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时为何几万北伐军就可以击败数十万北洋军?事实引人深思

北伐战争指的是1926年时民国政府向北洋军阀势力吴佩孚等人发起的统一战争,在这场规模浩大的战争中年轻的蒋介石以北洋军总司令的身份崭露头角首次登上了政治舞台的巅峰,但是熟悉那段历史朋友都知道在北伐战争时期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北伐军军力明明不足北洋军的十分之一却打的北洋军队节节败退。

北伐战争时为何几万北伐军就可以击败数十万北洋军?事实引人深思

那么北伐军队究竟是怎么击败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己的北洋军队的呢?当然所谓北伐军队是正义之师因而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这种说法并不能真正取信世人,实际上说起这个问题有一个名字不得不被提起那就是黄埔军校。虽然很多人都知道黄埔军校是民国政府军政两届高层的摇篮却很少有人知道黄埔军校真正的资助者究竟是谁。

北伐战争时为何几万北伐军就可以击败数十万北洋军?事实引人深思

虽然黄埔军校的创办者是孙中山、校长是蒋介石、军校所处地区是陈炯明的地盘,但是它最初的投资者却是苏联,根据黄埔流传于世的部分记录可以看出,当时陈炯明虽然同意在自己的地盘建设军校但是却并没有兑现自己对军校提供武器装备的诺言,反而是资助者苏联通过海路运送了大量的武器装备甚至火炮等重武器用于军校训练,同时也配备了大量的苏联教官进行辅导。

北伐战争时为何几万北伐军就可以击败数十万北洋军?事实引人深思

因而不难看出黄埔军校最初的军事训练科目其实有着很浓重的苏军色彩,而这也是北洋军面对北伐军节节败退的真相。那么苏式训练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大的威力呢?众所周知北洋军阀是由袁世凯创立并在袁世凯去世之后分裂的,可以说是和清末新军一脉相承,而不客气的说无论是清末新军还是北洋军其实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军队。

北伐战争时为何几万北伐军就可以击败数十万北洋军?事实引人深思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近代欧洲军队作战时有一个戏称“排队枪毙”意思就是说双方军队排着队列跟随着鼓点一起向着对方行进,直到双方距离百十米的地方停下相互射击,虽然到了民国时期随着枪支的发展排队枪毙的情况早已改变,但是因为枪支的射程问题其本质却并没有改变过,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汉阳造的有效射程往往只有不到两百米,这就要求双方士兵要行进到距离敌军一百多米的距离才可以射击,这对士兵的训练程度要求是非常高的。

北伐战争时为何几万北伐军就可以击败数十万北洋军?事实引人深思

然而北洋军虽然装备了枪支、训练方式也脱胎于西方但是其浓郁的冷兵器作战风格却是无法掩饰的,在交战时往往北伐军刚刚行进到四五百米的距离,北洋军就已经开枪,而等待北伐军进入有效射程时北洋军却已经弹药不足且因为距离拉近而产生骚动和恐慌,而这一问题却是苏式训练的北伐军所没有的。总而言之北洋军输就输在了观念意识的落后与过时可谓引人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