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健 我的人生已經超額完畢目標

林永健 我的人生已經超額完畢目標

林永健 我的人生已經超額完畢目標

電視劇《歷史的天空》

林永健 我的人生已經超額完畢目標

電影《錢學森》

林永健 我的人生已經超額完畢目標

電視劇《王貴與安娜》

林永健 我的人生已經超額完畢目標

電視劇《凡人的品格》

林永健 我的人生已經超額完畢目標

電影《李保國》

林永健 我的人生已經超額完畢目標

林永健和兒子林大竣。和林永健的採訪被安排在電影《李保國》的首映後,盛夏的崗底村酷熱難忍,穿著厚西服的林永健卻堅決不用風扇,做演員教會他最多的就是“忍耐”,無論夏裝冬穿或是嚴寒中身著單薄衣裳,他早就習以為常,“心靜自然涼嘛”。眼前的這個人,更像是你相識多年的老鄰居,沒什麼野心,即使到了中年或許還有很多巔峰想去逾越,他都僅僅只是輕描淡寫道,“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有份這麼好的職業,有位好太太和陽光活潑的兒子,這不就是小老百姓最想要的生活嗎?我都有了,其他的就順其自然吧。”“接地氣”——也是林永健在大眾心中的標籤,他從未失去樸實的本色,更不覺得自己是什麼公眾人物,“打從幹這行的第一天起,我就不認為自己是什麼偶像,我就是個文藝工作者、是個演員,真不理解為什麼後來要把演員兩個字換成藝人。”進話劇團不被看好,只能拉大幕很多場合,林永健都自嘲過自己的長相,他絕不是那種一眼望的大帥哥,“偶像?不嘔吐就不錯了。”因為長相不出眾,他自認做演員的先決條件並不好,但對演戲卻是由衷的喜歡。出生於青島的他,骨子裡有種來自家鄉的自豪感。他直言不諱小時候就對當演員有所向往,因為青島出了很多演員,像唐國強、宋佳,總有劇組到家鄉取景。17歲時林永健考進了青島話劇團,在人們的普遍觀念裡認為演員要“女的漂亮,男的帥氣”,不被看好的林永健,只能幹著拉大幕、噴煙霧的活,但他心裡卻惦記著“既能當演員,也能穿軍裝”的兩大人生夢想。一次旅途,他遇到了廣州軍區話劇團管招生的隊長,兩人相聊甚歡。林永健決定南下,成了一名廣州軍區話劇團的文藝兵。但他卻發現事實遠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以前一個月工資兩三百,部隊卻只有零頭,早上五點就要起床拉練,5公里越野。參加《爸爸去哪兒3》時,他曾說過一句“不就住個帳篷嗎?我連豬圈都睡過。”比起生活條件的艱苦,更讓他吃不消的是沒人理解他心中不曾褪去的演員夢,他只好在宿舍自己演給自己看,甚至“演棵樹都樂意”。說到科班出身,林永健自侃“出身複雜”,“當成了兵就想當演員,但想當演員又演不上戲,這是由很多綜合因素導致的,不僅是相貌,還有體制內的論資排輩。演不上戲的時候我就去學編劇,寫不出來就跑去學做導演,唯獨沒學表演。”林永健其實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在廣州的那幾年,遇到舞臺劇他會把大小角色的臺詞都背得滾瓜爛熟,從B組演到A組,直到1997年,他參演了人生中的第一部電視劇《和平年代》。部隊轉業做北漂,結果天天碰壁在很多人生十字路口的選擇上,林永健都頗有膽量,他看準了北京,知道只有在這裡才有機會實現當演員的夢想。千禧年,而立之年的林永健從部隊轉業,帶著不多的積蓄開始了“北漂”生活,住遍了北三環、四環之間的所有招待所,經常一個人拎著箱子東奔西跑,演不上戲就四處跑劇組毛遂自薦,結果天天碰壁,“感覺那會兒就沒人想搭理我,我對自己說的最多的話就是彆著急,我知道我肯定會有機會的。”都說三十三大轉彎,林永健走投無路的時候,通過好友吳軍認識了張國立。張國立相中了這位樸實真誠的小夥子,給了他不少機會。那一年,也被他看成是人生的重大轉折點,他結了婚、成了家,二次入伍到了空軍,參演的《歷史的天空》播出了;再後來,《金婚》中狡猾但善良的大莊讓他成為最搶戲的配角,並憑藉《王貴與安娜》中王貴這一角色入圍了“白玉蘭獎”最佳男演員,越來越多的觀眾認識了他。不管戲份多與少,林永健從不拘泥於角色類型的限制,“早期演的都是一些反派,後來又演農民,還有都市、時尚劇,小人物演了,大人物塑造了,連女性角色都反串過了,工農商學兵都嘗試過了,相較於我預期的目標,那實在是超額完成。”演農民愛上土地牛糞混合的味道2005年,林永健要在電視劇《喜耕田的故事》裡演一個農民。但拍戲前的他幾乎沒下過田,既分不清楚小麥和韭菜,也不知道玉米和高粱的區別。那時,劇組給他安排了保姆車,他不坐,每天徒步,覺得能在莊稼地裡逛逛實屬難得,研究研究田地裡的作物,和農民聊聊天,“一兩天你不習慣,第三四天你會覺得挺好,後來越來越懷念田間的味道,尤其下完雨,泥地裡散發出土的香氣,再加上瓜果飄香的味道,牛糞、豬糞、羊糞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太美妙了。”在導演趙琦眼裡,林永健是那種想把骨子裡的表演細胞全部展現出來,對錶演有極強慾望的人,善於抓住角色的小細節,在根據林業專家李保國真人真事改編的影片《李保國》拍攝前,林永健研讀了關於李保國的所有資料,他說這是這個行當裡最基礎、最簡單的事情,也搞不明白現在為何有不敬業的表演陋習,“演戲就是一種對人物關係的詮釋,至少在拍攝過程中你要演什麼像什麼。你不去琢磨,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能演好嗎?”說完,他嘆了口氣,“我太喜歡那種戲把我帶走的感覺了,這絕對不是大話和空話,是我親身經歷的事。”經常演小人物的林永健,直到2012年上映的電影《錢學森》及次年播出的電視劇《聶榮臻》中,才頭一次演上了大人物——聶榮臻,他自認沒有那麼高的思想境界,演一個大元帥要相當謹慎,“聶榮臻怎麼和錢學森打交道,勒緊褲腰帶吃飯的日子裡要怎麼去給國家找到殺手鐧,歷史擺在面前可不能杜撰,演一演你會體會到他對國家和人民的感情。”九次上春晚 反串大姐純屬意外去年是林永健第九次登上春晚舞臺,從1998年在小品《東西南北兵》裡演個小戰士到如今,轉眼已經20年。印象最深的當屬2005年的小品《裝修》,他一人分飾三角,包括那個頭戴假髮,喊著“幹啥呢幹啥呢”的大姐。但這次出演卻是大大的意外,“當時鞏漢林、黃宏,還有導演三個人在那兒,我看了看劇本發現上面有五個人啊,數了三遍很是不解地問,還有兩個人在哪呢?他們不吭聲還衝著我笑,說是現在合適的女演員實在很難找,不如你代一下。”這一“代”讓林永健一夜之間走進千家萬戶。都說他紅了,他卻憨厚一笑,“認識我的人多了,找來的戲也多了,但反而機會多了得罪人也多了,上這個不上那個,不就容易得罪人嗎?”至今,網絡上依然有著“看臉的時代林永健們該怎麼辦?”的討論,也正因為相貌不出挑,林永健很清楚自己要比旁人更加努力。《建黨偉業》中他飾演陸徽祥,為了短短的幾句日語對白,他苦練口型和發音,後期也堅持不要配音。“做演員我一直信奉一句話,你幹什麼吆喝什麼。把戲演好,不管什麼角色,你得演得入木三分,這是你要乾的事兒。”他始終保持著“傾囊請客只為聊戲”的習慣:經常去看別人演戲,無論是話劇、舞臺劇還是電影,看完就請人吃飯,把好的演員都留下來吃宵夜,在飯桌上切磋演技。到他自己參演時,也不放過同行,吃點菜,倒上杯小酒,其他的先不說,就談一個問題“演得怎麼樣,人物立沒立住”,“這是屬於我的交流方式,他們給我的很多意見儘管沒那麼尖銳,畢竟他們吃了我的飯(笑),但我知道這些朋友都是很中肯的。”家 庭 觀我就是個老派的父親2003年,同為空政話劇團演員的林永健和周冬齊喜結連理,沒有房、沒有車,總共只有三萬塊錢,在當時他們不僅是“閃婚”,還是“裸婚”。周冬齊曾出演過《新女婿時代》和《媽媽的花樣年華》,和林永健也合作過不少作品,兩人也是因為2002年的一部小品《換崗》相識,在林永健心中,太太的戲一直比他強。2010年,林大竣出生了,那一年,林永健40歲,給孩子取這個名字也有“大功告成”的意味。2015年,《爸爸去哪兒3》林永健帶著林大竣出現在觀眾面前,也著實讓他手足無措了一把,“最開始我真不瞭解,就有點手忙腳亂。”提到教育孩子,林永健對太太周冬齊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崇拜,過去幾十年,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他都在一個接一個劇組裡“跑戲”,在家的時間屈指可數,他總說自己是個不稱職的爸爸,所以現在就想盡全力彌補,“只要一有時間我就陪他。”問他如果有水晶球可以預知未來最想知道什麼,“我還是想知道兒子未來會怎樣。我就是個老派的、傳統的父親。”新 鮮 問 答新京報:銀幕上的你跟生活中的你差距大嗎?林永健:還是有點差距的,可能好多人以為我挺喜劇、挺搞笑的。其實就是一個普通人,(畢竟也是公眾人物?)我從不覺得自己是公眾人物,在國外我看到人家演員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作者,上下班都自己開車,逛超市、自己做飯,不是說舉手投足被人關注就不一樣了,但在我們國家,不太一樣。新京報:那身處於網絡時代你會經常看網友的評論嗎?自認為算是個潮流的人嗎,抖音、微博玩得轉嗎?林永健:我會看,但幾乎很多都是左腦子進右腦子出,因為有些東西你不能太認真,只會重視自己想看的那些比較真實的說法。至於抖音什麼的完全玩不了,我土,不懂(笑),微博也是他們逼著我、催著我發的(大笑),回到以前真的想象不出如今是這個狀態,就是覺得時代變化太快了。新京報:對你來說最大的變化是什麼?林永健:可能到了這個歲數,有些事看得更開了、更廣了,尤其是在我演了聶榮臻、李保國這些角色後,包括待人接物、跟人合作都越發成熟,這可能確實跟年齡、閱歷有關,我說的都是大實話。新京報:口碑和票房,你更看重哪一個?你會為藝術片遭遇低排片不平嗎?林永健:確實很想要好的口碑。但就比如我剛剛主演的這部電影《李保國》,我理解大家對於小眾藝術片會有一些刻板印象,也理解院線方要為自己的收益考慮。好在現在多了很多傳播渠道,《李保國》正在移動電影院平臺傳播,很多海外華人在移動平臺上給我留言,問什麼時候能在他們當地的院線上看到這部電影。新京報:那選擇電影類型上,你是否更傾向於藝術小眾類?林永健:商業大製作比較少是因為沒啥人找我演啊(笑)。開玩笑的,其實無論角色大小,我接戲的標準是能不能打動我,我最近還拍了一部好萊塢電影,具體是什麼不能透露,電影製作對英語要求很高,對我來說挺有挑戰。大概美國人看美國人看久了,中國人看中國人也看多了,他們覺得我這種形象是中國東方人的形象就找我參演了。採寫/新京報記者 周慧曉婉 藝人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