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芜湖:小笼汤包也是“非遗”,做法简单真正做好并不容易


“先咬破一个小口,慢慢吮吸其中的汤汁,满口浓郁,唇齿留香......”你一定想不到,这好吃的小笼汤包居然是“非遗”,做法简单真正做好也不容易!

在我们安徽芜湖,一大清早,很多人会去街头巷尾的各个早点摊买好吃的,这里面排在第一位的小笼汤包,是很多食客的最爱,食量小的人能吃4、5个,食量大的人一次可以吃上一笼10个都不嫌够!

我们芜湖这小笼汤包,是很多芜湖人舌尖上的美食,早在2010年,就已经入选芜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小笼汤包这传统小吃的制作技艺不仅体现了历史上芜湖作为商埠码头城市的饮食文化特征,也体现了厨艺白案技术在南方饮食中的独特创新。

小笼汤包的做法有讲究,在今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上,在芜湖市博物馆,当地烹饪大师刘扣锁老先生正在现场指导“芜湖汤包”工艺制作,烹饪大师刘扣锁老先生,今年74岁,他10多岁就入厨师馆子里学艺,制作小笼汤包已经几十年了。

芜湖小笼汤包,先是要把醒好的面搓好,切成大小均匀的剂子。然后用擀面杖擀成四边薄、中间略厚的包子皮,每张皮上包入适量的肉馅,即成红白相间的汤包。

在今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上,芜湖市博物馆特地收藏了当地烹饪大师刘扣锁老先生编写的“芜湖汤包”工艺标准样册,作为当地的非遗文化见证传承。

烹饪大师刘扣锁老先生说,这小笼汤包的包法也很有讲究,包子上一般要顺时针打20个左右的褶,至少要有18个褶子。

一个小笼汤包的重量不低于35克,包子上蒸笼蒸的时候距离要摆放均匀,整个过程大约7分钟的时间。这好吃的小笼汤包居然是“非遗”,做法简单真正做好也不容易!你喜欢吃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