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把寬容和自由作為生命的底色

想談談胡適,總欲言又止——胡適恐怕是近代中國最難談清楚、講明白的大師。他說話總求讓每一個人能懂,但他的人生經歷和思想歷程又相當複雜。他是不斷尋求救國路徑的士人,是實踐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謙謙君子,卻也是想要全盤西化的革命家。他是最具有人格魅力的學者,卻捱過無數罵。

胡適:把寬容和自由作為生命的底色

一定要談胡適,那麼有一個詞——“容忍”。胡適曾經說過:“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他的一生,無論事業還是感情,都是在不斷容忍中成就的。

他的人格也因此而偉大不朽。

小小年紀忍住玩心

1895年,一位母親帶著小孩來到了一傢俬塾。私塾老先生看了一眼這對母子,母親還是個小姑娘呢,看著二十出頭的年紀,眼睛裡有些羞怯,卻又閃著堅毅的光。旁邊的孩子還小得很,也就三四歲的樣子。

母親開口道:“先生,我是績溪胡鐵花大人的妻子,這是我們孩兒胡嗣穈。穈兒來,快叫先生。”那小孩脆生生地叫了聲:“先生!”老先生皺了皺眉道:“夫人,孩子還太小,過一兩年再送來讀書吧。”

“不,先生對不住,我家官人剛去世,遺願就是穈兒能好好讀書。請您一定要收下,學費我已經備好了。”說著,她拿出了十二個銀元。

老先生一驚:“我這兒的學費一年只要兩個銀元,你拿這麼多做什麼?”

“我家穈兒早慧,我可以多繳學費,麻煩先生了,請一定要多多優待。”

就這樣,不到四歲的胡嗣穈進入私塾,和七八歲的大孩子一起聽書。因為太矮,特意給了他一張高凳子坐,但是坐上去就下不來了,還得大人抱下來。如果不是母親如此堅決,這個小孩可能再過幾年就會像他那些大他很多歲的哥哥一樣,外出學做生意,成為一名徽商。

但他的母親不願意——這位沒讀過書的裹腳婦人,不到二十歲就嫁給年近五十歲的官員胡傳,胡傳娶過兩位太太都早逝,留下一群已經成人的兒女。這樣的晚娘是不好當的。家中頂樑柱去世,她只有一個心願:自己唯一的孩兒能夠讀書成才,當聖人。母親對他說:“穈兒,好好讀書,你和其他孩子不一樣。你長大,要當聖人的。”

他那麼小,還不明白什麼是“聖人”。但他知道,自己和其他孩子不一樣。在學堂裡,其他孩子聽書喜歡開小差,只有他一個人坐得端端正正;其他孩子課餘就瘋跑瘋玩,只有他還坐在座位上讀書。他讀的是儒家傳統的啟蒙典籍:“謹乎庸言,勉乎庸行;以學為人,以期作聖。”

因為小小年紀就一副嚴肅認真的學究樣,同學和鄉人都戲稱他為“穈先生”。小孩天性愛玩,小嗣穈卻能忍住。雖然父親已經去世,但他還記得父親對他說過,他是註定要念書的,不能去做生意。他需要忍住貪玩的衝動,需要容忍大他好幾歲的孩子對他的嘲笑,以及經商養家的大哥聽說他要讀書時的一聲冷笑:“呵!要讀書?”

這名小孩將在這個學堂裡讀九年書,然後到上海讀中學。在學堂裡,老師給他起了個學名叫胡洪騂。在上海,他二哥又給他起了個日後會傳遍全中國的名字——胡適,字適之。

而他需要忍的,不會隨著成年減少,反而會變多。

墮落青年忍住放縱

1910年的一天夜裡,一名十九歲的青年在上海街頭遊蕩。

他明顯喝醉了,走路搖搖晃晃,嘴裡也喃喃地說著什麼。暴雨突降,把這名青年淋得一身狼狽,廉價的長衫溼透了,不住往下滴水。他抬手攔住了一輛黃包車,坐上去就開始呼呼大睡。車伕一瞧,這人都醉倒了,於是把車拉到一條僻靜的小巷裡,把青年身上的財物一掃而空,將青年推下了車。

不多會兒,一名租界巡捕發現了躺在地上的青年,過來踢了踢:“喂!沒死吧?”青年醒了,掙扎著站起來,藉著路燈一看,是一名巡捕,於是大罵:“外國奴才!”巡捕大怒,上前就是一拳,兩人扭打起來。

第二天,青年在巡捕房裡醒來才恢復意識,發現自己滿身泥汙,臉上還有傷,後悔不已。“胡適,你怎麼能如此墮落!”他在心中痛罵自己,開始反省自己一年來的放蕩生活。

原來,胡適在上海公學裡,和一群同學一起聯名反對校董事會擅改校規,缺乏民主精神,併為此宣佈退學。退學之後,胡適和同學們另尋地址,想要建立新中國公學,卻最終因資金不足而失敗。辦學不成,又不願意回到舊公學,胡適只能留在上海找了份教書的營生。

眼看著自己泯然眾人,胡適心中非常苦悶,於是開始借酒消愁,甚至交了一群狐朋狗友,整天尋花問柳。這天他又一次喝醉酒,才有了和巡捕打架的這場鬧劇。清醒過來的胡適狠狠扇了自己一耳光,決心改變這種生活狀態。恰巧此時,庚款留學項目又開始招生,胡適決定參加選拔,去美國留學。

青年要學壞、要墮落很容易,要從墮落中浪子回頭,卻很困難。面對著大千世界的誘惑,人心可謂易放難收。胡適卻在一場鬧劇之後懸崖勒馬,忍住了繼續放縱的慾望。我們現在有個詞叫“走出舒適區”,用來指人能夠改變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狀態,去迎接陌生的挑戰。胡適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區,而接下來的道路雖然通往光明,卻仍不平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