點心的放鬆場所,不過,吃茶室的風格更加日式,或者說中老年一點,咖啡館更加現代,並且年輕化一點:)

日本咖啡店賣的並不是咖啡,而是人與人交流的接口

日本吃茶室

話說回來,楠本修二郎是誰?他負責東京都涉谷Cat Street (貓街)的開發,於2001年創立日本cafe company(咖啡公司),同時負責構建以促進人與人之間交流為主題的商業設施。2011年開始擔任“東食會”的代表理事,“東事會”是以復興日本飲食文化,並將日本的飲食文化傳播到全世界為目的而成立的一般社團法人:)

日本咖啡店賣的並不是咖啡,而是人與人交流的接口

楠本修二郎

楠本修二郎:

Cafe 就是Community Access For Everyone(咖啡店是人們交流的接口),創造出將大家聚集在一起進行交流的場所,我認為這就是咖啡館的真正含義。

所謂交流就是與你一起分食麵包的夥伴、家人,與他們一起乘上公司的大船,開始人生的旅程。

自創業以來,在我看來,從咖啡館看到的未來與互聯網的發展是同步進行的。由於 SNS(社交網絡服務)的發展,大家越來越多地開始討論分享經濟,或者說分享、共有經濟的未來。逐漸由注重市場佔有率轉變為想法的共有;由非勝即負的時代轉變為追求創造獨特價值的時代。

基礎設施經濟、品牌構建、集客營銷等之前這些經常能夠聽到的經濟術語,都能夠在咖啡的相關概念中捕捉到。換而言之,從咖啡館能看到社會發展的趨勢,咖啡館也擁有表現未來經濟生態的機能。

幾年以前,就有一位經濟學家斷言:今後所有的外食產業都將實現咖啡館化。這一斷言已經作為既定的業態加速發展著。而且,時尚圈、音樂圈的人,生活方式、娛樂產業相關的人員,各製造商都策劃著創辦咖啡館,或者也有很多相關人員聯絡我們以求合作。

日本咖啡店賣的並不是咖啡,而是人與人交流的接口

咖啡館Doutor

而且沒有僅停留在咖啡館這樣的業態中,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創建類似咖啡館的住宅設計;類似咖啡館的公園策劃;咖啡館化的辦公室設計。實際上不僅侷限於經營咖啡館,前幾天某一大型企業的經營者來到我們公司,希望將自己的公司做成咖啡館式的人事組織,並打造出咖啡館式的企業氛圍。

我認為如果只將這樣的現象看作咖啡館熱潮就過於武斷了。自古以來,咖啡館都是將人們聚集起來的場所。社會環境的變化、人們的意識、經營環境也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變化。因此,咖啡館這一空間的存在方式、交流方式將作為面向新時代的方式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經濟是什麼?企業是什麼?交流是什麼?如果提起日本的少子化、高齡化,很多人會對日本經濟的未來表示擔憂。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想對所有擔憂日本未來的人們說:通過咖啡館這一空間環視社會以及未來,我們的社會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我們的未來絕不是消極的,而是充滿勃勃生機的。

日本咖啡店賣的並不是咖啡,而是人與人交流的接口

日本的孩子

01 社會變化是從未來發出的訊息:)

Cafe=Community Access for Everyone這是自 Cafe Company 創建以來不變的理念。這句話實際上是說咖啡店是將大家聚集起來進行交流的場所。

咖啡店可以作為街上的食堂、可以作為大家碰頭的場所,可以作為喝酒的地方、可以作為人們在都市中找回自我的方式。我們想創造出咖啡店應有的風景,以此復甦在日本的現代都市生活中逐漸被遺忘的人與人的交流,持續讓人們體會到生機勃勃的生活方式。咖啡店本身就是通過飲食文化向人們提供新的生活文化的場所。以飲食為中心,在時尚、藝術、設計等領域,向與各種各樣的人相關的生活提出自己的建議。這很有趣。

20 世紀 90 年代是被稱為日本迷失的 20 年的開端,泡沫經濟剛開始崩潰。當時我並不期待泡沫經濟的再次來臨,我認為這正是社會向前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時機。有不斷看好的經濟增長趨勢,我預感到新時代的來臨,並且以此作為向未來的自己發出的信息,同時挑戰迄今為止沒有人嘗試過的事業。

日本咖啡店賣的並不是咖啡,而是人與人交流的接口

90年代的東京街景

自此以後不是採用連鎖經營,而是採用小規模經營模式。並不追求有規模的品牌效應,而是從以人為本的企業規模為出發點進行思考。從方向上而言,並不是從東京往地方,而是需要能夠實現地方與世界的交流,同時正因為有了互聯網,才使得這種交流的場所尤其必要。我深信:這樣的時代需要進行大刀闊斧的變革。自此以後將是交流的時代,而且沒有經過事先調和,沒有前進路線的旅行時代來臨了。所以我想要在這樣的時代中掌舵前行。而且日本在 2000 年以後進入了少子化、老齡化社會,因此我更加確信了自己的想法。

我始終認為咖啡化時代終將來臨,從創業初期我就一直堅持這樣的想法,始終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傳達出以飲食為中心的生活文化,或者說創造出這樣一種生活文化。

我們雖然以東京澀谷為根據地,但是也考慮在其他的地方城市建立分基地。在地方,有當地不同的生活文化,所以希望以此為契機設計出新時代的生活方式。

日本咖啡店賣的並不是咖啡,而是人與人交流的接口

東京涉谷十字路口

從數百年前,咖啡店就是當地地域風情、時代的社會變化與經濟環境變遷的鏡子,就是從這些變遷開始,時代發生了變化。要把這種社會變化看作時代給自己的信息,在歡呼雀躍的同時,要認真思考自己的未來。相反,將自己的事情作為社會現象來觀察,這一行為本身也會改變社會。

咖啡店就擁有著這樣的能量,這樣的交流文化在被稱為咖啡店的地方像魔法一般存在著。

02 格調就是創造出交流:)

通過創造咖啡店的風景,創造出感情豐富的生活方式,實現生機勃勃的交流型社會。這是 Cafe Company 的使命,同時也揭示了咖啡店存在的意義。

所謂交流型社會,我認為:可以說是從效率優先的社會向新文藝復興,或者說向更關注人的時代轉型。

人們有興趣或者關心的事情,其中必定包含著有魅力的活法或者獨一無二的想法。我們努力向居住在當地的人們提出一種適合的新生活方式,並希望通過咖啡店這種形式傳達出來並實現。

在這一過程中,就會產生感動、贊同,由此形成了交流。

日本咖啡店賣的並不是咖啡,而是人與人交流的接口

當對同樣的價值觀或者趣味性感興趣時,人們會聚集起來,這樣就會產生“共感”;當試圖把這種“共感”與對方進行分享時,就會產生“共有”;當因為“共有”而震撼人心,併產生新的行為時,就會產生“共振”。

我認為咖啡店正是產生共感、共有、共振的舞臺。所謂交流就是指讓人對活法產生震撼之後得到的啟發。

文中多次提到的“生活方式”一詞,主要含義是對於個人而言的活法、生存方式。從結果來看,咖啡店對於到訪顧客的活法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影響。

迄今為止,鳥屋書店一直在出租 DVD 和 CD 及圖書行業中佔重要地位。在代官山、湘南成立的 T-site ;位於大阪、梅田的鳥屋書店以及澀谷 Q-front 等地都通過將書店改為咖啡店,聚集了大量的顧客。書店也變成了向人們的生活方式提供建議的場所。這本身超越了賣場思想,而是通過咖啡店化實現了零售經營的新革命。

日本咖啡店賣的並不是咖啡,而是人與人交流的接口

東京鳥屋書店

只有能夠向人們提出生活建議的場所才能讓人們有所觸動,如果此時正好有一家咖啡店,就能產生交流。

當今時代,不再是單純的商品銷售時代。商品只有成為人與人交流的契機,通過人與人的接觸產生某種共鳴時,才能賣得出去。我認為現在的時代正是從銷售場所到購買場所,從購買場所到聚集場所的轉變。也可以說這正是交流型消費,而且在交流型消費的同時,人們會產生對某種生活方式的共鳴。

這也是對我們 Cafe Company 而言很重要的一句話。只有有了格調才會產生共感,有了共感才能進行交流。由此產生的共振、震懾靈魂的行為才能產生新的價值。

03 Community 3.0 時代:)

“交流”這個詞經常被使用,但這個詞具體是什麼含義呢?交流的原本含義實際上是鄉土關係。簡單地說就是鄰居。在河流的附近,人們聚集在一起,於是形成了“村落”這一詞。

很久以前,家庭、社會、學校之間都存在交流。這些交流是最小單位的物理性交流,也是迄今為止最常見的交流方式,這可以稱為 Community 1.0 時代。

這之後互聯網事業逐漸發展起來,與此同時產生了信息革命,伴隨超越時空的“共感”交流逐漸形成。例如,無論是在日本還是在巴西,只要人們之間有“共感”就能創造出交流。在互聯網上就能實現新價值觀的共有並開展交流,這是 Commu-nity 2.0 時代。

現在通過互聯網進行的交流與日俱增。隨著這種交流的日益增加,社會活動中真實的交流也會產生新的行為模式。看了Twiter、Facebook,大家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為了分享真實行為的信息。在互聯網上分享“共感”越普遍,大家就越想在現實中相見,並決定要一起做點什麼或探討出新的經濟點子。從“共感”到產生“共振“,這就是 Community 3.0 時代。

例如,漫步在原宿街頭,看一下服裝的展示櫥窗就可以發現,最近戶外系列、運動系列越來越多。這也意味著只有與夥伴共有時間,才能產生購買慾望。一同買跑步鞋,然後去參加鐵人三項;準備好工具,大家一起開始去烤肉;這些就是將生活方式實現共有後產生的交流型經濟中具有代表性的現象。

日本咖啡店賣的並不是咖啡,而是人與人交流的接口

東京原宿竹下街

曾經有一家百貨商店在 15 年前就提出了將百貨商店從銷售場所變成購買場所,這裡提出的觀點就是指從“把東西賣出去”這樣的 Product Out 的想法,轉變為“顧客主動想買”這樣的以市場為視角的想法。而且我認為現在應當是從“購買場所”到“聚集場所”轉變的時代。因為聚集場所中能夠產生新的行為,能夠實現生活方式的共有,能夠產生新的交流型消費。

當對於某種生活方式的共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這一地區就會產生出新的社會活動模式。想要一起做一件事的人越來越多,這才是顧客購買意願的決定要因。

而且,通過彼此交流也會對每個人的生活方式產生影響。由此,咖啡店就是交流的舞臺,同時擔負起觸媒的作用。

希望接下來的時代能變成這樣!希望能給未來留下這樣的價值觀!對於未來的展望產生共感的人有很多,當創造出能把這樣的人聚集在一起的場所,從結果上而言,通過交流產生的經濟能力也會不斷增強。


以下是頭條號日本製造業內參發佈過的好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一下:)


你的每一條留言,小編都會虛心閱讀,小編一直都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