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澤小江有座“特殊”博物館,因災害性奇觀,人們都喜歡冒險參觀

雲南昆明東川區,自然景觀極其豐富,每年都能吸引大量的海內外遊客慕名而來。與此同時,東川區大山深處的博物館,也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甚至很多人都冒著生命危險,也要一睹這座博物館的風采。究竟它是一座多麼特殊的博物館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會澤小江有座“特殊”博物館,因災害性奇觀,人們都喜歡冒險參觀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提到博物館,不管是歷史博物館,還是藝術博物館,或者是科學博物館,它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在封閉的空間或區域內,按照一定的規律展示出相關的藏品。或許,這就是人們對博物館的固有印象,但小編開頭提到的東川區大山中的博物館,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會澤小江有座“特殊”博物館,因災害性奇觀,人們都喜歡冒險參觀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這座博物館毗鄰會澤縣,具體位於小江流域上游的一處山溝中。或許有讀者看到這裡就納悶了,博物館在荒郊野外的山溝裡,有沒有搞錯?小編百分之百的確定,沒錯!因為這座神秘而又特殊的博物館,就是一處“三無”露天博物館,一無大門,二無屋頂,三無場館,唯一不缺的就是展品。
不過這座博物館的展品,也並不是來了之後,隨時隨地都能看到,只有等到每年六七月的雨季,或者是惡劣的暴雨天氣時才行,因為展品並不什麼珍貴的“寶貝”,而是一種令人聞之色變的自然災害——泥石流。或許有的讀者已經猜到了,它就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自然泥石流博物館。

會澤小江有座“特殊”博物館,因災害性奇觀,人們都喜歡冒險參觀


泥石流博物館面積很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蔣家溝泥石流區域,其溝長約14公里,面積將近50平方公里,相當於7000個標準足球大小。在每年雨季來臨之前,當地居民都會提前做好應急預案,以迎接即將準時爆發的泥石流。與此同時,更有諸多的專家,學者和遊客,也都在不遠萬里趕赴蔣家溝,只為一睹泥石流從山坡上奔湧而下可怕情景。
蔣家溝泥石流氣勢如虹,奔湧而下時,所發出的聲音振聾發聵,就彷彿整個山谷都在震動,令人不得不驚歎大自然的威力。其實,在早些年的粵教版中學語文課本中,就有一課專門講述了蔣家溝泥石流,作者用令人恐怖的筆調,對泥石流的爆發進行了細緻地描寫,如下:

會澤小江有座“特殊”博物館,因災害性奇觀,人們都喜歡冒險參觀


“6時40分,第四陣湧來,流速大大加快,浪頭滾滾,泥沫四濺。這道巨流,中間流速大,兩側流速小;表層流速大,底層流速小。在溝道較直的地方,好像火車奔馳;在溝道彎曲的地方,又宛如巨龍游動”(節選自《一次大型的泥石流》)。
從當下來看,東川區的自然泥石流博物館,有著獨一無二的科考價值,並且對於研究泥石流的形成,治理和防禦等,也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畢竟像蔣家溝這樣的地方,是全國罕見,世界少有的。不過,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處泥石流博物館,卻是一種難以抹去的傷痛……

會澤小江有座“特殊”博物館,因災害性奇觀,人們都喜歡冒險參觀


自古以來,東川地區就以豐富的礦產資源聞名,尤其是銅礦儲量居首位,而且早在殷商時期,東川先民就開始採礦,為中原源源不斷地輸入銅。然後,又從兩漢到唐宋,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產力的不斷提升,中原王朝對東川銅礦的開採量也與日俱增,最後到明清又迎來了一波開採高峰。
在經歷了3000千多年的開採之後,東川區的森林和植被不僅受到了嚴重的破壞,而且還改變了這裡地質和地貌,導致現在的東川大部分區域都是裸露的碎石,尤其是蔣家溝一帶最為嚴重,故此,也就為泥石流的形成孕育出了一片“沃土”。所以說,在泥石流博物館的價值中,還有一種警示作用,讓我們切勿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對自然造成永久性的破壞。

會澤小江有座“特殊”博物館,因災害性奇觀,人們都喜歡冒險參觀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東川區自然泥石流博物的面積正在縮減,而這一切也都要感謝無數的一線工作者們,是他們年復一年的科學治理,才使得原來貧瘠的土地,慢慢地變成水草豐美的綠洲,隨著泥石流災害銳減,生態的恢復,為當地人們的生活又重生了新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