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Token經濟學

由於身處區塊鏈行業,最近一直在思考Token的意義所在。


什麼是Token?

很多人把Token譯為“代幣”,我更認同元道先生翻譯的版本——“通證”。我特別不願意用代幣這個詞,因為不是所有Token都具有貨幣的屬性,當然具有貨幣屬性的Token也不見得僅僅只有貨幣一種屬性。

Token是價值互聯網的價值載體,有多少種價值,就對應有多少種Token。使用權、貨幣、股權、債權、積分,這些資產,都可以映射成Token。

暢談Token經濟學

Token的本質,價值互聯網的價值載體,大規模群體協作的激勵媒介,是否投射多種屬性於一個Token,取決於目的。

Token本身的特性,只是一個價值媒介,我們賦予其什麼價值,它就有什麼價值。

怎麼設計token生態

Token經濟設計的核心理念,是把原來體系中耗散的交易成本集約起來,用技術手段把收益分散到體系內每一個參與者,使系統整體摩擦力不斷下降,從而Token內在價值不斷上升。如果Token機制設置不合理,是很難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的,參與者沒有被調動起來,生態也不可能成長起來。

Token系統設計的本質,是讓每個Token發行者實現“自金融”與“自組織”。

那就意味著,每個生態發行的Token,都應該首先錨定使用權,使用權Token有上限嗎?如果不是稀有的供給,原則上是沒有上限的,但是可以人為設置上限(比特幣就是人為設置2100萬個上限),人為設置上限就有了稀缺性,有了稀缺性就可以增值。但是,這種設置方式合理嗎?還可以怎樣優化?

Token的貨幣屬性與股權屬性很難兼容,不一定要分開設計。

終極狀態下,當資產具有貨幣般流動能力的時候,可以進行基於供需實時定價,這時候的價格波動就不是太大問題;至少在生態內部可以貨幣般流動。或者,當你手上持有的資產都是這種價格不斷波動的資產的時候,你可能也就沒那麼在乎價格波動了。

暢談Token經濟學

Token的魅力,是其流動能力和穿透效應。

流動能力,Token可以在持有者之間跨時空流轉,其終極狀態就是“資產貨幣化”。傳統金融領域我們推動“資產證券化”,也是希望能夠讓資產更有效地流動起來,我們調動未來資源、調動他人資源支持自己當下的事業。區塊鏈世界的Token,是“資產證券化”的高階版本。

暢談Token經濟學

另外還一個屬性,穿透效應。任何一種資產對應的Token都可以高效地進行定價並打通的時候,Token就具有了“穿透效應”,可以跨資產屬性流動。對於使用者而言,可能是消費屬性,對於投資者而言,可能就是增值屬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