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康:近年宏觀經濟穩中向好,但需關注民企投資下降




【導語】民企投資從2016年8月下降到僅有同比2%的增長率,除有部分“走出去”發展的因素之外,也必須正視與方向感不明、安全感不足、希望感不到位相關的“用腳投票”因素。

9月27日,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2018年1至8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42萬億元,同比增長16.2%,增速比1-7月份放緩0.9個百分點。儘管相關數據增速放緩,但仍舊整體穩定向好。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認為,2015-2018年,中國經濟運行的基本態勢,原是實現與中高速增長平臺的對接,有連續十二個季度以上的時段在6.7-6.9%的速度區間運行的同時,一系列指標亮點紛呈,如無美中貿易摩擦的陡然升級,並具有不尋常的意義與影響,“本來2018年有望既是‘軟著陸’中L型轉換的確認之年,也是引領‘新常態’的入‘常’之年。”

2018年9月初,在新三板在線發起主辦的“新思路·新格局”2018新三板峰會上,賈康對2018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進行了深入分析與展望。

宏觀經濟“穩中向好”

2010年,中國就已穩定進入人均GDP4000美元、人均國民收入3000美元以上的中等收入階段;我們至此開始向邁過中等收入階段逐步發展。

“這也是我們需認識、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階段,必須追求的是走向新常態的發展過程中,雖然增長速度從高速向中高速下降,但發展質量從低中端向中高端提升。”賈康指出,以結構優化實現這一轉變,就是近年宏觀經濟主要強調“穩中向好”的基本內涵。

賈康認為,到2017年-2018年初,我國經濟的“新常態”,已經有一段時間的由新入常特徵,“穩中向好”有更實際的內容。“今年‘兩會’所說的‘穩中向好中實際隱含的“穩”,本是很有希望對接已強調若干年的軟著陸過程當中的‘L’型轉換,使之穩定形成了。

這一點首先可從“挖掘機指數”看出。2015年下半年後,以施工機械為代表的經濟先行指標迎來了一波大漲行情,“挖掘機類”產品訂單猛增,預示經濟運轉中景氣因素有望上升,這也讓經濟名詞——“挖掘機指數”進入大眾視野。

“多年低迷的工程機械行業銷售市場築底回暖,2017年2月時,依據該指數預計,工程機械銷量當年可達到年度200-250%的增長,行業回暖至少可持續到2018年。”

賈康指出,由“挖掘機指數”在前邊的看好,可合乎邏輯地預計“後續的其他投入也會跟上”。果然其後數據顯示,2016年一季度鋼材某些品種價位企穩,二季度全行業回暖,三季度煤炭出現產品價格回升且勢頭迅猛;9月間,PPI歷經54個月負增長後首次轉正,“為隨後經濟的‘穩中向好’,提供了切實的、合乎邏輯的鋪墊。”


(圖片來源:賈康《2018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

另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是就業。“原來大概一個GDP新增百分點,希望能對應100萬個城鎮新增就業崗位,而這些年已達到一個新增的百分點差不多對應到200萬個。”賈康指出,這和多年商事制度改革、鼓勵“雙創”、結構性減稅、大力發展服務業等措施,推動大量小微企業湧現而出,有很大關係。

綜合而言,賈康認為,從挖掘機指數、PMI(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等指數的表現,並結合PPI、CPI、工業增加值、企業利潤、用電量、貨運量、房地產業、進出口、就業等數據綜合觀察,中國經濟運行中的亮點正日趨明顯。

但經濟發展過程中仍有困難之處。賈康指出,一方面,地方政府和企業面對的困難並沒有完全解決,“但總體氛圍已在悄然改變,一些區域的困難在減輕,最近東北的困難局面已有向好的苗頭。”

但一個更重要的不良情況則是民企投資的下降。賈康分析認為,民企投資至2016年8月下降到僅有同比2%的增長率,同期民企海外投資卻明顯上升(“海外資產配置有不惜工本的傾向”),兩者的反差,除有部分“走出去”發展的因素之外,也必須正視與方向感不明、安全感不足、希望感不到位相關的“用腳投票”因素。“此情況在2017年以來有所好轉,但仍值得高度重視、密切關注。”


(圖片來源:賈康《2018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



(圖片來源:賈康《2018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

值得提到的是,高層始終保持對民營企業的高度關注。支持民營經濟發展,重在落實,讓中央政策的含金量變成企業發展的“推進劑”;為民營企業創業創新提供法治保障,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切實優化和增強市場主體的方向感、安全感、希望感,創業創新的熱潮才能合乎意願地更加澎湃,民營經濟的發展前景會更加光明。

推進經濟“企穩入常”的六大建議

“在美中貿易摩擦陡然帶來新的不確定性和不良預期的當下,我們仍然爭取在近年穩中向好的基礎上乘勢由新入常,儘可能在高質量的實質性追求中把中高速增長平臺期拉得越長越好。”賈康歸納了六大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第一,堅持在優化結構中以經濟手段為主、市場優勝劣汰機制為主“去落後產能”,避免“一刀切式壓產量”的扭曲、不當做法(如對煤礦曾規定一律全年只許開工276天,實際上是保護了落後產能)。

第二,要充分注重中國還有可觀、可用、可貴的有效投資的空間,貿易摩擦壓力下必須擴大內需,更要進一步利用“有效投資”空間(如高鐵路網建設、各中心城市立體化“軌道交通網”建設、又如全國約缺少5千萬個停車位需要有效供給),保持PPP動態優化中的連續性(對與PPP相關的地方政府負債與或有負債、應有規範化指導、合理的風險防範和“疏堵結合、堵不如疏”的正確處理)。

第三,要特別注意如何尊重科研規律,鼓勵創新。堅決貫徹中辦、國辦的一系列鼓勵創新、尊重科研規律的相關文件精神,進一步處理好“發展中規範”與“規範中發展”的權衡關係,堅持總理強調的“鼓勵創新,就要審慎包容”。

當前,防範風險是攻堅戰之一,今年以來加強監管的資管新規,賈康認為,這套制度建設是呼應中央防範出現系統性風險要求而出臺的,但在執行過程中,也應防止把中央所說的防範系統性的風險,直接理解為等同於死死按住一切風險點不能有任何動作,那樣也會封殺一切的試錯創新探索空間,反而違背了中央的精神實質。

第四,堅決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十九大和兩會精神,繼續給企業界吃好“定心丸”,及時落實對於“侵犯企業產權錯案冤案”的糾正,繼續推進“共贏”式的實質性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五,對於事關重大的房地產業健康發展,要把以基礎性制度建設打造長效機制的中央指導精神,儘快具體落實到土地制度、雙軌統籌的住房制度的改革,以及、相關投融資制度、房地產稅制度改革加快立法的實際行動上。

第六,在“放管服、減稅讓利”改革方面,要掌握好企業負擔的“全景圖”。對於正稅之外的五險一金,各種收費和制度性成本,要配合“拆香火”的配套改革攻堅克難措施,來達到較為實質性的效果。

綜合而言,賈康認為,要把短期與中長期銜接考慮,在亮點紛呈、矛盾制約亦不可忽視的2017至2018年,在積極財政政策與穩健貨幣政策的組合框架下,亟應掌握好相機抉擇的要領,在“三去一降一補”的進程中注重讓市場充分起作用,以優勝劣汰機制優化結構,力求乘勢完成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企穩入常。

(文章來源:新三板在線,文:陳濛濛)


賈康介紹

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導,中國財政學會顧問,中國財政學會PPP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發改委PPP專家庫專家委員會成員,北京市等多地人民政府諮詢委員,北京大學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評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高層次學術帶頭人。曾受多位中央領導同志邀請座談經濟工作(被媒體稱之為“中南海問策”)。擔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財稅體制改革”專題講解人之一。孫冶方經濟學獎、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和中國軟科學大獎獲得者。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曾長期擔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1988年曾入選亨氏基金項目,到美國匹茲堡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2013年,主編《新供給: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創新》,發起成立“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任首任院長、首任秘書長),2015年-2016年與蘇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給經濟學》專著、《供給側改革:新供給簡明讀本》、以及《中國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獲評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和央視的“2016年度中國好書”),2016年出版的《供給側改革十講》被中組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國家圖書館評為全國精品教材。2017年領銜出版《中國住房制度與房地產稅改革》、《新供給:創新發展,攻堅突破》、《構建現代治理基礎:中國財稅體制改革40年》等。根據《中國社會科學評估》公佈的2006~2015年我國哲學社會科學6268種學術期刊700餘萬篇文獻的大數據統計分析,賈康先生的發文量(398篇),總被引頻次(4231次)和總下載頻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綜合指數3429,遙居第一,是經濟學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學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