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40岁,60岁不同阶段看三国感受不同的生命意义

早起遇见朋友圈里一篇文章,题目是:“未曾读过刘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文章以知乎上的一句话作引:“20岁时看三国觉得曹操最厉害,40时看三国觉得司马懿最厉害,60岁时看三国觉得刘备最厉害!”初看迷糊,细品朗然。刘备出身寒微,一无所有,唯有家门口一棵大树和一个如大树般奇特的帝王梦。半生奔波,屡战屡败,频频被灭,每一次都重回零起点,年过40仍寄人篱下……他的前半生,真的是惨不忍睹。

20岁,40岁,60岁不同阶段看三国感受不同的生命意义

他的理想之火被一次次无情扑灭的体验,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的话来解释,也许再合适不过了。“幻灭的体验,不是因为周围人的言谈,而是因为命运本身的残酷”,说白了,“这都是命啊!”自然想到我们常常说的那句话:“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这样常常不如意有时甚至如同炼狱般的世间积极喜乐的生存,要怎么办呢?

20岁,40岁,60岁不同阶段看三国感受不同的生命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给我们准备了一套可行办法,那就是:“当生命经受了那么多苦难之后,不会再畏惧任何东西,那种体验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妙感觉”。正是这不畏惧之后的自由和美妙,支撑我们在这个看似残酷实则缤纷的世界里可以活得很精彩,很丰盈,很自在,很从容。

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每一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这句话让我想到刚刚过去的昨天,一辆车一行人200多公里,年过40的我们带着80多岁老父母去见70多岁亲人。老公说:“要见的这几位都是老爷子曾经的粉丝,想当年老爷子常常坐在他们家的炕头上一讲就半天儿,他们会扬着脸带着迷之敬佩听得意犹未尽!”说实话,我真的无法把当年的场面与眼前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老人家想到一起,因为这个当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最近几年每天见到我总是心疼地问相同的一句话:“你病好点儿了吧?”

但是,这些都丝毫不影响这一天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意义。

20岁,40岁,60岁不同阶段看三国感受不同的生命意义

一群七八十岁的老人家拄着拐仗蹒跚走近彼此,他大姑夫、他老舅妈、他二舅……传说中的七大姑八大姨个个老泪纵横。这一天,对于他们来说是有限的生命里极有意义的一天。

我们两个四十多岁的大孩子知趣地走开,告诉他们:“你们吃饭,别管我俩,我俩自己玩儿去了!“这台词,仿佛是我女儿前几天刚同我说过的话。我们游玩的这一路,一会儿繁花如梦,一会儿绿树成荫,一会儿清风习习,一会鸟鸣阵阵……玩累了,走进一排茅草屋,看见一位老人家正从锅里取出金黄色的饼子,便如同孩子般问到:“阿姨,我饿了,有什么能吃的:”阿姨指着她身后的铁锅告诉我:“锅里还有几个饼子,园子里有青菜,厨房里有鸡蛋,你自己弄个菜吧!”于是,他在园子里割韭菜,我去厨房打鸡蛋,端着鸡蛋碗站在厨房门口看见他远远地举着一把韭菜问:“这一把够了吧?”抬头看他、低头看碗,然后喊他:“拿回来吧,够了!”山泉水洗菜,大铁锅炒菜。

两个人,一盘韭菜炒蛋,一碗大酱、一棵大葱、一个大盆里装四个饼子,端起来走上半山腰的茅草屋,坐在窗外的木棚下,看远处青山绿水,听近处鸡犬相闻,简单的食物,宁静的山林,淳朴的人们,相知的彼此……生命在此刻,美妙至极!

20岁,40岁,60岁不同阶段看三国感受不同的生命意义

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说:“我们可以通过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一是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者从事某种事业,二是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者面对某个人,三是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刘备通过第三种方式,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我们通过第二种方式体验了生命的意义;而您,正在进行的阅读,便是在做着认识“极悦心理”,走进心理咨询这样一项有意义的工作,这便是您此刻生命的意义。

写书评得大奖啦!是的,看书写书评就能得大奖,快来关注“极悦心理”,私信输入“书评”了解具体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