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洛陽古都要從博物館切入,從旅遊城市到城市旅遊

為了讓遊客“進得來”“住下來”“玩得好”,洛陽需要有相當豐富的產品供應。

5月30日,2018中國(鄭州)國際旅遊城市市長論壇洛陽分論壇上,洛陽市市長劉宛康對外營銷了一回洛陽文旅融合的模式。

作為十三朝古都,洛陽有極好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有龍門石窟、白馬寺等稀缺的旅遊景點,2017年,洛陽接待了來自全球各地遊客1.2億人次,旅遊總收入逾千億元。

洛陽不缺遊客,可缺乏好的產品留住遊客。洛陽導遊林燕的客人,往往上午來到洛陽玩了半天后,傍晚就動身前往西安或鄭州等其他地方。“洛陽很少能留下來玩幾天。”林燕不無遺憾地表示。

另一方面,雖然洛陽擁有豐富的歷史人文遺蹟和故事,可又因十三朝古都年代久遠,很多遺址深埋地下,地面上能保留下來的古蹟很有限,如今洛陽城到處可見的“古建築”多為現代仿製,“遊客怎麼會願意花錢來看假東西?”

種種短板與硬傷之下,該如何走出自己的風格與特色?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洛陽採訪期間,洛陽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鬍大鵬介紹,所謂洛陽文旅融合的模式,“博物館之都”是切入特色旅遊的一個小入口,從精神文化需求過渡到營造整個文旅生態圈,洛陽要走一條從旅遊城市到城市旅遊的獨特路徑。

打造博物館之都

歐洲有很多城市儘管小,卻擁有數量龐大的博物館。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今年5月在歐洲看到,很多歐洲的博物館除了遊客參觀外,還有大量當地人將看展覽作為日常生活方式的一種,不少學校也會組織孩子們來到博物館裡上一堂生動的歷史文化課或者科學課堂。

參觀博物館、看展覽的生活方式,也漸漸風行我國。記者注意到,相當多中國遊客不再滿足於匆匆在歐洲景點打卡,而是會鑽進各種博物館裡泡上一整天。

年過六旬的北京遊客秦國運饒有興趣地跟老伴兒在荷蘭國家博物館晃了一下午,單單是坐在倫勃朗著名代表畫作《夜巡》面前聽私導講解畫作精妙之處就聽了半個多小時。喜歡看展覽的他,退休後主要的休閒方式就是去各地博物館參觀展覽,每年去兩趟國外看展,更多時候是在國內各地博物館晃悠。

隨著國人對精神世界追求越多,以博物館作為旅遊目的地的城市愈發多。洛陽是其中之一,也是最旗幟鮮明地表示要打造博物館之都的城市。

洛陽的這一定位有其獨特的優勢。從高空俯瞰,洛陽的洛河沿岸、東西不足50公里的範圍內,二里頭、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洛陽城等五大都城遺址沿洛河一字排開,形成“五都貫洛”的恢宏氣勢。另一方面,洛陽可移動文物數量多、分佈廣、價值高、年代跨度大。據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顯示,洛陽共計登錄可移動文物419918件(套),佔河南省總量的23.68%,居省轄市首位。

多年來,洛陽的龍門石窟、關林、白馬寺等景點享譽全國,吸引了絕大多數來洛陽旅行的遊客,但洛陽並不滿足於依賴這“老三篇”,採訪期間,洛陽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趙莉向記者表示,除了做好“老三篇”,洛陽開始在更高站位上謀劃推出“博物館之都”等“新篇章”。

2016年,洛陽市提出了建設博物館之都的目標,以此加快推進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建設。兩年多來,洛陽在博物館建設方面進展迅速。據胡大鵬介紹,目前洛陽市已建成開放各類博物館68個,博物館數量、種類和發展速度均居河南省首位,且每10萬人擁有的博物館數量也位居全國前列,“博物館之都”建設初具規模,博物館群顯然漸漸成為古都洛陽的文化新名片。

民間參與博物館建設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認為,倘若文旅項目只是政府一方熱情的敲鑼打鼓,並沒有市場參與,將難以維繫的,必須要有市場和民間力量共同助力。

所幸,對博物館的建設熱情並非僅僅是洛陽政府,洛陽民間也有相當高的參與興趣。

胡大鵬透露,目前洛陽已建成博物館68家,正在規劃建設的有9家。其中大多數都是民間自建的博物館。據統計,目前洛陽國有博物館19個,非國有博物館49個。國家一級博物館1家,國家二級博物館3家,國家三級博物館3家。

記者注意到,在洛陽大街小巷,有相當多各式各樣的博物館,比如洛陽牡丹瓷相當出名,曾作為國禮送給外賓,因此洛陽有專門的牡丹瓷博物館。還有專門展示中醫正骨歷史和中醫正骨技藝的博物館,館內還附加傳統特色診療、養生保健療養等。甚至於婚嫁民俗風情亦有單獨的一家博物館。最有意思的是,由於洛陽古都歷史悠久,盜墓文化亦源遠流長,洛陽有兩座專門展示古墓文化以及盜墓用具——洛陽鏟——的博物館。

洛陽人熱衷於收藏並將喜愛廣而告之,所以各式博物館雲集。洛河邊有座上陽宮文化園,上陽宮在歷史上曾是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時期處理朝政和舉行宴會的重要場所。洛陽旅遊發展集團根據歷史記載復建了上陽宮,目前該地成為集文化旅遊、唐風餐飲、文創產品、城市書房等於一體的唐風文旅綜合體。記者注意到,內裡有片專門展示洛繡的小型民俗展示區,展示區主人高源鴻是位洛繡傳承人,收集了數百件洛繡藏品,她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開設一家洛繡博物館,向公眾展示繡品,普及洛繡歷史。

洛陽市市長劉宛康近日表示,洛陽“博物館之都”建設的重點不僅在於數量增長,更加重視博物館的綜合質量——包括展館特色、展品數量、品質及文化服務水平等。“我們將探索專業化管理與非國有博物館運營相結合之路,形成合理、高效的運營機制,提升陳展水平和質量,不斷推動博物館建設從數量增長走向質量提升。”

官方博物館抓住“古代絲綢之路”、夏商周文明和隋唐文化等宏大主題做深,民營博物館則在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做透,做出特色,形成互有補充、相互輝映的態勢。據官方統計,洛陽市各類博物館每年舉辦二十多個文物精品展覽和文物外展活動,接待中外遊客300萬人次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博物館的參觀是免費的,且洛陽正在逐步加大博物館、遺址公園免費開放力度,胡大鵬認為,有了眾多博物館的文化需求,來洛陽旅遊就可從單頻次變成多頻次的消費。

營造旅遊生態圈

所有旅遊城市都希望遊客能一再光顧,可吸引力僅靠拼風景和博物館恐怕做不到。何況,洛陽的古都定位與西安頗為相似,但西安在展示隋唐文化方面更有知名度些。

或是看到自己的不足,洛陽市政府對旅遊發展思路做了相應的調整,洛陽市主管旅遊的副市長魏險峰在2018中國(鄭州)國際旅遊城市市長論壇上就表示,不同於以往旅遊城市的定位,洛陽如今以全域旅遊發展理念為指引,將洛陽整個城市作為旅遊目的地進行建設,強力開展旅遊營銷,著力完善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向城市旅遊轉變。

而要實現“旅遊城市”到“城市旅遊”的轉變,全市上下需要“一盤棋”聯動。洛陽一方面在著力培育以博物館之都、二里頭遺址博物館、隋唐洛陽城國家歷史文化公園等為代表的新興旅遊項目。另一方面又要不斷延伸旅遊產業鏈條,激活旅遊二次消費,推動旅遊業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

趙莉表示,洛陽旅遊部門將出臺洛陽旅遊新業態創新獎補政策,引導各旅遊景區、牡丹觀賞園積極開發文化演藝、體驗展示、旅遊商品等經營項目,主動弱化門票經濟,提升二次消費比重。

同時,各景區將著力開發遊客參與互動性強、富有特色的旅遊消費項目,打造老城麗景門、十字街等特色餐飲一條街和特色旅遊街區,建設好洛邑古城、孟津衛坡、倒盞村等一批集觀光、購物、體驗、住宿、餐飲、娛樂等多種要素於一體的旅遊綜合體,豐富洛陽夜間旅遊產品,繁榮洛陽“夜經濟”。也就是說讓遊客來到洛陽,除了白天的參觀,晚上能住得下來,吃得開心,還有更豐富的娛樂活動。

為了讓遊客“進得來”“住下來”“玩得好”,洛陽需要有相當豐富的產品供應。與其他地方打法略微不同的是,洛陽著重發揮了國有企業的引領作用。近日,記者在洛陽採訪時,洛陽旅遊發展集團董事長呂宗樂告訴記者,“我們著重做市場做不了的事情。”

洛陽旅遊發展集團是洛陽國有獨資企業。目前資產規模80億元,員工一千多人。除了完成洛陽市政府交辦的重大旅遊項目建設和運營外,旅發集團還著重發展文藝演出、體育會展等市場,包括出品有質感的旅遊手信“洛陽禮物”。洛陽市政府希望這家國企可以在行業內起到帶動引領作用,提升洛陽旅遊的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標準化等。畢竟在旅遊這個充分競爭的市場裡,從業主體多為零散小的民營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