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手工竹编溯本求源,是否有必要?

图文:黔源竹韵艺记

民艺手工,本身就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组成中国文化多姿多彩的重要元素,中国的地域广阔,民俗手工技艺呈现多姿多彩的自然态势,随着时代进程的发展,很多民俗手工都不得不进入到商业中以求生存,因为人们生活理念的回归,民俗手工也越来越受到相关单位和部门的重视,于是把当地的手工匠人或者编制工艺制作成官方资料,以促进当地手工的良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

但,通过对一些地区的所谓的资料进行了解,发现一些产品挪用,张冠李戴,毫不顾忌原产区及原创艺人们的感受,难道,在中国民俗手工竹编这块也要实行天下文章一大抄,主任抄了局长抄,局长抄了一盖章,主任抄了也白抄的怪圈吗?也是对原创的一种及其不负责的态度。

论,民间手工竹编溯本求源,是否有必要?

个人还是那般认为,作为商业流通,只要原产品没有相关的专利,是可以供大家通用的,但是也要遵循做人的最基本原则——诚实,在实际的商业活动中,可以做出一些有利于己方的擦边球解释,但如若一旦形成资料,则需要绝对的慎重,必须溯本求源,给真正的竹编艺人 一个最为公允的肯定和尊重。求名可以,求利可行,但也不能因为名利没了底线。

中国竹编的产区大多集中在中国的南部,这是和中国竹资源的自然分布有关的,也就是说,在民俗手工竹编这块,中国的南部诸省才是中国民间竹编的大本营,各个编制产区有着自己的娴熟编制款式和编制技术,只是因为民俗竹编因为历史性问题而一直没有强调所有权的归属问题,而又因为地域性的问题,很多竹编产区却没有能够让更多的人们所了解,被多数人了解的地区很多不会是真正的产区,而只是一个民俗手工制品的集散地。

论,民间手工竹编溯本求源,是否有必要?

真正制作的,很大程度不会做销售,真正销售的,也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编制,这就需要两者的合理结合,才能真正促成这项手工的持续发展,各自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才能发挥最大的优势。鱼和水,相互依托,互相包容。

因为一些官方资料的不够谨慎,把东边产区的手工制品说成是西边艺人原创,把南部手工说成北方佳作,这在短期内来说好像无伤大雅,一旦手工竹编所有权意识回归,多数竹编艺人及竹编产地追求起来,那将会是整个民俗手工界的一个闹剧。

论,民间手工竹编溯本求源,是否有必要?

谨慎一点,慎重一点,也学会尊重一点,对于民俗手工,一定要溯本求源,把荣誉和肯定送给一直默默付出的真正匠人,这是对手艺的尊重,也是对艺人的肯定,也是技艺传承的核心准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