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工作改革发展情况的自查报告范文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工作要求,根据《根据xx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专项督导的通知》(x教督[2018]2号)精神,xx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对所辖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关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工作改革发展情况的自查报告范文

一、主要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一)关于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备标准统一和“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目标达成情况

1、对义务教育予以统筹规划、优先发展和重点保障,全市学校建设均执行国家统一建设标准,确保了城乡学校建设标准统一。

2、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按城市标准进行核算,即教职工与学生比小学为1:19、初中为1:13.5,按照缺口每年有计划地补充教师,逐步实现县域内教师编制标准统一。

3、生均公用经费执行国家统一经费标准,普通小学每生每年685元(含取暖费),普通初中每生每年885元(含取暖费),落实省定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寄宿生生活费生均补助标准按照小学1000元/年,初中1250元/年执行,落实了对农村不足100人的规模较小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的政策,确保了城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

4、我市严格按照省基本办学标准为城乡学校统一配置仪器、器材、设备和图书等基本教育装备,各县(市、区)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且向薄弱学校和办学条件不达标学校倾斜。目前,全市“班班通”、“校校通”基本实现全覆盖,各项仪器配备在经过省均衡评估和国家认定后也基本达到标准要求。

5、“两免一补”政策实现了城乡全覆盖。在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普惠政策的同时,全力做好困难幼儿补助、义务教育困难寄宿生补助、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和免学费、贫困高中生补助等工作,确保不让每一名学生因贫辍学。

(二)解决义务教育“乡村弱”问题工作情况

以一年一轮的市政府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的综合督导评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级过程性督导、“全面改薄”专项督导等督导工作为契机,不断加大“督政”、“督学”力度,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各县(市、区)积极出台政策,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建设,不断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努力消除学生择校现象,强力抓好农村小学课程开设,确保开齐开足课程,有效开展城乡校际间校长教师队伍交流活动,安排对偏远乡村薄弱学科教师进行一对一教学指导帮扶,开展名师送教下乡活动,对薄弱教师及学科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落实辍学生劝返、登记制度,通过劝学报告逐生记录劝学过程和效果,劝学工作有据可依,劝学过程有据可查。加强对偏远学校和辍学高发学校控辍保学督导力度,全面落实,不留死角。以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依托,控辍保学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动态监控,及时更新,以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控辍保学评价、奖惩制度,辍学率逐年下降。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关爱,逐生建立留守儿童台账,明确责任人,制定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措施,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关爱保护氛围,确保每个留守儿童享受公平的义务教育。

(三)解决义务教育“城镇挤”问题工作情况

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并结合当地城镇化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制定编制了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保证学校用地需求;将城镇居住区建设,全部纳入现有学校配套。实施消除大班额规划。20xx年制定了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专项规划,从20xx年秋季学期起,小学、初中一年级不再新增56人以上大班额。到2018年底前,消除超大班额,到2020年底前,全部消除大班额。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情况

1、构建教师补充长效机制,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各县(市、区)建立了稳定的教师补充体制,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录用特岗计划教师等形式,每年均选聘一批优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充实到乡村和偏远学校,为农村学校补充师资,促进城乡教师队伍年龄、学科、学历等结构科学、均衡、合理,解决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学科不专业等问题。

2、强化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建设,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各县(市、区)均制定了相关文件,鼓励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从绩效工资、评优晋职等各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我市设立了“优秀乡村教师”奖项,对长年扎根农村基层学校,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优秀教师进行了隆重表彰。有效保证城区教师到乡镇农村学校任教交流人数逐年增多,逐步实现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化、常态化。

3、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引领专业化发展。依托县级教师发展中心,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送教下乡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聘请专家来我市专题培训,组织了教师技能培训、新任特岗教师岗前培训、外出学习等一系列培训提高活动;坚持教育干部听评课制度,推行中小学教育干部兼课、听评课制度,提高了校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4、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弘扬教育正能量。一是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问卷”、“师德论坛征文”等活动,提高了教师师德水平和依法从教意识;二是各县在教师队伍中积极开展了“立德树人”标兵评选表彰、先进事迹巡回演讲等优秀教师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师德先进个人事迹,使全市教师学有榜样、干有方向。

(五)改革教育治理体系工作情况

1、把握办学方向,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推广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三爱”教育,全面开展节粮、节水、节电“三节”活动“,创造有效形式、形成长效机制。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保障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保障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保证贫困家庭孩子、农民工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平等接受教育。创新学校管理模式,鼓励强校带弱校。

3、推进职能转变,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加强标准建设,依据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推进教育法治建设,推动教育法、教师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严格执行。强化教育督导,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建设,充实教育督导队伍力量,研究制定督学管理办法,完善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实现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全覆盖,推进学校规范办学行为。

二、存在问题

1、城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个别县(市、区)城区学校大校额、大班额问题依然突出。

2、学校标准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还需改善。

3、教师队伍年龄老化、配置不均衡等问题依然存在。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加强“督政”、“督学”力度,在各县(市、区)充分自查的基础上开展实地专项督导,找出存在问题,限期整改。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优质发展为努力方向,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教师素质、规范办学行为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公平,让全市所有孩子们都能享受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