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稅改到底改了什麼

如今移動支付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常態,沒有錢包,也不會出現煩惱。隨著創新技術持續推進,銀行、第三方支付平臺迎頭而上,陸續推出了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等多種智能支付方式,不過就在支付行業保持平穩的發展勢頭之際,許多支付企業還是避不開頻收罰單的窘境。

今年5月,一批支付罰單“巨浪”退去不久,8月又捲土重來,甚至勢頭更猛。8月6日,央行對國付寶、聯動優勢、銀盛支付及支付寶4家第三方支付機構開出5張罰單,罰金合計超過9730.7萬元。據《經濟》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26日,今年支付行業已累計收到63張罰單,罰金共計1.34億元。

事實上,支付行業趨於穩定,監管的“緊箍咒”越加頻繁加緊下,為何還會有部分企業不斷地觸碰底線?當前市場競爭加劇,支付企業的轉型發展存在哪些難題?對於支付安全,監管又有哪些新方向?

監管手段雷厲

縱觀近年來央行下發的支付機構罰單,多數是數萬元不等的小額,超過千萬元的罰單並不常見。過去一段時間,央行對銀行開展的支付清算業務監管較嚴格,在外界看來頗有些“恨鐵不成鋼”的意味,畢竟第三方支付機構在支付市場更活躍,業務出現的小問題不斷,但在處罰上“厚此薄彼”,而行業人士更多偏向於認為央行此舉意在敲山震群虎,肅清支付結算市場,因此到今年,對非銀行支付機構的處罰無論從數量還是罰金上都有所上升。

“支付行業每天都會有新鮮事,這些都離不開監管環境的變化。”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中心主任楊濤在接受《經濟》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監管政策逐漸落實後,支付行業進入深水區,出現鉅額罰單,表明違規成本正在逐漸提高,部分支付機構要收起“僥倖過關”的想法了。

“對於第三方支付機構來說,違規行為存在著主動和被動兩種可能,在管理流程中存在一些漏洞,形成被動性違規的可能性是有的,不能一棒打死市場上所有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楊濤補充道。

“眼下,支付機構強調持證經營、‘斷直連’與備付金全部集中存管,這些規定直接砍斷銀行與支付機構之間的利益鏈,讓支付業歸位通道,對支付機構而言,躺著賺錢的時代結束。”易觀支付行業分析師王蓬博向《經濟》記者表示,監管的時機來得剛剛好,支付市場發展充分,在今年便能看到落實效果,預計會出現更多的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罰單,也將會有一小批支付機構退出市場。“對於循序漸進的支付行業規範,值得為監管部門點個贊。”

央行支付司發佈的《2018年重點抽查工作指導意見》也印證了上述說法。文件顯示,從3月至9月,監管部門重點針對支付機構資質以及存量業務處理情況進行抽查。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發佈《關於開展支付安全風險專項排查工作的通知》(銀辦發〔2018〕146號),通知稱為進一步加強支付領域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有效防範支付風險,提出了具體時間安排,今年9月至10月,從業機構自查整改,之後人民銀行跟進全面核查和抽樣檢測,最終人民銀行分支機構要對整體情況及主要問題進行認真全面分析總結,形成書面報告於2019年3月1日前報送人民銀行總行。

第三方支付機構負責人向《經濟》記者透露,央行支付司實際在去年年底就開始分地域進行各項檢查,手段之雷厲前所未見,且監管的隨機檢查強度很大,有的監管檢查組會直接突擊到公司總部,所有人上交電腦密碼,並且與自己的電腦隔離。

今年,圍繞支付話題少不了熱度高居不下的“斷直連”和備付金集中存管。支付領域的強監管對於優化行業市場格局、促進中小支付機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也讓支付機構們大呼業務開展愈加困難。然而困境之下,多了新的嘗試和探索。

支付市場暗流湧動

曾經轟轟烈烈、引發資本與媒體無數遐想的支付市場顯然不會止步於此,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中國的移動支付大戰已經步入了存量戰爭階段,支付機構的戰場蔓延到更多場景和領域,各家思考著更多精細化的產品和服務,這比簡單粗暴的補貼時代更加令人期待。

2017年,交通支付可謂是移動支付大戰的焦點。只需打開手機,就可進站乘車,目前北京、上海、廣東、深圳等地已相繼開通地鐵進站服務。支付寶與微信支付先後向交通領域推出了二維碼支付方案,並且迅速落地,回顧2017年交通二維碼支付的發展,行內人都會驚訝發展速度會如此之快。高頻小額支付方式讓很多支付機構盯上,就連一向高冷的銀聯也不甘落後,在廣東省東莞市、浙江省多地市穩步推動銀聯二維碼落地交通領域。

今年,二維碼支付在交通領域的基礎場景搭建基本完成,NFC交通支付也進入了部分城市,二者的技術優劣之戰已經開打,比如杭州地鐵,既支持支付寶掃碼,也支持閃付,還可通過各種Pay過閘。

與二維碼技術不同的是,2017年NFC技術雖然也在銀聯和手機廠商的推動之下擁有較好發展,但在實際操作中仍然較為緩慢。正是技術變革如此殘酷,才會更令人著迷。

另一方面,銀行做移動支付,似乎都是以旁觀者的角色存在,不管是早期的NFC與2.4G標準之爭,還是後來的二維碼與NFC之爭,再到二維碼政策開閘,銀行錯失了二維碼支付拓展的黃金時期。然而到2017年末,在一系列的政策執行之下,對銀行的各種利好開始呈現。

在楊濤看來,結合場景發展可能是未來支付行業的方向,前頭部隊包括中型支付機構有很大的市場空間發展新技術,在大環境下,整個行業的中頭部企業與中後部企業進度肯定是不一樣的。

眾所周知,不同銀行之間的資金往來、銀行和第三方之間的資金往來,都要通過央行和銀聯的支付結算系統。但自第三方支付逐漸發展壯大之後,支付結算市場便不再一家獨大,支付牌照也成為了稀缺資源。

截至2018年7月5日,央行累計註銷支付牌照名單已增加到33家,目前最新的支付牌照數量為239張。支付牌照成為香餑餑,拼多多因業務發展需要正在尋求收購第三方支付牌照,交易目標可能是上海付費通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支付牌照估值可能在5億元-7億元左右,拼多多將收購付費通70%左右的股權,從而達到曲線獲牌的目的。

在支付牌照資源緊俏之時,跨境收款企業越蕃商務信息諮詢(上海)有限公司成為首家申請支付牌照的外資機構,7月27日,央行上海分行公示其支付業務許可證申請信息。自此,在2015年停止發牌之後的三年,支付牌照正式開閘,不過這次是針對外資,並沒有明確對國內企業開放。

一邊是支付市場已相對飽和,行業愈加規範,一邊是國內支付機構還要面對外資機構入場,新進者能否分得一杯羹?國外機構的進入又會帶來多大的水花?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告訴《經濟》記者,支付機構都是微利經營的,巨頭們熱衷於收購支付牌照,醉翁之意不在酒。“沒指望靠支付賺錢,他們看重的是支付背後的賬戶體系和數據沉澱。”而對於國外支付機構進駐,薛洪言表示,短期內改變雙寡頭壟斷的格局比較難,國內支付企業無需過度憂心,長遠來看,整個支付市場的多元化發展對消費者是利好的。

出海易 掘金難

在支付行業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當央媽關上一扇門,市場會自己打開一扇窗。移動支付順利成為中國主流支付方式之一,支付機構自然不會把雞蛋放入同一個籃子裡,搶佔“新籃子”成為很多支付企業著手要做的事。

微信支付在去年就曾宣佈正式進軍美國,憑此完成15個國家和地區的登陸,支持12種外幣直接結算,支付寶緊接著在70多個國家和地區“撒網”。相比最初的風風火火,支付機構實施效果似乎沒有了消息,記者嘗試徵詢反饋,微信方面的公關人員表示,暫無其他信息可透露,“微信支付將繼續深耕拓展海外市場”。

看似風光的緊密佈局背後,海外支付市場卻有諸多攔路虎。薛洪言表示,目前國內支付巨頭拓展境外支付業務,在區域和場景的佈局上,主要採取跟隨跨境遊用戶和留學生的策略,“服務的多是‘自己人’,”例如優先佈局國內遊客跨境遊區域,並重點拓展機場、購物中心等交易場景。此外,為達到合規要求,一些支付機構主要採取收購當地支付公司或與當地支付機構合作的模式開展業務。

“隨著我國內地居民境外旅遊的增多以及跨境電商的迅猛發展,第三方跨境支付業務量逐年上升,與此同時,也使得我國現有監管體系面臨新的挑戰。”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鬍濱對《經濟》記者表示,2017年上半年,國家外匯管理局對國內33家跨境支付機構以及相關結算業務監管和排查的結果,暴露了跨境支付的三大風險。

一是交易真實性審核風險,一些支付機構出於拓展市場的目的,存在對交易數據審核不嚴,甚至自行編制、篡改交易數據的現象。二是監管制度與法律尚未健全,例如區塊鏈技術以及數字貨幣的監管仍處空白,這些新技術在跨境支付結算領域的應用將會帶來極大的監管挑戰。三是跨境支付系統建設仍存薄弱環節,具體在標準和模式運行兼容方面,易發生監管套利行為。

處於藍海的境外支付市場,首要解決的是合規問題。“現階段中國支付企業走出去,不僅要符合國內監管要求,還要了解目標市場當地政府的法律法規、金融監管與反洗錢政策,通過充分調研、理解,融入到跨境產品的設計中去。”薛洪言如是說。

在支付行業又一輪跑馬圈地的戰場上,有很多細節待處理,譬如國外對信用卡的普及完善程度較高,人們擔心能接觸到大量數據的支付機構如何保證信息安全,規則如何正確傳達給客戶,在賬戶安全上有必要進行管理,以確保消費者權利得到保護。

架起支付安全

4月18日下午,北京市海淀區事主李剛報警稱,他在購買遊戲道具過程中,被虛假手遊交易平臺以激活會員ID、交易出現問題、充值有延時為由,通過網銀轉賬、掃取二維碼等手段,被騙取19700元。

如今電信詐騙、網絡欺詐穿上科技的外衣,手段層出不窮,讓人防不勝防,尤其是涉及網絡交易和支付,這對支付企業提出了不小的挑戰,比如設置安全防線,對“詐騙”進行反套路。

“風控是支付最基礎的東西,這個做不到的話,基本上企業規模越大就越慘。”易寶支付首席技術官陳斌接受《經濟》記者採訪時表示,支付安全的標準對於C端用戶和支付企業來說,有不同的衡量方式。

陳斌透露,對支付企業來說,支付安全的標準是欺詐交易損失率(欺詐金額/總成功交易金額),同時,企業還會面臨商戶欺詐的風險,需要核實是否銷售違禁商品、虛假商戶、發貨情況、假貨情況和符合公司入網規定標準。

“支付公司基於客戶銀行卡的歷史交易行為進行建模,在交易過程中交易風控團隊介入,根據交易金額、交易頻次、交易的時間點、交易前歷史,以及實時動態來判斷。當交易行為出現異常,企業會提醒客戶。”陳斌提醒,每個支付機構技術水平高低不同,數據上並不一致,搞不好會有誤差,同時也提高了運營成本,因此支付安全還是要從技術進行提升。

為了解決痛點,支付機構在很多方面進行了努力。在行業者看來,提升支付安全,既要強化監管,修補支付安全漏洞,也要加強用戶的支付安全教育,雙管齊下,才更易見到效果。

8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二季度支付業務統計數據顯示,支付系統共處理支付業務295.38億筆,金額1475.35萬億元,二季度全國支付體系運行平穩,社會資金交易規模不斷擴大,支付業務量穩中有升。

“支付罰單不是現階段特殊強監管時期的手段,也不是根治支付違規的解決方案,支付行業會在開放中贏得機遇。”王蓬博表示,未來支付市場會保持高增長的態勢,尤其是支付場景的覆蓋,在交通、醫療、零售消費方面還有待完善,四五線城市的對接場景存在可觀的利潤空間,業務拓展還有可能;加上國內支付市場排名已定,巨頭無法撼動,格局保持穩定,強監管將終結無序競爭,同時盈利壓力遞增,第三方支付機構有待創新轉型,必須挖掘客戶需求,以金融科技賦能,提升服務水平,實現高質量發展。

鏈接

支付行業在今年的政策調整:

斷直連:央行要求2018年6月30日前所有支付機構和銀行需要接入網聯。也重複要求不得直連銀行,不得支付機構互轉。

備付金存管:央行宣佈在2018年4月前將備付金集中存管的比例提高至50%,意味著支付機構一半的備付金利息被拿去。

限額:使用靜態條碼的,同一客戶單個銀行賬戶或所有支付賬戶單日累計交易金額應不超過50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