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鏈深度分析:體量龐大,主要集中在外圍部件



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鏈深度分析:體量龐大,主要集中在外圍部件


今天聊聊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情況。

我們都說汽車產業是人類第一大工業品,主要是因為包括了整車和零部件。汽車零部件產業,比汽車整車產業還要大,因為汽車在銷售出去之後,在生命週期裡面還需要更換啟動電池,保險槓,輪胎,玻璃,汽車電子等等。

發達國家的汽車零部件產業產值,和整車比較往往能夠達到1.7:1,而我國只有1:1左右,換句話說,我國雖然是全球第一汽車生產大國,但是零部件配套比例還不高,雖然很多合資品牌,外資品牌乃至於自主品牌在中國生產,但是零部件一樣要從國外進口。也就是零部件製造比汽車整車還要落後。汽車整車及其零部件進口,是2017年我國進口的第二大工業品,僅次於集成電路。

就全球範圍來講,2018年6月《美國汽車新聞》在普華永道數據支持下,發佈《2018年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榜》,這裡面全球最大的100家汽車零部件企業,

日本最多,有26家入榜;

美國第二,有21家入榜;

德國第三,有18家入榜;

中國第四,有8家入榜;

韓國第五,有7家入榜;

加拿大第六,有4家入榜。


我們熟知的全球五大常任理事國,法國只有3家,英國只有2家,俄羅斯1家也沒有,其他印度也有1家,意大利有1家。所以說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雖然弱,主要還是和美日德比較,另外韓國加拿大也很強。不看美日德韓之類,在世界上一看的話,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總體還是屬於實力較強的一類。英國,法國,俄羅斯,意大利這種,在汽車產業方面去工業化這麼嚴重,對他們也不是好事。

2015年,工信部下達了“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調查研究”的任務,經過長時間調研,終於形成了《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研究》報告,並且在2018年5月30日在西安發佈,裡面披露了很多有意思的數據。

中國的汽車零部件產業規模非常大,全國竟然有超過10萬家企業,其中有統計數據的有5.5萬家,而規模以上(也就是年銷售在2000萬元以上)的竟然有1.3萬家。這個1.3萬家規模以上企業的數字對單個行業來說就很驚人了,2018年的今天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數量是37萬多家。

這1.3萬家規模以上汽車,我們今天當然不可能一家家看,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看龍頭企業,也就是未來十幾年還會活躍在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骨幹力量。

當然這些骨幹力量,我們還是看國內的排名更為細緻。國際排名裡面,例如上面美國人發佈的全球汽車零部件百強榜,因為有些中國公司沒有提交相關信息,而把一些規模巨大的中國公司遺漏了。這也是為什麼每次看全球汽車零部件百強,中國公司入榜的數量總是比實際少,2018年只有8家的原因之一。

下圖是《中國汽車報》主導的2017年中國汽車零部件百強企業,用的是2016年的銷售額數字。

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鏈深度分析:體量龐大,主要集中在外圍部件


濰柴目前是中國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企業

我們一家家來看,濰柴目前是中國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企業,2017年集團收入超過2200億元,當然其中來自汽車的部分是1000多億。就集團營收來說,排在中國機械工業百強企業第2位,中國第二大機械公司。我猜你肯定想知道中國第一大機械工業公司是哪家,當然是中字頭的企業,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也就是國機集團,2017年的營業收入2881.7億元,當然了,由於我國製造業長期缺乏宣傳,因此這家公司在公眾面前完全沒有印象。

國機集團旗下大型企業眾多,其中中國地質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裝集團”)是全國最大的地質專用設備的生產企業;中國一拖是全球農機設備十強企業,旗下的“東方紅”是全國最知名的拖拉機品牌;國際重裝(原中國二重),是國內最大的重型裝備製造企業,是世界少數具備極限製造能力的企業,最為典型的是石化煉油裝備,如2018年裝船發運給煉油客戶的2400噸加氫反應器,總長70米,外徑5.4米。

我們還是回到濰柴,該公司的最核心業務是濰柴動力,主要是重型卡車發動機,變速箱和重型汽車整車。2017年濰柴動力營業收入1516億元,同比增長62.6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68.1億元,同比增長178.89%。濰柴動力的收入佔到了濰柴集團的大約69%。

濰柴動力在2017年逆襲的原因也並不複雜,因為中國基建在2017年投資增長很快。該公司在2017年銷售重卡用發動機37.0萬臺,同比增長86.9%,國內市場佔有率達33.1%,較去年同期提升6.1個百分點,繼續領跑行業;濰柴動力控股子公司陝西重型汽車有限公司共銷售重卡14.9萬輛,同比增長81.3%,穩居國內重卡企業第四位;子公司陝西法士特齒輪有限責任公司共銷售變速器83.5萬臺,同比增長66.8%。

除了重卡汽車,發動機和變速器之外,濰柴也在開拓工程機械零部件市場,最大的成果就是收購了德國的世界一流液壓件生產企業林德液壓,濰柴為了獲得林德液壓公司,先後斥資超過100億人民幣進行股權收購。也是當年中國最大的收購德國企業的案例。當然現在這個記錄已經被打破了,比如說2016年美的集團收購德國庫卡,就花了292億人民幣。

目前濰柴採取濰柴發動機+林德液壓的方式開拓工程機械市場,客戶主要是徐工、龍工、臨工,山推等工程機械公司,2018年上半年銷售一千餘臺大缸徑發動機,同比增長2.3倍。

另外還有就是濰柴收購的凱傲集團部分股權,旗下有凱傲叉車業務,也是全球叉車十強,屬於中高端品牌,2018年上半年凱傲對公司的歸母淨利潤貢獻約為3.9億元,同比增長39.3%。

除了濰柴動力這個核心業務之外,濰柴集團還搞起了其他業務,一個是上市公司濰柴重機,主要做全系列船舶動力和發電設備產品平臺。一個是豪華遊艇,2012年1月,濰柴集團收購重組豪華遊艇製造企業——意大利法拉帝公司,並且獲取了其旗下不少知名豪華遊艇品牌,法拉帝(Ferretti)、博星(Pershing)、麗娃(Riva)都是世界十大豪華遊艇品牌之列。

可以看出濰柴的業務核心還是以動力為主,收購遊艇也是看上了可以做遊艇配套動力。

實際上,我們從濰柴能看出來,說中國汽車落後,其實主要是指乘用車,中國的卡車雖然還沒有說走向世界,但是在國內佔有率已經非常高,並且配套的發動機,變速箱等國產化率也很高。另外濰柴通過自研和併購,獲得了包括液壓件在內的一批先進技術,成為中國機械行業的主力軍。

中國第二的華域汽車


華域汽車,是上汽集團旗下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2017年,按合併報表口徑,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04.8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03%;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65.5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87%。

該公司的業務涉及六大領域:電子電器(搖窗機,發電機,起動機),功能件(制動鉗,傳動軸,助力轉向機也就是打方向盤助力的結構,排氣,空調壓縮機,油箱等),熱加工件(發動機零部件缸蓋,缸體,活塞),新能源驅動電機,金屬成型與模具(主要車身骨架件),內外飾。

雖然寫的是什麼都做,但是總有個主營業務吧?根據該公司的財報,2017年營收1329.6億元,增長13.03%。內外飾為904.33億元,佔比68.01%,功能件為290.588億元,佔比為21.86%。然後是金屬成型和模具,82.15億元,佔比6.18%。電子電器件42.42億元,佔比3.19%。

在全球汽車零部件百強裡面,有一家叫做延鋒內飾的企業,就是華域汽車旗下的公司。內外飾主要是儀表板,門板,保險槓總成,座椅系統,車燈,密封件,安全帶,安全氣囊燈。

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鏈深度分析:體量龐大,主要集中在外圍部件


當然了,除了延鋒內飾這個主力,華域汽車還有個叫做功能件的東西,佔了21.86%的銷售額,差不多接近300億人民幣。這個功能件是指什麼呢?制動系統,轉向系統,傳動系統,油箱,空調,排氣,彈簧。如下圖所示。

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鏈深度分析:體量龐大,主要集中在外圍部件


我們也看出來了,華域汽車雖然背靠上汽這顆大樹,關鍵的發動機,底盤,變速器等業務都很小,有點可惜。

當然,華域汽車在中國汽車零部件巨頭公司裡面,已經算是非常出色了,2017年該公司發展有三個亮點,一個是智能駕駛主動感應系統(ADAS)24GHZ後向毫米波雷達產品成功問世,成為國內首家自主研發實現量產的毫米波雷達供應商,這個是一個新領域的開拓,也是技術上的突破,雷達產品是很大的一塊市場。一個是華域汽車成立了不少合資公司,但是通過不斷持續回購,開始將合資公司變為全資子公司,2017年收購上海小糸車燈有限公司50%股權,使得汽車智能照明業務成為公司全資掌控的核心業務;同時通過和博世的合作,華域汽車公司所屬的博世華域轉向系統有限公司完成對德國博世公司持有的博世汽車轉向系統(南京)有限公司100%股權的收購、整合工作。

華域汽車目前制定的十三五規劃,公司的重點在“3+2+1”即智能與互聯、電動系統、輕量化3個專業板塊,內外飾、底盤2個集成平臺, 國內外協同的1個投融資平臺。

可見除了傳統的內外飾和底盤2大業務外,發展重點在於汽車的智能化和電動化。另外輕量化這個詞也請記住,在後面你還能看到這個詞。

很有意思的是,在華域汽車的發展版圖裡面,沒有看到重點發展燃油發動機,而是強調電動系統,可見很多巨頭中國汽車零部件公司,都把汽車動力電動化看成是未來趨勢,而對燃油發動機,似乎處於非重點發展的態度。

中國第三的海納川汽車零部件


海納川是北汽集團下屬的汽車零部件企業,2017年營收達到512億人民幣,位居中國第三位,海納川這個名字是2008年北汽集團設立零部件板塊時,北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和誼起的。

我們可以看出來,從第一名濰柴的超過2000億營收,到第二名華域汽車的超過1300億營收,到第三名的時候,營收就只有500億多點了,斷崖式下降。

海納川公司職業生涯的亮點,一個是收購了全球第二大汽車天窗企業荷蘭英納法集團,並且將英納法集團的產品引入到中國市場,英納法集團銷售收入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從四五億歐元,發展到2017年的11億歐元以上,其中中國區收入佔到了該公司的三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海納川公司在收購英納法之後,也在不斷向中國轉移技術,實現共同發展。2017年,英納法中國研發部在研的高端項目,就包括本田謳歌TLX、捷豹X760、沃爾沃全新一代XC60、寶馬新1系等天窗開發;推出了首個自主開發平臺化天窗項目的產品—吉利博越NL-3A;並且量產了首個英納法中國研發部設計製造的全景天窗,該產品適配日產高端品牌英菲尼迪QX50車型並且全球供貨。

收購英納法可以說是海納川第二驕傲和成功的亮點,也讓海納川建立起了全球研發體系。

另外一個是2017年旗下上市公司渤海汽車公司6150萬歐元收購了德國TRIMET汽車公司75%的股份。該公司多年來為戴姆勒、寶馬、奧迪、大眾、沃爾沃等品牌,提供鋁合金零部件的開發與生產服務,擁有領先的研發及製造能力。渤海汽車是北汽集團汽車零部件板塊唯一的上市平臺。

第三個亮點是為北京奔馳供貨,海納川李爾公司是北京奔馳座椅模塊供應商,海納川海拉為北京奔馳E級、C級改款、MFA2平臺的多款車型提供前大燈、高位剎車燈、牌照燈、內飾通用小燈等產品的配套供貨。海納川旗下的渤海汽車與韓國翰昂公司成立的合資公司,為北京奔馳定點生產汽車空調系統。當然,不管是海納川李爾,還是海納川海拉,都是合資公司,像李爾是美國汽車零部件公司,海拉則是德國汽車零配件公司。

總體來說,海納川的主要業務還是來自於北汽集團自己,2017年其來自北汽集團的收入佔到了70%。比如北汽旗下的BJ越野車,海納川為BJ40、BJ80系列車型配套提供了車身、內飾、座椅等產品。北汽新能源旗下ARCFOX品牌首款量產車型——LITE,其內外飾、線束、空調、車燈、底盤、車身、安全件等八大類產品均為海納川同步研發配套。

海納川總的來說,發展速度還是很快,2008年剛成立時,只有31億元的銷售額;而到2017年,已經發展到兩萬多名員工、銷售額達到512億元。發展速度可謂驚人。不過其研發能力仍然是短板,海納川旗下比較強的企業,可以說基本是合資公司以及新收購的公司,比如天窗的英納法,座椅的李爾、車燈的海拉,此外海納川還和安道拓、天納克、萊尼、海斯坦普以及國內的江南模塑,航盛,延鋒等零部件企業成立合資公司。

海納川公司在官網提到自己的研發能力的時候,是這麼寫的:“截止目前(2018年),海納川已經擁有以英納法天窗為代表的全球化研發體系、以渤海活塞為代表的國家級研發中心、以北汽模塑為代表的省級研發中心……此外,海納川海拉、延鋒海納川等企業的研發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兩級研發隊伍數量超過千人。”

這裡面只有渤海活塞(目前已經更名為渤海汽車)是海納川完全自己旗下的國內企業,其他四個名字都是合資或者是收購的外資天窗企業(英納法)。而且海納川自己把英納法天窗,作為自己全球研發體系的代表。

當然,海納川的發展壯大,也帶動了全國範圍內汽車零部件製造的發展,公司在全國北京、天津、上海,河北滄州、江蘇鎮江、廣東增城、江西景德鎮、湖南株洲、重慶,雲南瑞麗,山東濱州和煙臺等地都建有生產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其高端的研發能力,主要集中在北京總部和上海研發中心兩個城市。可見高端的就業機會還是在一線城市。

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鏈深度分析:體量龐大,主要集中在外圍部件


海納川的前景,主要還是要看北汽的發展,而北汽的自主品牌發展並不如意。因此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面,海納川還是要依靠北京現代,北京奔馳等合資品牌的發展而壯大。不過海納川已經足夠成功了。

前面說海納川成立十年來,收購英納法並且實現可持續發展盈利和技術提升,是海納川的第二大可以驕傲的事情,那麼第一大驕傲是什麼呢?我認為就是實現對北汽合資公司的供應商替代。

以合資公司北京現代為例,在2002年北京現代成立之日起,北京現代的零部件供應權就被韓國方面牢牢控制,現代摩比斯是壟斷性的零部件供應商,中國供應商很難進入,同時還通過零部件形式將合資公司整車的利潤轉移到了現代摩比斯這樣的零部件企業身上。北汽成立海納川汽車零部件公司,可以說成功的實現了逆轉,一舉實現逐步給北京現代批量供貨,海納川公司也成功的實現了高速度發展,短短十年就從31億的營收,變成一個500億級別的公司。

目前,海納川公司也把全面新能源化和輕量化作為主要方向,這和上汽旗下的華域汽車可以說不謀而合。

中國第四是中國航空汽車系統控股有限公司


中航汽車本來是中國整合汽車產業的“失意者”,2008年,中航工業雄心勃勃的籌劃組建中航汽車,將旗下昌河、哈飛、東安發動機等整車及發動機生產企業納入該公司,計劃在汽車產業進行一番作為。但是在2009年,在國家統一安排下,中航工業與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進行汽車資產重組,組建“大長安”,中航汽車整車及發動機等主要資產劃撥到中國長安汽車集團。中航工業旗下只剩下數十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單獨看每一家,業務,規模和技術都很弱小,銷售收入累計不到百億元。

可以說這一年是考驗中航工業在汽車產業走向和生存的一年,由於當時歐美各國剛剛經過金融危機,很多優質的企業估值很低,業績也不好,經過審慎的考慮,中航工業決定通過收購和兼併海外知名企業來反哺自身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

在輾轉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之後,中航工業看中了通用汽車旗下的耐世特,這是一家優秀的轉向及傳動系統供應商,主要為寶馬,通用,標緻雪鐵龍這樣的歐美汽車公司供貨。這家公司也是2018年的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2011年4月,中航工業聯合北京亦莊國際汽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完成對耐世特汽車系統公司的全資收購,耐世特成為中航工業旗下中航汽車的全資子公司。

可以說到今天為止,中航工業公司在汽車領域最大的功績,就是一舉收購了耐世特公司。中航工業在收購耐世特後,由中國航空汽車系統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桂彬兼任耐世特CEO,並且帶領耐世特實現了營收的利潤的高速增長,2011年耐世特營收為22億美元,到2017年今天已經上漲了76%,同時收購之初耐世特是家純正的美國公司,為了實現融合和管控,除了由趙桂斌擔任CEO之外,中航工業指派柳濤擔任耐世特公司全球運營官。2017年,耐世特公司營收38.78億美元,同比增長0.9%,股東淨利潤3.518億美元,同比增長19.4%。耐世特公司的營收佔了中航工業汽車系統控股公司的三分之二左右。

同時,中航工業公司也對耐世特的研發體系進行了改造,耐世特每年的研發投入高達數億美元,中航公司在併購耐世特之後,對研發中心所在地進行了調整,在中國建立“核心”研發中心,讓中國研發團隊引領耐世特管柱式和有刷式電動轉向系統的發展方向。董事長趙桂彬在2017年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建立這樣具有原創開發能力的研發中心要經過多年的努力,要得到技術授權,實現試驗計算能力的逐步提升,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從核心技術應用到原創開發引領的轉變。”

中航工業並沒有止步,該公司在2015年9月,成功收購了美國瀚德汽車,一舉拓展了自己的車身密封件業務,此次收購金額5.72億美元。這也是當時(2015年)中國有史以來對美國汽車產業最大的併購案。

瀚德公司是一家有著一百多年曆史的國際化汽車零部件製造企業,是世界一流的汽車密封和防震產品供應商,2014年實現銷售收入8.25億美元。在北美、歐洲和亞洲擁有15個工廠和5個技術中心,其關鍵客戶包括通用汽車、福特、大眾集團、寶馬、戴姆勒、克萊斯勒等主流整車廠和北汽、一汽等自主品牌。

中航工業公司是我國的國家隊,我國的國家隊有一個特點,就是千萬不要被它的名字所迷惑,誰能想到,中石油,中遠公司不只是賣石油的,搞運輸的,其實也是製造業公司。中航工業也是一樣,他不只是搞航空的,也是中國前四的汽車零部件企業。

實際上中航工業還有另外一個屬性,就是併購狂人,在我之前的文章裡面,就寫到過中航工業在海外的併購,可以說是到處出擊,充分利用中國積累起來的資本優勢,淘到了不少優質歐美製造業企業回來。像現在一年兩百多億人民幣銷售額,20多億人民幣淨利潤的耐世特,2010年簽署收購協議的時候,中航工業只花了4.4億美元,真的非常划算。

中國第五的中信戴卡是一家鑄造類企業


主營業務是鋁車輪輪轂,同時還做鋁汽車底盤,裝備,模具等等。技術含量肯定是有,在該公司網站上,是這樣寫的:“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鋁車輪和鋁製底盤零部件供應商;國內汽車零部件行業出口量第一; 2017年,中信戴卡取得收入人民幣260億,較上年增長32%。在歐洲,半數以上的汽車上都有戴卡製造的零部件,具有較強的供貨能力。”

該公司位於河北省,可以說和長城汽車一起撐起了河北汽車工業,同時也保持了較快發展的態勢。以後提起河北的汽車工業,不要只想起長城汽車。下圖是中信戴卡的核心產品輪轂。

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鏈深度分析:體量龐大,主要集中在外圍部件


中信戴卡不只是汽車行業最大的鑄造企業,2018年5月14日,中國鑄造協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揭曉中國鑄造行業綜合百強企業榜單,中信戴卡被排在中國鑄造行業綜合百強企業榜單榜首。另外該公司在中國的汽車零部件企業中,如果不計算耐世特這種雖然被收購,但是仍然保留了一定獨立性,帶有美國特徵的公司,應該說中信戴卡是具有最高的國際化程度和競爭力的企業之一。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信戴卡公司除了做輪轂以外,還做起了裝備和模具製造。下圖就是中信戴卡的低壓鑄造機自動化產線。

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鏈深度分析:體量龐大,主要集中在外圍部件


中國第六位是均勝電子


該公司是上市公司,2017年均勝電子實現總營收266億元,同比增長43.4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95億元,同比下降12.75%。

均勝電子非常年輕,2004年才成立,當然我們也能看出它和前五名的不同,那就是它是一家民營企業。均勝電子本來是國內汽車電子的龍頭,但是目前已經成了一家以汽車安全業務為主的汽車零部件公司。

2016年2月,均勝電子宣佈斥資9.2億美元收購美國公司KSS Holdings,Inc.(簡稱 KSS)並以1億美元對其增資。還記得上文2015年中航工業5.72億美元收購美國瀚德汽車,創造了有史以來對美國汽車產業最大的收購案嗎?到2016年這個記錄就變成了9.2億美元,記錄的打破簡直不要太容易。

KSS總部設在美國密歇根州斯特林高地,是安全氣囊、安全帶和方向盤等汽車安全系統和其關鍵零部件的設計、開發、及製造者。該公司從上世紀50年代起,涉足汽車安全產品市場以來,經過60多年的發展,在全球範圍內有約11000名工人,在美國、德國、中國、韓國和日本擁有五大研發中心,研發人員超過900人。2015年實現營收超過15億美元。

全球汽車安全領域四強,分別是美國天合汽車(TRW,後來被德國採埃孚收購),日本高田氣囊,美國KSS,瑞典Autoliv。均勝電子通過收購一舉成為該領域全球四強。

KSS在被均勝收購後,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2016年營收增長了22.2%,2017年營收更是進一步達到了138億元,並且手持訂單量更是超過100億美元。

除了被動安全外,KSS主動安全產品也保持較快增長,2017年獲得新增訂單超過1億美元,在手訂單總量超過2.4億美元。目前擁有環視系統、前視系統和內視系統三大攝像頭類ADAS產品。

收購KSS,也讓均勝電子的體量上了一個臺階,2015年,均勝電子實現營業總收入80.83億元,同比增長約14.21%;到2017年營收就變成了266億元。

更為重要的是,均勝電子進一步盯上了全球四強之一的高田氣囊,2017年11月,均勝公司發佈公告,將以不超過15.8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日本高田除氣體發生器資產以外的主要資產,包括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預計不少於4.35億美元,以及與生產經營活動相關 的資產包,不承擔其債權、債務。目前到2018年均勝發佈2017年財報為止,高田資產已完成交割,均勝公司獲取原高田客戶集團提供的約210億美金訂單,其中2018年預計訂單量不少於50億美元。

均勝電子公司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安全產品生產廠商,目前均勝電子正在將高田公司和KSS公司進行整合,整合為均勝安全公司,在汽車安全系統供應商領域,均勝安全全球範圍內僅次於瑞典Autoliv公司,均勝安全年銷售收入近70億美元,市場份額接近30%,徹底改變產業鏈格局。

我們可以看到,2017年均勝電子總營收為266億元,可以預見,當2018年高田氣囊的報表合併完成後,均勝電子的營收將會大大上一個臺階。目前均勝電子的客戶涵蓋寶馬、戴姆勒、大眾、奧迪、通用、福特等全球整車廠商與國內一線自主品牌;並通過購買高田主要資產,成功進入豐田,本田等日系品牌供應體系。 均勝電子2017年的銷售額,65.16%來自海外地區。

除了汽車安全的主業務外,均勝電子還有其他三大領域。

一、人機交互產品(HMI)和智能車聯業務(connectivity)。這個人機交互並不難理解,比如說你調節廣播音量和頻率的幾個旋鈕和按鈕,就是人機交互產品,其他例如控制空調溫度的按鈕,中控屏等等都是。2017年公司在人機交互產品實現全年營收54億元,同比增長5.76%,隨著 HMI形態從按鈕、旋鈕式逐漸轉變 為屏幕觸控式的趨勢,均勝電子的觸控反饋技術已率先在奧迪 Q7、A6、A8 等車型上實現量產。

智能車聯業務方面,2017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3億元,保持強勁增長。這個車聯業務是什麼呢,我們最常見的汽車導航系統,汽車娛樂系統,以及汽車自身的信息處理上報到手機APP等等。

均勝智能車聯主要是以下功能:1)能實現諸如實時交通、天氣、導航、實時定位等基礎服務及其在線更新,和車內信息加密和身份認證;2)通過手機用戶端,駕乘者能移動操作無匙進入、個人問候、無匙啟動、停車及通行費支付、共享汽車、所有權轉讓、私人數據收集等。3)實現與有關車輛或單位的後臺聯通、數據交換,比如實現系列實時預警,包括信號設備識別、突發事件預警、堵車預告、危險位置報備、違章提醒、道路施工預告、彎道預警、變道預警、碰撞預警、綠燈通行時速提示和排隊提示等。

以上功能的電子控制單元需要綜合GPS、無線、雲端、藍牙等基礎技術。在這方面,均勝電子主要通過之前收購的德國PCC公司,融合PCC公司的軟件和算法技術優勢,實現自主研發,同時由於旗下德國PCC的客戶主要為大眾公司,因此均勝電子在車聯網方面2017年一舉獲得了一汽大眾和上海大眾40億人民幣的訂單。

在汽車電子領域,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普瑞公司,在2018年該公司仍然是全球汽車零部件百強企業,2011年5月,均勝電子以1.2億歐元的價格,嗯真的很低,收購了普瑞74.9%的股權。普瑞是一家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北部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主要研發和製造駕駛控制系統、空調控制系統、電控單元和傳感器系統等汽車電子零部件,2010年銷售額為3.5億歐元。在2010年汽車電子行業發明專利排行榜上,普瑞公司更以98項發明專利高居行業第七,位列德爾福技術、大陸汽車系統等汽車零部件巨頭之前。寶馬iDrive和奧迪MMI系統多項重要技術專利都由普瑞擁有。2012年,均勝公司進一步通過收購獲取了普瑞100%的股權。

二、新能源電池管理系統(BMS)。新能源汽車電子業務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5.9億,同比大幅增長33.5%,新增訂單約12億元。尤其是均勝電子公司是寶馬新能源汽車BMS獨家供應商,伴隨著寶馬新能源車在全球範圍內的火爆銷售,成為全球唯一可能挑戰特斯拉的高端電動車品牌,均勝電子BMS銷量實現大幅增長。

不僅如此,均勝公司和奔馳合作開發的48V混合動力系統於2017年第三季度量產供貨,均勝自我評價稱這是在BMS軟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鞏固了公司在電動汽車電池管理領域上的領先地位。 除寶馬奔馳外,均勝公司實現為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的量產供貨,並獲得國內南北大眾MQB平臺新能源車 BMS 訂單,另外還是保時捷無線電池充電,吉利和沃爾沃的BMS供應商。

三、功能件業務。2017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6.6億,同比增長8.7%,子公司Quin 新客戶開拓順利推進,到目前均勝公司已完成對Quin剩餘25%股權的收購。

2014年12月,均勝電子發佈公告,以9000多萬歐元,收購德國汽車零部件優秀企業Quin GmbH,該公司是德國高端方向盤總成與內飾功能件總成供應商。Quin2013年實現銷售收入9200萬歐元,2014年1至9月營收達7.78億元人民幣,併購當年較去年增速超過20%。客戶包括BBA三巨頭在內的眾多整車企業。在所在行業細分市場,QuinGmbH排名全球領先。收購時擁有員工超過1000名,是高端汽車方向盤總成的領軍企業,

除了以上幾大主要業務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均勝公司還在2014年6月,通過控股子公司德國普瑞以1430萬歐元購買瑞士Feintool公司持有的IMA公司100%股權和相關知識產權。IMA公司是全球著名的工業機器人制造公司。成立於1975年,總部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安貝克市。IMA在工業機器人細分市場已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客戶包括汽車、電子、醫療和快速消費品領域的一線跨國集團。2013年,IMA實現銷售收入3398萬歐元,淨利潤134萬歐元。

工業機器人項目是均勝產品系的一大亮點,可以在均勝眾多工廠裡面形成內配套效應,提升競爭力。

中國第七的廣西玉柴


2017年,玉柴集團累積完成銷售收入超350億元,同比增長13.27%。

當然,玉柴集團的發動機不只是車用,還有機車,船舶,工程機械等等。根據中汽協的數據,2017年全國汽車用柴油機的銷量,濰柴為48.816萬臺,增長54.54%;第二名就是玉柴,銷量48.762萬臺,增長70.49%,2018年初玉柴發佈14款全系列國六發動機,率先發力國六,也將玉柴邁向高端、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契機。再次強調,柴油發動機領域,中國有很高的國產化率。

中國第八福耀玻璃


這家公司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詳了,老闆曹德旺因為到美國投資,所以經常上新聞。

目前全球汽車玻璃四強,是日本旭硝子、中國福耀玻璃、日本板硝子、法國聖戈班四家,佔據了全球汽車玻璃市場88.0%的市場份額(2017年)。

其中旭硝子規模最大,2017年汽車玻璃業務營收大約為223億元。福耀玻璃2017年報,實現營收187.16億元,同比增長12.6%;實現淨利31.49億元,同比增長0.14%。其他,2017年營收,日本板硝子大約為171億元,法國聖戈班大約為143億元。

福耀玻璃雖然目前排名世界第二,但是增速在四強中保持最快,在不斷對其他三個競爭對手進行替代,同時汽車玻璃行業由於需要規模經濟的原因,格局比較穩定,中小廠商或新進入者不具備大規模穩定供貨的能力,也不具備規模經濟效應。尤其在中國市場,2017年福耀玻璃市佔率接近60%,為絕對龍頭,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並且在各大主機廠附近就近設廠,產能佈局非常完善,福耀在中國市場的地位非常穩固。

目前福耀玻璃的方向是向海外擴張,進一步擠壓日系和法系玻璃廠家的空間。

多說一句,總是有人說,中國公司崛起的行業都是別人不做的,其實不然,很多行業看似技術含量不高,但是卻有較高的進入門檻和壁壘,並且要在技術和成本上做到最優其實很困難,在眾多領域只有中國成為新進入挑戰者,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總結


事實上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還有很多希望之星,這個以後再分析。這裡做個簡單的總結。

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鏈深度分析:體量龐大,主要集中在外圍部件


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鏈深度分析:體量龐大,主要集中在外圍部件


車身內外飾440家(21%),產值規模12270億元;

動力系統612家(29.1%),產值規模6147億元;

懸架系統148家(7%),產值規模1730億元;

制動系統131家(6.2%),產值規模1476億元;

鋁車輪54家企業(2.6%),產值規模1450億元;

轉向系統175家(8.3%),產值規模1225億元;

新能源汽車系統68家(3.2%),產值規模1222億元;

空調系統22家(1%),產值規模346億元。


可以看出,我國在比較大的子系統方面,只有內飾外飾做的最好,這恰好是最低端的。

另外一個是發動機,主要是我國卡車之類的商用發動機有很高的佔有率,轎車發動機暫時還不行,不過總體而言發動機也算是我國汽車產業比較爭氣的領域之一了。其他的子系統,總體銷售額都很低。

二、國外的技術來源正在逐漸對中國關閉。從本文可以看出,中國在2008年之後,利用歐美產業處於低潮,在危機過後經營不利的情況,憑藉著強大的資本力量,從歐美購買了不少優秀製造業企業,而且價格總體都很便宜。

三、中國汽車零部件巨頭是真的把電動化作為方向。另外看這些中國汽車零部件巨頭的發展重心和規劃,都是以新能源汽車系統和智能化互聯為方向,也就是把汽車做成一個移動的電子產品,重點研究電驅動,電控,智能互聯,汽車電子產品等

四、國產整車是國產汽車零部件的基本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