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卢氏族后人时刻铭记家族既先祖——浩气长存“察院祖”

青阳村,山清水秀,钟灵毓秀,地灵人杰,从这里走出了遐迩闻名的皇帝御赐“忠谏匾”、勤政为民、刚正不阿的明朝御史、巡按、被后人称为“十三省巡按”卢经、被赐封为监察御史卢汝凤、兵部尚书兼都察御史、爱国将领卢若腾、卢希达六子齐登科,一门父子九方帽,被誉为长泰第一家等许多杰出人物;

两岸卢氏族后人时刻铭记家族既先祖——浩气长存“察院祖”

卢经(1571—1649),漳州市长泰县青阳村人,字乔权,号得一,乳名彩云。卢秉崇六世孙,生于明朝穆宗隆庆五年,12岁时随父亲迁居同安县杜桥村,勤奋读书,万历四十年(1612)举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初授行人司,后升御史,被派往河南视察工作。当时,有人告在当地的莱阳王有受贿之事,莱阳王派长史前来说情,他不予理睬而得罪莱阳王,竟以此获“罪”下狱。后经多人疏通才以得救回乡,移居同安杜桥,卒年79岁。逝世后,葬于同安人得里十四都。先后任职四川道监察御史,都察院巡抚,河南道巡按,河南道钦差大臣、代天巡狩、赐尚方宝剑等。清雍正元年(1723)诏祀忠孝祠。卢氏后裔尊称其为“察院祖”、“卢察院”。

两岸卢氏族后人时刻铭记家族既先祖——浩气长存“察院祖”

卢经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秉公执法。任巡按河南道期间,体恤百姓,屡有政绩。卢经为民请命遭迫害,而浩然正气长留人间。清雍正元年(1723年),朝廷给卢经恢复名誉,诏令入祀县忠孝祠;清雍正皇帝仰慕卢经人品,即位当年即下诏在卢经的出生地福建省长泰县枋洋镇青阳村建造忠孝祠,并亲书“忠谏”二字悬于祠中,落款有雍正御宝图章,在府堂栋梁两端下方的墙壁上配有一幅“忠心映雪,独超百僚胆力,坚贞浩气永垂乾坤不朽;谏草含霜,惊碎一盏灯花,劲节高风,阅历今古常昭”的嵌字长联。雍正5年(1727年),又授与“忠谏”美名,敕命建祠。清道光16年(1836年)、清顺治3年(1863年)曾更筑,20世纪曾多次维修,但至今基本保持明清建筑风貌。庙中悬挂有朝廷御赐的“忠谏”和“进士”、“同胞参将”等6个匾额以及卢经夫妇遗像;还书有一些古代联语,联语概述了青阳卢氏家族的渊源,赞颂了卢经的忠义事迹。

2007年,位于集美区侨英街道东安社区居委会曾厝山的卢经墓,列为厦门市第二批涉台文物古迹之一,2011年,福建省将其列为《福建省涉台文物名录》。之所以成为涉台文物古迹,因为长泰青阳第三世的卢氏宗亲迁居到台湾。现在在台湾卢氏宗亲有好几万人。主要分居在台南、台北、新北、苗栗、彰化、金门等地。

两岸卢氏族后人时刻铭记家族既先祖——浩气长存“察院祖”

卢经墓建于明末清初,卢经墓最近的一次修缮是从2010年10月开始的,到2011年年底竣工,并于2012年2月隆重举行墓园竣工典礼。此次墓园修整,对卢经墓本体采取古碑、古桌、古灶都原封不动、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墓边一棵300多年的古槐树周边环境进行清理;还建了一个巡按亭。墓园总面积2200多平方米。这次通过两岸宗亲积极的配合,共同提出‘古墓已经是涉台文物保护单位,一定要给以重修’。两岸卢氏宗亲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得到政府各部门的支持,集资50元万,历经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修缮。 台湾宗亲对重修大家都很关切,特别是台湾宗亲,在开工、修建时期多次来过问,竣工的时候,也派了很多代表过来。

国以地分,族以姓别。虽经历了360多年的风雨苍桑,海峡两岸的卢氏家族后人不忘先祖,深深怀念先辈之情,寻根竭祖,共同参与对卢经陵园的保护,充分体现海峡两岸卢氏宗亲血浓于水的亲情,它是连结海峡两岸卢氏宗亲的桥梁和纽带。为传承历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大家携手共同努力!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两岸三地人民幸福共同奋斗!追溯其姓氏渊源,回顾明朝忠臣清官卢经一生的事迹,对于加强闽台、两岸、海外宗亲同胞的联系,学习其忠直清正、好学乐善的优良品德,推动国际、地区之间的民间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两岸卢氏族后人时刻铭记家族既先祖——浩气长存“察院祖”

运营:TONY

编排:卢晓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