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pu城市视角:通勤,正在扼杀城市之光

Kopu导读:随着城市外沿的不断扩张,功能分区,通勤状况则成为观测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这同样也是上班族关心的切身问题之一。北漂一族的通勤之苦,演绎出很多贩卖焦虑的文字,且不论对与错,但通勤的真实状况确实是扼杀城市产业有序发展的痛苦之源。

通勤之苦,报道来源于"亚洲最大社区"北京天通苑,居住人口达70万,很多北漂青年在五环内上班,但由于成本压力却住在环京的廊坊等地,用高铁通勤。同样被提上罪源的是北京人多、车多,但道路密度和车站密度低,导致北京上班族通勤时间全国第一。生存成本、生活压力、工作强度与幸福指数呈负相关的漂泊者们,集体逃离北上广深也一度成为热议社会话题。让Kopu君带领大家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再来看通勤,是否是一切的原罪?

Kopu城市视角:通勤,正在扼杀城市之光

Kopu解读:成渝津通勤迎头赶超一线

为了数据的代表性,Kopu君收集到全国GDP排名前十城市的通勤大数据。

Kopu城市视角:通勤,正在扼杀城市之光

Kopu城市视角:通勤,正在扼杀城市之光

由上图数据,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到,按照GDP排名,通勤里程和时间相对于经济体量,排序有明显上升。对于北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理解,但天津、重庆和成都却稍稍意外的上升,Kopu君来一一讲解。

首先不难理解到的是,通勤距离的远近与城市公用设施的建成区域有关,比如北京、上海、重庆在建成区域面积排名前三,这个排序也与距离和时间想吻合;另外一点,则是人口因素。人口高度聚集,中心区土地溢价,房价、房租水涨船高,城市才会外扩,迫使上班族迁往郊区住宿;还有一点,就是城市的地形也是造成通勤时间和距离的主要因素。众所周知,重庆属于山区,高低起伏、江河密布、重峦叠嶂的地形将重庆主城区分割得稀碎,这也是重庆通勤数据赶超北上的重要原因。

除却城市自身因素,通勤的交通方式也是造成数据赶超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成都来说,作为二线城市,得益于宽松的车牌政策和汽车产业累积,成都的汽车保有量一直是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远超其他一线城市,2017年达到452万辆。拥有汽车的成都人,对于远离居住区的职位接受程度越高,一系列的原因最终使得车辆很多的情况下,远距离通勤,上下班高峰期加剧拥堵,延长了通勤时间。

Kopu城市视角:通勤,正在扼杀城市之光

除此之外,成都地铁密度低也是罪魁祸首之一。Kopu君搜集到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重庆和成都开通的地铁历程都不到200公里,北京上海在600公里左右,上周深圳在300公里左右。地铁的低密度,一方面意味着出行更多依靠容易拥堵的公交或者打车,通勤效率变低;另一方面,上班族从居住区到地铁站更远,地铁接驳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

Kopu解读:通勤是否是城市效率原罪

通勤一方面阻碍了上班族对工作对城市的发展贡献力,但另一方面,通勤效率低也的有助于工作效率和较好居住环境的反向作用力。

通勤距离和时间提高,让上班族身心俱疲,不过长距离的通勤作为代价,它换来的是更好的居住环境。居住在CBD周围固然好,上班近,但生活配套成问题,要找个便利店都需要很久;另外身处CBD对于身心健康来说也不一定全是益处,房价高的离谱不说,周围的钢筋水泥摩天大楼,寸土寸金之地难见绿色,对于与自然的亲近实为难处。

Kopu城市视角:通勤,正在扼杀城市之光

所以Kopu君认为,跳出成都、重庆,从城市发展角度看,通勤距离变远也不是绝对的坏事。通勤时间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筑高了偷懒者的失业概率,长期内会使公司"洗涤"出偷懒者,或是倒逼偷懒者减少偷懒行为,而转为更加努力工作。整体而言,较长的通勤时间有利于降低公司偷懒的总体水平。

按照我国总体通勤数据来说,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通勤时间和距离有差别,但这与全世界发达城市的通勤距离来比,也只有正常水平,只是通勤效率有别,时间各异。也唯有平常心对待通勤,才能换来远离市中心的一片纯净绿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