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周年:受益最大的科技公司,從瀕臨破產到如今轟動美國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改革開放的好處波及到各行各業,今天筆者要講的這家公司,在1984年已經虧損147萬元,外債累累下瀕臨倒閉,但是得益於改革開放,從瀕臨破產,到如今進入世界500強,轟動美國。

改革開放40週年:受益最大的科技公司,從瀕臨破產到如今轟動美國

第一:改革開放初期,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

1984年,在改革開放初期,一家青島電冰箱總廠已經虧了147萬元(這在當時是個天文數字),瀕臨倒閉,35歲的張瑞敏被派到這個工廠,接任這個工廠廠長。在改革開放之前,人們買東西,大到家電,小到米麵,都是需要用“糧票”“米票”等兌換的。當計劃經濟轉變到了市場經濟時,據張瑞敏說,“紙糊一個冰箱都能賣出去”。張瑞敏就這樣抓住機會,引進德國一條先進的生產線開始生產冰箱,冰箱的銷量供不應求。

改革開放40週年:受益最大的科技公司,從瀕臨破產到如今轟動美國

第二:”膽子大點,步子要大點“

聽了“膽子要大點,步子要大點”號召, 張瑞敏決定把冰箱做到行業第一,於是籌備資金,擴張生產線,投資了16億元,在青島擴建了一個800畝的工廠園區。並且開始不單單生產冰箱, 通過收購、兼併的方式,如今幾乎涵蓋大小家電。到了21世紀,更是成為最早發展智能家居的家電巨頭之一,始終走在行業的前端。

改革開放40週年:受益最大的科技公司,從瀕臨破產到如今轟動美國

第三:競爭激烈下如何脫穎而出

在市場經濟初期,儘管“紙糊一個冰箱都能賣出去”,張瑞敏卻將76臺有質量問題的冰箱全砸了,一舉三得:不僅驚醒了公司的上下員工的警惕心,同時提高了工廠的名氣,還帶領了行業前進(後來新飛冰箱劉炳銀也學習了“砸冰箱”);此外,張瑞敏每年投入不少於3%投入到研發,後來甚至提高到了6%,不侷限於只引進國外生產線,而是不斷地創新,提升生產能力和效率。

這家公司就是海爾,1996年,海爾的銷售額已經達到了62億元,利潤3.06億,並在當年成功上市;而當時的美的銷售額是25億,格力是28.4億,即使當時電冰箱主要競爭對手,容聲也只有45億。一直到2006年海爾都佔領了家電行業老大,並於2018年首次進入世界500強。

改革開放40週年:受益最大的科技公司,從瀕臨破產到如今轟動美國

如今,海爾在國際上也非常有影響力。在最近2018年9月29日舉辦的儒商大會中,張瑞敏提到,美國的家電行業目前呈負增長,但是,海爾收購的通用電氣,卻是成百位數增長,這種現象轟動了美國。

張瑞敏曾在多場合說過:海爾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海爾。可見,改革開放對於海爾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