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肖:懷揣熱忱,純粹行醫

21世紀,人類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伴隨著環境汙染的加重及社會老齡化的進展,各種疾病尤其是腫瘤呈爆發式增長,而醫學的發展使介入治療漸漸成為患者關注並選擇的重要手段。隨著介入醫學的不斷進步,介入治療在腫瘤治療中的地位逐漸凸顯,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開始深入研究並開展腫瘤介入治療工作,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介入治療科主任李肖教授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經過多年臨床經驗的積累及醫學前沿知識孜孜不倦的學習和探索,李肖主任在微創醫療界難度與風險最大的介入手術——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TIPS)及其拓展技術領域造詣頗深,並且完成了世界首例活體肝移植後小肝綜合徵的TIPS治療,開拓性的實施了經頸靜脈路徑膽管支架置入(TIBS),以及肝靜脈與下腔靜脈閉塞型布加綜合徵等高難度微創介入手術。面對已取得的成績,李肖主任說道:“做醫生,每一天都是從零開始,每一步都要用心努力”。

李肖:懷揣熱忱,純粹行醫

李肖教授

主任醫師,北京協和醫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介入治療科主任,曾任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介入診療中心主任,現任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介入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介入醫師分會常委、急診介入專委會副主委,中國衛生信息學會名醫聯盟委員會理事、北京腫瘤學會理事、中央保健會診專家。擅長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症、腫瘤與血管疾病的微創治療

成長是一個感恩的過程

回顧自己的從醫路,李肖主任用“熱愛、勤奮、執著”來概括,他認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做到“幹一行愛一行”,是對職業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負責。熱愛是最好的老師,也是事業成功的基石。我們常常說的“愛崗敬業”其實是兩個概念:“愛崗”是“敬業”的必要前提,而“敬業”是“愛崗”的必然結果。醫生不是一個簡單的職業,選擇了醫學就選擇了終身的學習與付出,唯有熱愛才能做到矢志不移。

從入門之日起,“健康所繫,性命相托”的誓言就把醫學的嚴肅性和嚴謹性深刻自己的心頭。在生命面前,醫生必須不斷成長:學習一套系統化的專業知識,形成一種探索性的思維方式,感悟科學和人性的交織。“成長是痛苦的,也是快樂的,我們不斷突破自己,也不斷感受著收穫的幸福。成長應該是一個感恩的過程:感恩國家,為我們提供了學習和就業的機會、良好的行醫環境、以及施展才華的舞臺;感恩朋友和家人,感恩他們無條件的理解、支持和鼓勵;感恩團隊和同事,他們是自己最親密的戰友,為抗擊疾病共同奮鬥;感恩患者與家屬,是他們的信任和訴求給了我們堅持下去的勇氣和學術創新的靈感。”李肖主任如是說。

“要成長為一名優秀的介入從業醫生應具備以下素質和能力:①紮實的醫學功底;②謙虛嚴謹的工作態度;③深厚的人文素養,從病人角度權衡利弊,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怎樣才能實現不斷成長,李肖告訴記者:“醫生的工作量是很飽和的,如果想給自己充電,就要充分利用工作以外的業餘時間。首先,學習:學習的敵人就是自我滿足,認真學習必須從不自滿開始;其次,總結:善於總結經驗和教訓,更能使人進步;第三,挑戰:敢於接收高難危重病人,勇於做他人不願做的手術;第四,醫德:有正確的價值觀,做真誠、純粹的醫生,做有尊嚴的醫生,而不為陋習牽著走,始終堅守“紅線”、不忘初衷。我們必須深刻地認識到,醫生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沒有一勞永逸的捷徑。在“打地基”階段,紮實學好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在臨床工作中不懼困難、不懈追求。只有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才能實現醫生的進階。”

介入醫學是當前臨床醫學領域中最具活力、發展最快的學科之一,是新技術條件下醫學方法突破與創新的體現。簡單而言,介入治療是利用精細工具(比如穿刺針、血管鞘、造影導管、引導導絲、球囊導管、支架等)巧妙的通過人體自然孔道或微小切口在人體內探幽入微,通過影像設備實時引導對病灶或異常病變實現精準的給藥、再通、封堵、滅活和異物取出等精巧操作,它既能扭轉藥物治療對恢復組織結構無能為力的窘迫,又能避免外科手術對機體大刀闊斧的傷害,尤其是對一些既往認為難治或不治的病症,開拓了一條嶄新的治療途徑。介入醫學已歷經技術、專業和學科三個發展階段,並因微創、高效與安全等優點逐漸為廣大醫生和患者所青睞。所以,介入治療作為微創治療領域的標杆技術,日臻成熟,在腫瘤綜合治療中已佔據重要的一席。 

 

李肖:懷揣熱忱,純粹行醫

腫瘤介入治療主要包括血管介入和非血管介入兩大方式。血管介入治療是指通過導管選擇性的進入腫瘤供血動脈內灌注抗癌藥物及栓塞血管物質,使藥物局部靶向打擊腫瘤組織,阻斷腫瘤生長所需的營養供應,實現殺傷並“餓死”腫瘤細胞,適用於各種血供豐富的實體腫瘤。非血管介入治療是指通過影像設備實時引導下精準穿刺至腫瘤部位,通過物理、化學、內照射等手段,達到滅活腫瘤,減輕瘤負荷的目的,可聯合放化療與分子靶向治療,並可有效提高手術切除成功率和遠期療效,其代表技術主要包括射頻消融、微波消融、冷凍消融、化學消融、放射性粒子近距離照射等。“目前,對於很多不能手術切除的大部分惡性腫瘤,已形成以介入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新模式;在許多良性腫瘤治療上,介入治療已與外科手術並駕齊驅,而在某些病種上漸有取代外科手術的趨勢。”李肖主任說道。

談及腫瘤介入治療的未來發展,李肖語重心長地對記者說:“臨床醫學不是一門割裂的學科,尤其是腫瘤治療,更需要多學科協作。比如以肝癌為例,如果瘤體大、分期晚、且伴有侵犯血管的現象等,則難以實現直接手術切除,這時介入治療即為首選的治療手段;通過選擇性動脈栓塞化療、局部消融治療等多種微創介入手段並用,使腫瘤縮小,部分病人可以獲得成功手術的機會,或者再聯合其它腫瘤治療手段來最大化控制腫瘤,實現帶瘤生存。隨著介入技術方興未艾,未來介入療法也將更加完善,在腫瘤多學科診療中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①追求無創和微創,始終向無創治療靠近;②在介入相關技術和設備上加強自主研發力度,提高國際競爭力;③重視介入青年人才培養,讓更多的青年醫生掌握介入治療新技術;④重視基層醫生,俗話說“高手在民間”,要給更多的基層醫生提供學習、交流的機會與平臺。李肖認真的語氣和神態讓我們堅信,依託國家癌症中心這個卓越平臺,一定能鍛造更加優秀的微創介入治療團隊!

責任與擔當

在李肖主任看來,責任與擔當是作為一個醫生必備的基本素質。尊重工作,敬畏生命,仁者醫心,醫者仁心,不能僅僅當作口號。“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是美國醫生特魯多的一句行醫名言,給人以強烈的震憾。這句話傳遞著這樣的醫學理念:醫患之間應該建立利益共同體、情感共同體、道德共同體和價值共同體。對於醫患關係,從醫20餘年的李肖主任感慨道:“醫生和病人之間是平等的、互通的,將心比心,只要醫生真心實意為患者健康著想,多點耐心與理解,病人是能感受得到的。而且,醫生和患者之間的相互信任也很重要,患者信任醫生,醫生也要相信患者。”在工作中,李肖主任一絲不苟,認真處理每個門診、仔細察看每個病人、用心完成每臺手術,在患者和介入治療同行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他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諾言和初衷。 

作為介入治療科的舵手,李肖主任擔負著繼往開來的重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介入治療科是在醫院原介入病房基礎上發展起來,歷經30餘年的學術文化積澱於2015年5月醫院正式批准建科,並引進李肖教授作為學科帶頭人。在科室建設方面,他坦言:“身上有壓力,但有壓力便有了動力,更有了不懈追求的目標。”他認為,介入學科建設首先要傳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將科室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成果繼續發揚光大。其次,追求創新,加大科研力度,開展臨床診療新技術、新項目。第三,與醫院兄弟科室相結合,合作共贏開放共享,為實現腫瘤病人的“一站式”診療提供精湛的技術和優秀的平臺支撐。不懼挑戰,擁抱現實,是李肖主任生活和工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對於科室學科發展的未來,他抱有美好的願景:①團隊更加努力,不斷開展腫瘤介入治療新技術,為腫瘤患者微創治療提供更多選擇。②團隊更加優秀,讓更多的青年醫生更好地掌握介入治療技術與理念,為介入學科注入更多的新鮮血液。③加強危急重症腫瘤患者的介入治療,比如正在開展的“腫瘤相關急性出血性疾病微創介入診治”的研究以及未來“腫瘤出血性疾病中心”的構建,肺癌、消化道腫瘤、宮頸癌、鼻咽癌病人都有可能出現急性大出血,充分發揮介入治療在止血方面的獨到優勢,為腫瘤整體治療保駕護航。李肖主任說:“壓力和挑戰並不可怕,只要冷靜應對,每天認真付出以平常心對待結果;做正確的事情,經得起組織與時間的考驗,才能讓領導放心、同事開心,才能更好的服務病患、回報社會,當一名合格的好醫生,不辜負當今偉大的新時代!”

李肖:懷揣熱忱,純粹行醫

記者手記

選擇做一件事便毫不猶豫地走下去,哪怕前路漫漫,荊棘叢生,不是太固執,而是那份熱愛已深入骨髓。在和李肖主任交談過程中,言談舉止間都能感受到他對醫學事業滿滿的熱愛和熱情,不為名、不為利、不唯書、不唯上,只遵從內心。戴爾·卡耐基說:“如果你對事情滿懷熱忱,你就一定能成功。”當然,每個人對成功都有不同的定義,對李肖主任而言,他更在乎內心的“幸福感”──那份用滿腔熱忱對待醫學事業而收穫的平凡與真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