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啤酒換帥月余:復星系入局混改 利潤一半來自補貼

青島啤酒換帥月餘:復星系入局混改 利潤一半來自補貼

6月15日,青島啤酒發佈公告稱,與復星國際(00656.HK)簽下《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嘗試通過專業人員互訪和聯合工作小組等形式,在產業管理及投資管理方面開展最佳實踐交流。

復星國際同時承諾,除青島啤酒書面同意以外,在任何情況下復星國際或者連同其一致行動人士在青島啤酒的持股比例均不得超過屆時本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的19.99%。

復星國際2017年底宣佈,將以每股27.22港元的價格,從日本朝日集團手上收購其持有的青島啤酒合計2.43億股H股,交易總規模約66億港元。

在與復星達成戰略合作前的5月17日,青島啤酒悄然完成了換帥,原董事長孫明波退休,接任者為黃克興。

青島啤酒新任董事長黃克興和孫明波在青島啤酒內部都曾經擔任過分管戰略規劃的副總裁,孫具有“釀酒大師”稱號,曾到德國受訓,是啤酒技術工程師出身的複合型公司管理者,2008年出任青啤公司總裁,主導了公司的內部系統整合與擴張並舉的戰略發展。

在“孫明波時代”,青島啤酒的改革力度頗大,最典型的是啟動了產品的多元化戰略,從玻璃瓶裝和聽裝的傳統青島啤酒、嶗山啤酒,發展出了奧古特、鴻運當頭、炫奇果味、經典1903、全麥白啤、皮爾森等各類產品。

新任董事長黃克興現年55歲,曾長期擔任青島啤酒總裁,主要負責青島啤酒的戰略管理,其在投資和市場營銷領域更加長袖善舞。

青島啤酒相關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黃克興與孫明波共事已久,新團隊將貫徹此前規劃好的發展戰略。

復星接盤朝日集團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的啤酒市場以每十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長,青島啤酒正是其中佼佼者。

有著百年傳承的青島啤酒是中國最早的啤酒生產企業之一,其在全國20個省、自治區擁有60餘家啤酒廠,年產量達80億升,主要品牌包括青島啤酒、嶗山啤酒、漢斯啤酒等。

1993年7月15日,青島啤酒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同年8月27日,青島啤酒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成為中國首家在兩地同時上市的公司。

在啤酒市場一路走高的時期,2009年8月,全球第一大啤酒製造商百威英博以6.7億美元的價格將持有的19.9%青島啤酒轉讓給朝日啤酒,後者成為青島啤酒第二大股東。

2011年以後,中國啤酒市場銷量開始徘徊不振,2014年以後更逐年下滑,朝日集團因此承受較大的業績壓力。2015年,青島啤酒的營業收入下滑了4.7%,為上市以來首次下滑;淨利潤下滑了13.9%。2016年,青島啤酒營業收入繼續下滑6.75%,利潤更是大跌近40%。

在啤酒市場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從2017年初起,承受業績壓力的朝日集團就欲撤出青島啤酒。

啤酒營銷專家方剛告訴時代週報記者:“朝日近年來在中國一直採取收縮戰略,不僅是啤酒,還轉讓了在康師傅飲品的股權。在出售青啤的股份上,朝日去意已決。”

對於青島啤酒的潛在股權,包括嘉士伯等業內巨頭一度都有意接盤,最終入局者是復星國際。

復星國際於1992年成立,2007年在港交所上市,旗下業務整合為“健康、快樂、富足”三大板塊。其中富足板塊包括地產、再保險等重資產業務,健康、快樂板塊業務包括了醫藥、健康保險、酒店等業務。

復星國際此前通過公告闡述了收購原因:中國是最大的啤酒市場,集團看好青島啤酒的增長潛力,尤其看中青島啤酒獨特的品牌價值和優秀的管理團隊,符合中國啤酒消費品質升級的趨勢。此外,復星國際作為綜合型企業,業務遍及英國、歐洲、中東、亞洲、亞太、非洲等地區,能憑藉集團資源促進青島啤酒在國內及國際市場的發展。

青啤混改提速

耐人尋味的是,在宣佈“接盤”朝日集團股份後,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在他個人官方微信公眾號“廣昌看世界”上發表了《我和青島啤酒的故事》。

郭廣昌稱:“堅定依賴青島啤酒優秀的企業文化和管理團隊;堅定不移支持青島啤酒品質戰略、做最好的啤酒,代表中國進一步走向世界。”

郭廣昌高調錶態此次收購,與復星此前在對外投資遭遇的爭議有鮮明對比—郭廣昌本人在2017年7月曾發佈內部文章,對復星的海外投資專門進行解釋。

復星是國內對外投資收購的代表企業之一,被視為內資企業在海外“買買買”的典型。

在業內人士看來,復星集團在海外收購遭遇瓶頸後,需要重新尋找投資的目標,青島啤酒作為歷史品牌,是國內為數不多比較好的標的。而從高調解釋對外投資,到表態迴歸國內市場收購青啤,復星在投資行動方向上有了180度的轉彎。

需要強調的是,復星此次收購幫助青啤清退了外資,利於其混改提速。

據時代週報記者瞭解,此次復星通過收購日資股權進入青啤第二大股東,其深刻背景正是在於國企改革步伐加快。

2017年8月發佈的第三批混改名單,這一輪國企混改試點分為兩條線,一條線由國家發改委負責審批,另一條線由國資委負責審批。青島啤酒的第一大股東青島啤酒集團屬國資委管控,其推動混改的步伐明顯加快。

獨立智庫安邦諮詢的分析稱,從高調走出去進行國際收購,到轉向國內市場的資產收購,並實際推動了國企混改,反映出大型民企的思路和行動正在轉變。

利潤近一半來自政府補貼

國內啤酒行業集中度高,前五強企業分別為華潤、青啤、百威、燕京和嘉士伯,分別佔據27%、20%、17%、12%和8%左右的市場份額,未形成全國性龍頭。

隨著外資啤酒和進口啤酒在國內市場加大促銷,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啤酒市場完成產量4401萬千升,同比下降0.7%。這是自2014年以來,國內啤酒市場產銷量連續第四年下滑。447家規模以上啤酒企業中,有132家虧損。

從國內幾大啤酒生產商近十年的銷售數據來看,基本上都經歷了一個先增後降的過程。以青島啤酒為例,青啤在2014年銷量為915萬噸,達到10年內的峰值,此後3年銷量逐年遞減。

而根據歐睿國際預計,未來中國啤酒市場將繼續以每年2%的速度收縮,2021年的銷量要比2009年減少近16億升。雖然對於這一預測啤酒業界人士存在爭議, 但總體上,隨著人口老齡化和消費分化,啤酒消費的未來並不樂觀。

在國內市場行業集中度接近天花板的大背景下,走向國際成為國產啤酒的現實選擇。就青島啤酒而言,其2017年港澳和海外市場營收同比增長15.88%,達6.8億元,海外產品毛利率超過40%。但是,青島啤酒2017年實現營收約為262.77億元,海外市場佔總營收佔比仍不足3%,國際化道路並不輕鬆。

另一方面,青島啤酒與國內市場龍頭華潤啤酒的差距在變大。根據歐睿國際統計,2012年華潤啤酒和青島啤酒的市場份額之差是5.8%,到2017年華潤啤酒的營收為297億元,相比青島啤酒同期262億元的營收,市場份額已經差足足35億元。

青島啤酒2017年年報顯示,去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12.63億元,同期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後淨利為9.75億元。

2015–2016年,青島啤酒淨利潤分別約為17.13億元、10.43億元,而同期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後淨利則分別為10.52億元、8.19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 2015–2017年,青島啤酒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分別為5.11億元、5.17億元、4.28億元,分別約佔同期主業利潤近一半之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