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惊叹中国侗布之美,“非遗”传承创新 尽显生活美学


贵州省黔东南州侗族服饰于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侗族是一个爱美、善于创造美,富有浪漫诗情的民族。侗布制作工艺十分繁琐复杂,一匹布的完成要经历播种、耕耘、拣棉、夹籽、纺纱、染布等十几道工序,前后需历经3个月之久。

侗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诗意的生存”。侗族有史以来就喜欢聚集在一起,以歌唱舞蹈的生方式憧憬未来,以精美的民族服饰打扮人生。 图为贵州从江银潭下寨,穿着侗布制成侗衣的四位侗族老汉。

他们自纺自染的"侗布"是侗家男女最喜爱的衣料。侗族织的布有粗、细纱之分,用粗纱织成斜纹状的布多用做棉衣里子。用细纱织成的平布分两种,织成套格方形图案的叫"双堂布",织成网纹的布叫"棉给"。

"侗布"就是用织好的这两种布经蓝靛、白酒、牛皮汁、鸡蛋清等混合成的染液反覆浸染、蒸晒、槌打而成。由于其制作工艺复杂,"侗布"非常珍贵,侗族人民除了自己用外,还作为赠送客人的最佳礼品。

在黔东南,侗族保存了千年的不仅是生活习惯,还包括文化和服饰。其中,侗族大歌和服装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图为贵州从江银潭下寨,穿着侗布制成侗衣的三位侗族老汉。

做侗族服装的侗布,是用织布机手工制成,侗族老阿妈每天不停的用织布机手工制作侗布。

用靛蓝浸染三、四次,每次染后清洗晒干,布才变成深蓝色;然后再将布用柿子皮、猴粟皮、朱砂根块等捣烂挤汁染成青色后,又用靛蓝继续加染多次,使布透青而带红的颜色。

将布晾干后叠在一起,涂抹蛋清并用木槌反复捶打半个多月,直至侗布被捶打得闪闪发亮,最后用牛皮熬胶浆染一遍,使布质硬挺不退色。

捶打之后再拿到外面晾晒,现在我们走进侗寨里看到晒在阳光下的一些侗布大多是老一点的妇女做的,也不难发现晒侗布都是老人.这种场面是越来越值得珍惜了。

当您走进美丽的侗寨时看到晒着一种布,请您不要惊奇,在以前侗寨里每家每户穿的戴的都是用这一种布做成的,她就是侗族人们传统全手工织的侗布,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很多的侗族女孩都不愿意去织布,也不会织布做侗衣.所以想看到寨子里到处晒侗布的场景就比较难了。

最后,为了保证侗布质硬不褪色,需要在牛皮熬胶浆中染一遍。根据手艺和捶打时间的不同,侗布的亮度也不同,表面越亮的侗布就越贵,因为凝聚了侗族妇女千锤百炼的精华。

侗族老人们手里被做成一件一件的侗衣。尤其费功夫的是女孩子穿的侗裙。侗裙是由手工叠成数百个细细的褶,在长时间的挤压下定型后,成为短小的百褶侗裙。一件侗裙,从制作布料开始到完成,需要差不多3个月的时间和数十道工序。

侗族独特的民族服饰的制造别具一格。侗锦用木棉线染成五色,做工精细,采用对比强烈的色彩,配上绚丽多姿的图案,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 图为贵州从江银潭下寨,穿着侗布制成侗衣的四位侗族老汉。

黔东南是我国闻名的原生态民族风情地区,侗族服饰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相呼应的“多彩形态”,共同组合成了这个区域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质。发展黔东南民族侗族服饰文化产业,必将对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繁荣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已开启全网版权保护,盗版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