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癌的發病原因和發病機制——醫學專家的權威描述

總之,可能由於ret或ras基因突變引起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發生乳頭狀癌或濾泡狀癌的早期改變,細胞增殖週期調控機制的一個或多個環節發生的異常可能在腫瘤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而p53突變的發生與分化型癌向未分化癌的轉化密切相關(如圖1所示),ret,並通過何種方式相互作用,則是有待闡明的問題。

甲狀腺癌的發病原因和發病機制——醫學專家的權威描述

2.病理學

根據甲狀腺癌的組織病理學特點,一般分為四種類型。

(1)乳頭狀腺癌(papillary carcinoma):是起源於甲狀腺實質的惡性腫瘤,佔50%~89%,20歲或30歲前後為第1個高峰,晚年可再次出現高峰,少數為多發或雙側結節,質地較硬,邊界不規則,活動度差,多無明顯的不適感,故就診時,平均病程已達5年左右,甚至達10年以上,小的直徑可小於1cm,堅硬,有時不能觸及,常因轉移至頸淋巴結而就診,甚至在屍檢時病理切片才得以證實為甲狀腺癌,常因病程長易發生囊性變,造成吞嚥困難,穿刺可抽出黃色液體,易誤診為囊腫,轉移較晚,易侵犯淋巴管,故早期多見頸淋巴結轉移,尤多見於兒童,主要位於雙側頸部淋巴結,腫大的淋巴結可多年未被發現。晚期亦可轉移至上縱隔或腋下淋巴結。腫塊穿刺及淋巴結活檢有助於診斷的確立。

鏡下腫瘤組織多呈乳頭狀結組成,乳頭大小,分支3級以上,外被以單層或多層立方形癌細胞,分佈均勻,似毛玻璃樣,為本型特點(圖2)。

(2)濾泡性腺癌(follicular carcinoma):是指有濾泡分化而無乳頭狀結構特點的甲狀腺癌,其惡性程度高於乳頭狀癌,約佔甲狀腺癌的20%,僅次於乳頭狀癌而居第2位,特別是40歲以上的女性,大多為實性,可以發生退行性變,包括出血,常與良性濾泡性腺瘤相似而不易區分,甚至在病理冰凍切片時,診斷亦有一定困難,呈多樣性改變,類似正常甲狀腺的組織,也可以是無濾泡和膠樣物的低分化改變,內有包膜及血管浸潤(圖3),如以嗜酸性細胞為主的,可診斷為嗜酸性細胞腺癌,為透明細胞癌,較易向周圍浸潤,屬中度惡性,主要轉移途徑是血行轉移至肺和骨。

(3)髓樣癌(medullary carcinoma):起源於甲狀腺C細胞(即濾泡旁細胞,parafficular cell),屬中度惡性腫瘤,約佔甲狀腺惡性腫瘤的3%~8%,但在同一個癌巢中癌細胞形態一致,無乳頭及濾泡結構,其分類,主要來源於歐洲癌症研究與治療組織(EORTC),全美甲狀腺癌治療協作研究組(NTCTCS)和甲狀腺癌監視,家族型約佔20%,平均年齡約50歲,癌腫常為單發,多侷限於一側甲狀腺,質地較硬,邊緣清楚,病程長短(數月至10多年)不一,經淋巴結轉移,常轉移的部位是頸部淋巴結,可產生壓迫症狀及轉移性腫塊,復發轉移時可重新出現,可通過CT測定來篩選家族成員,人們已用ret基因突變分析來診斷本病,並篩選家族成員中的高危對象。

Girelli總結意大利1969~1986年78例甲狀腺髓樣癌的病歷資料,其結果為:年齡15~89歲,平均45歲,男女比例為1∶2.9,3例為家族型非MEN型,3例為MEN2A型,2例為MEN2B型,死亡34例(其中4例死於與本病無關的其他疾病),22例仍存活者的術後存活時間為10~24年,存活時間長短主要與腫瘤的分期和就診治療時的年齡有密切關係,早期治療的療效良好,而異常者卻在術後不同時期內復發,血CT水平越高,復發越早。但亦有30%的病人僅有血CT升高(個別達15年之久)而無病灶復發。

(4)未分化癌(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臨床上包括鉅細胞癌和小細胞及其他類型的惡性程度較高的甲狀腺癌(鱗狀細胞癌,是甲狀腺腫瘤中惡性程度最高的一種,病情發展迅速,早期即發生局部淋巴結轉移,或侵犯喉返神經,氣管或食管,並常經血行轉移至肺,約佔甲狀腺癌的5%,但短期內腫塊迅速增大,並迅速發生廣泛的局部浸潤,形成雙側瀰漫性甲狀腺腫塊,腫塊大而硬,邊界不清,並與周圍組織粘連固定,伴有壓痛,也易經血行向遠處播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