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让梨的孔融死于有才乱用

一个人有才当帮助国家和社会,而不是用来挖苦讽刺他人,图个嘴上痛快。

东汉末年的孔融,孔子的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一。显然是一个有才华的人。

他是一个神童,从小就显现出过人的才智。四岁让梨让他载入千秋史册,其实这对他来说不算什么。

十岁那年,孔融随父亲来到首都洛阳,当时河南尹李膺名声极大,“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可见拜访李膺是件多有面子的事情。但是他“不妄接宾客”,一般人是见不到他的。而孔融还是个孩子,却偏要见见李膺,他对李府守门者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请通报。”

李膺请他进来后问他道:“高明(称对方的敬词)祖、父与仆有恩旧乎?”孔融答道:“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在座的人听了无不惊叹,李膺也称赞他将来“必为伟器”。

这时,一个宾客陈韪却讥讽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立刻反驳说:“那我想你小时候一定是很了不起的了。”

陈韪被他一驳,羞得满脸通红,半天也说不出话来。小小年纪,嘴上却一点也不饶人。

成年以后,这种挖苦讽刺的功夫用在了当权派曹操身上。

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曹操进攻邺城屠杀邺城居民。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因孔融博学,以为真有这事,便问他问孔融这出于何经何典。。孔融回答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北讨乌桓,孔融又讥笑他说:“大将军(曹操)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

曹操为了节约粮食,下令禁酒,说酒可以亡国,由此非禁不可。孔融又跳出来唱反调,说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泉,人间有酒德,酒怎么可以禁?再说从古以来就有因女人而亡国的,怎么不禁女人?

孔融唱反调的态度让曹操很不爽,“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要伺机清除掉这个绊脚石。

孔融有很些离经叛道,这给了曹操杀人的口实。虽然四岁让梨,表现一个谦谦君子的风范,但在实际上他对于当时礼教所造成的虚伪风气是相当反感的。

丁兰父母双亡,刻木为亲,天天侍奉,妻子稍有”虐待“木人”之举,就将之休掉;郭巨为了让母亲吃得更好而埋掉自己的儿子;这些过分的表现都是提倡礼教走火入魔的产物。 对此,孔融以偏激对偏激。

他在朋友喝酒时说: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

当初父亲制造儿子的时候,无非是出于情欲。儿子同母亲同样来讲又有什么感情?就如同放在容器中的一个东西,出来后就分离了,没有任何关系了 。闹饥荒时,有点吃的,如果父亲不好,便宁肯拿给别人去吃。

孔融离经叛道的言论,给了曹操杀人的口实。曹操在布告上恶狠狠地说:“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礼,虽肆市朝,犹恨其晚”。

对于孔子的后代,说出这样离经叛道的话来,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杀他,别人真的不好说什么。所以,曹操杀孔融真正是名正言顺的。汉王朝历来主张以孝道治天下,皇帝的谥号都带着个“孝”字,而维护孝道就是维护汉室,这就显得光明正大。所以,孔融之死,让人惋惜,但同时让人感到,孔融是作死。既然参与政治,为什么不谨言慎行?平白无故地给了曹操一个杀人的好借口。

孔融虽有满腹的才华,但也只是体现在嘴上。政治、军事和经济,他都搞不了。尤其在那样的乱世,没有军事才能,一切都是白搭。建安元年,袁绍之子袁谭率兵把孔融围在青州,一连数月,城内守兵只剩下百十来人,形势危在旦夕,而孔融却“凭几安坐,读书、议论自若”。结果只落得“城坏众亡”,自己仅以身免,妻子、儿女全都做了俘虏。可是这样的人,一点也不谦虚。有才的人,在一个没有法治的社会,还是谦虚一点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