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布局新零售,爲中國經濟注入新活力

不用屯年貨,只需拿出手機輕輕一點,即可足不出戶享用一桌豐盛的年夜飯……近日,商務部監測2018春節黃金週數據顯示,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9260億元,同比增長10.2%。

與此同時,今年的春節生活方式正悄然發生變化,網購年貨、移動支付、定製出遊、共享出行等成為了過節關鍵詞,而這一切都與“新零售”密不可分。在我國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中國的零售市場正在發生鉅變,“新零售”的橫空出世成為一個新亮點,新零售浪潮正在推動“人、貨、場”等商業要素的重構。

2017年全國兩會,作為新零售核心內容的“推動實體店銷售和網購融合發展”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今年在福州、廣州等地方兩會上,也看到了“新零售”的身影。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作為推動零售業升級的一次產業變革,新零售融合了多種業態和產業,帶動了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銷售和消費體系的變革,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了經濟轉型變革重要的起點。

消費升級:線上線下深度融合

尼爾森日前發佈的2017年第四季度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報告顯示,在經歷了三個季度的持續攀升後,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在2017年第四季度持續保持在歷史高位114點,較2016年第四季度的108點,同比增長6個點。值得關注的是,縱觀2017年,中國全年的消費者信心指數達到112點,相較於2016年的106點實現穩步增長,整體保持了穩中向好的明顯態勢。這一數據表明,在中國經濟始終保持平穩增長的態勢下,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還將保持平穩的趨勢。

這其中,作為一種全新的商業業態,新零售也在無形中刺激著消費增長。當前,傳統線上流量紅利見底,邊際獲客成本激增。另一方面,移動支付迅速普及,大數據產業迅猛發展,國民收入水平與購買力提升,消費者的消費理念發生改變,更關注商品品牌和服務體驗。在此背景下,線下零售渠道價值開始凸顯。

如今,阿里提出的“新零售”,到網易的“新消費”、京東的“無界零售”和蘇寧的“智慧零售”,圍繞新零售,各大企業紛紛開始佈局。據統計,阿里巴巴2017財年營收1583億元,其中淨利超過1/3。而國內其他幾家知名超市的2017年上半年業績顯示,永輝營業收入283億元,淨利3.6%;三江購物19億元,淨利4%;人人樂和華聯超市則乾脆交出了虧損的數據。2017年,家樂福中國也交出了家樂福全球市場中表現最差的成績,在全球正向增長的前提下,中國業績下滑5%。這組數據意味著市場背後龐大的提升空間。

盛世投資管理合夥人楊志軍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傳統線下零售普遍受困於高人力和租金成本,如何更好地利用技術和資本優勢升級甚至重構傳統線下渠道,迅速打通線上線下,提升消費者體驗,成為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騰訊研究院專家張孝榮看來,電商經營成本正在逐年上升,互聯網的流量成本變高。此外對於中小企業來說,尋找技術代理也需要一定的成本。因此,尋求轉型與升級成了商家們當下最重要的事情。他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現在不搞新零售必死無疑。

事實上,當線上市場結束野蠻增長迴歸常態時,零售市場也回到原點,線上和線下的融合將成為必然趨勢。2017年7月,商務部發布的《中國零售行業發展報告(2016/2017年)》顯示,今後中國零售企業將呈現線上線下全方位深入融合、社交化場景化多元消費場景、多業態協同提供一站式聚合服務、供應鏈體系智能高效等特徵。

新零售不僅驅動著消費升級,也使產業向更深層次延伸和融合。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郭春麗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新零售是商貿流通轉型升級的方向。“目前電子商務發展到了瓶頸期,這既與產品標準化品牌化程度、產品質量不能充分保證有關,也與缺乏體驗環節、到貨商品不符合消費者需求有關,而新零售通過線上線下有機融合,可以克服電子商務無法體驗的弊端,並通過供應鏈管理,保證供貨質量。此外,像天貓和美的之間的合作,通過線上線下融合、大數據驅動新制造,不僅帶來銷售增長,而且可以引領工業轉型升級。”

不久前閉幕的福州“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提升現代服務業,力爭新引進企業總部或職能機構80家以上,支持阿里巴巴“盒馬鮮生”、永輝“超級物種”、泰禾“大有碼頭”等新零售業態發展,打造全國知名的新零售之都。廣州“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發展壯大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量子信息、石墨烯、3D打印、分享經濟、平臺經濟、跨境電商、新零售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形成新的增長點。

尼爾森中國區總經理韋劭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新業態不斷湧現,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新活力。這不僅為社會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也催生了更多新的消費熱點,為中國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帶來更多可能性。”

技術融合:促新舊動能轉換

對於新零售來說,消費升級和技術進步成為了其發展的關鍵。隨著電話、電視、互聯網等技術手段的進步,零售也從傳統的線下零售逐步變為電話購物、電視購物以及電子商務,而電子商務從希望替代傳統零售發展到積極與傳統零售融合。對於零售業來說,每一次升級和進步,背後都有技術的支撐。

2017年被稱為“新零售元年”。一方面,由於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日趨成熟並迅速普及,為新零售發展提供了新商業基礎設施;另一方面,消費者的數字化以及傳統零售發展需要尋求革命性的新驅動力。這種情況下,新零售應運而生。

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日前發佈的《走進零售新時代——深度解讀新零售》報告指出,消費升級大趨勢下,我國商貿行業將步入新零售時代——零售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創新技術,將線下與線上零售深度結合,再輔之以智慧物流,共同構築新零售。

在楊志軍看來,新零售是科技和零售產業升級共同作用的產物,新技術持續向零售業進行滲透,極大提升了消費者體驗和商家的運營效率,同時也改變了用戶的消費場景。“本輪新零售是通過數據與商業邏輯的深度結合,通過消費者體驗與新消費方式逆向牽引而發生的產業變革,其中,技術進步是推動本輪新零售的一個重要驅動力。”楊志軍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說。

如今,零售產業的各環節在技術手段進步的推動下不斷升級。在消費場景環節,人臉識別、語音識別、商品識別、物聯網、移動支付、室內定位、AR/VR等技術都已經嵌入各種新型零售物種與業態。

郭春麗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新零售利用AR、VR等虛擬技術,在傳統商貿服務業中增加新的服務內容,可以培育出以體驗為核心的新型服務業態。

在經營管理環節,大數據技術極大促進了精準營銷與管理效率,大幅降低運營成本與營銷費用。值得注意的是,過去,數據只在銷售端和營銷端驅動,未來向商品端、供應鏈端、倉儲物流乃至生產端來進行全方位驅動。而過去商品和用戶是零售商和電商最核心的資產,在大數據時代,大數據將成為其最核心的資產。

在物流倉儲環節,無人機、機器人、區塊鏈等技術的運用為商家實現貨物追溯,提升分揀與物流效率,從而縮短物流時間,極大提升消費者體驗。

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認為,新零售是數據驅動,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的零售新業態,其中物流基礎設施是關鍵環節。

“盒區房”的出現正印證了物流的這種變化。盒馬鮮生的客服人員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所謂“盒區房”,即距離盒馬鮮生3公里以內的配送區域。

2017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基礎產業司牽頭,經貿司、高技術司和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以及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等單位,專程到浙江省進行提升交通物流綜合效率效益專項調研,考察了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並調研了菜鳥物流有限公司和天貓、聯通打造新零售智慧物流的實踐。

據瞭解,由於人工智能的存在,菜鳥可以對用戶的需求做出高水平的預測,從而提前將爆品佈置在前置倉。這樣,貨品實際上距離消費者僅有幾公里遠,所以效率到了以分鐘來算。同時,根據預測結果,菜鳥建立的物流網絡,通過人工智能,實時將商品與運力進行匹配,並基於成本、效率等因素綜合決策,推薦出最優的商品調撥路徑,降低商品調撥成本,讓物流既快又便宜。

在供應鏈以及生產製造環節,互聯網金融、智能機器人與工業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促進了新零售整體效率提升,同時也降低了成本。

未來,對冷鏈、供應鏈金融、大數據、機器人、無人機等產業鏈核心領域關鍵技術企業進行戰略投資和併購也將成為一種潮流。通過更多新技術衍生孵化出的新零售物種,更便捷地通過線上或線下的方式觸達消費者,最終徹底抹平線上線下邊界,實現自然人零售、人人零售、時時零售、想見即得的終極目標。”楊志軍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在資本的強有力推動下,隨著大批新技術進入應用爆發期,新零售在採購、銷售、服務等方面運營的效率及用戶體驗在未來2~4年內大幅提升,中長期內升級乃至重構是大概率事件。

供需匹配: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實際上,新零售塑造了新的生產關係,也為經濟發展帶來了創新機遇。新零售希望通過消費端和技術端的創新,從而解決市場供給問題,而這也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解決的根本性問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新零售發揮的作用日益顯現,展示出強勁的動能,這也將為中國經濟注入新活力。

郭春麗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短期看,新零售短期通過智能算法,實現消費者-消費品-購物和配送距離的最優匹配,有利於節約商品流通、倉儲和配送成本,降低流通成本和消費成本,提高商業流通效率。中長期看,新零售的發展有助於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引導要素合理配置,促進供給結構調整,甚至有望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產業,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如今,“新零售”這個概念催生出諸多新業態,包括前置倉、全渠道、無人店、無人貨架、便利店、超級物種、數字改造,等等。張孝榮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新零售更多是針對零售業態的一種革命。過去主要依賴傳統零售方式,在新零售環境下未來將提升產品質量。”在張孝榮看來,新零售的發展對於產品本身的價格不會帶來根本性的變化,但產品將得到多質量的提升和功能的增加,為消費者帶來更多購物體驗的變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目前業界大多認為,新零售不是一個零售環節的問題,而是產業鏈和價值鏈重構、要素重構的過程,是以消費者為核心對市場要素、資源重新配置的過程,最終形成新的商業生態。

郭春麗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供需不匹配是當前制約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關鍵問題,新零售順應並可引導消費結構升級,從而有利於促進供需結合。“與過去模仿型排浪式升級不同,未來消費升級的一大趨勢是出現越來越多的個性化、差異化、定製化需求,新零售利用大數據優勢,將需求信息高效、精準反饋給生產企業,能夠更好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差異化、定製化需求,助力消費升級,並促進供需匹配。供給端和需求端有效結合,既有利於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也可以緩解國內消費外溢現象。”郭春麗說。

韋劭表示,去年以來,中國經濟呈現出比較明顯的結構優化調整態勢,新舊動能加快轉換,傳統行業的過剩產能在逐步化解,新動能不斷培育。經濟發展質量優勢不斷顯現,就業、收入、物價等民生指數不斷改善,經濟發展呈現出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態勢。

在新零售等一系列新業態為一二三線城市消費者帶來巨大便利、催生新興產業發展的同時,也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了新思路,推動中國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

記者:杜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