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歷史八上助學小知識——胡適和新文化運動

胡適和新文化運動

胡適,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因受到達爾文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思想影響,故改名為胡適,字適之。

胡適是新文化運動“首舉義旗的急先鋒”,文學革命成就突出。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國家動盪,胡適等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尋求救國的新道路。1910年,胡適努力考取庚子賠款第二期官費生,赴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先學農科,後改學文科,1914年在康奈爾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後,入哥倫比亞大學讀哲學,師從杜威,深受其實用主義哲學的影響。1917年完成博士論文後回國,任北京大學哲學教授,後任文學院院長,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在“文學革命”的口號下,胡適提出了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等主張。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雜誌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了文學改良八點主張:“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濫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1918年又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中把“八不主義”歸為四條:“一、要有話說,才說話;二、有什麼話,說什麼話;話怎麼說,就怎麼寫;三、要說我自己的話,別說別人的話;四、是什麼時代的人,說什麼時代的話。”他還身體力行,1920年出版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成為中國新詩的開山祖。《嘗試集》屬於新詩試驗階段,按照今天的標準並不成熟,但他的詩行文自由,意象清新,詩意淺露,對當時根深蒂固的舊文學產生了強大沖擊。

人教版歷史八上助學小知識——胡適和新文化運動

另外,他在學術、治學上也頗有建樹。在學術上,他曾致力於白話文學史的研究和章回小說的考證工作,其中所著的《紅樓夢考證》,否定了索隱派的舊紅學,開創了《紅樓夢》研究的新紅學派。在治學方法上,他提出的“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對學術界影響深遠。所有這些,使胡適在新文化運動初期成了領袖式的代表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