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上午,國新辦新聞發佈廳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邀請5位優秀教師代表圍繞“與教育改革發展同行”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這5位老師分別是:浙江省杭州學軍中學校長陳立群;甘肅鋼鐵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呂傑;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陶文銓;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澡下鎮白洋教學點教師支月英;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薛法根。
他們都回答了哪些問題?談了哪些感受?教育小微帶大家到現場一起看↓↓↓
1
關於教育發展變化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請老師們結合各自工作經歷談談改革開放40年以來教育方面的發展變化。
■ 陶文銓:高等教育建立和健全了學位制度
改革開放40年以來,高等教育變化很重要的一點是建立和健全了學位制度。
我們國家在改革開放前沒有學位制度,招收應屆生不授學位,改革開放之後建立了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制度。1984年國務院批准首先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西安交大等22所院校建立研究生院,加強對碩士、博士培養的指導,應屆生招生數字也大幅增長。我是1962年西安交大畢業,考上西安交大研究生,那是國家第一次招考研究生,整個學校只有14名,但是今年西安交大有5248個碩士,1402個博士,是改革開放初期的300多倍。大量高質量研究生的培養,對我們國家高等教育和科學事業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陳立群:沒有完成12年基礎教育的孩子越來越少了
用幾個少、幾個多來歸納一下。
幾個少:沒有完成12年基礎教育的孩子越來越少;單位班級人數越來越少,都在進行小班化嘗試;教師低效勞動時間越來越少。
幾個多:一是現代化校園、現代化教學設施越來越多;二是高學歷教師越來越多;三是重視孩子教育的家長越來越多。
■ 薛法根:變化最大在課堂
作為老師來講,實際上變化最大的還是在課堂。網絡時代,孩子的學習能力、學習意識,遠遠超過了教師的想象。我在師範的時候,老師說,要給學生一碗水你要有一桶水,現在看來有一桶水是不夠的,還要常流水,還要不斷地學習,這就是學生改變推動教師改變,推動教育改變。我們常說計劃趕不上變化,孩子變化得太快了、太大了。一個合格的先生一定要首先成為永遠的學生,要不斷地學習,這就是我們最大的變化。
■ 呂傑:職業教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職業教育,在我們中國發展淵源流長,但真正蓬勃發展和壯大是在改革開放以後。在國家出臺大力扶持職業教育政策之後,職業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學校從建校至今,在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的資金扶持下,焊接設備從原來的10臺發展到現在的400多臺,同時還配備了3臺焊接機器人,培養了自動化焊接的學生,實現智能化焊接,場地擴大到原來的5倍以上。所以我們對職業教育、對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信心滿滿。
■ 支月英:最美的房子是學校
我今天帶來一幅圖,從圖上可以看出,我們學校從前的泥巴房漏風漏雨,現在變成了全封閉校園,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最美的房子是學校。
這幾年願意去偏遠地方任教的老師一年比一年多,而且主動要求去支教,因為學校在生活條件等各方面都很好了。看到孩子們走出校門的背影,我就有一種莫名的幸福和感動。我在山裡38年半,我感覺很值。
2
關於教育資源配置
路透社:
政府對教師的薪水和設備方面的支出是否足夠?在教育領域政府應該做哪些工作來支持教育發展?
■ 陳立群: 設施設備、教師待遇都有很大提升
無論是城市還是現在的國家級貧困縣,學校各個方面的教育資源這些年有了巨大的進步,設施設備、教師待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
我們有專門針對鄉村老師的補助。從我從教、做校長30多年的經歷來看,教育整體發展非常快。同時,怎樣能夠在快速發展當中促使教育資源更加均衡,這是一個永遠的話題,我們都在朝這個方面做更進一步的努力。
■ 薛法根:越來越感覺到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對教師的關懷
教育資源的配置給我們帶來新的思考:
一是國家實施免費義務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夠有學上、上好學。
二是促進教育資源均衡。我們實行的是集團化辦學,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三是政府加大投入,進一步發展優質教育,包括生均公用經費、校舍的改造等。
總之,我們越來越感覺到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對教師的關懷。
■ 呂傑:中職學校不收一分錢學費
前幾年我們大專收學費,中職是省內、農村孩子不交學費,但城市孩子需要交。從去年開始,中職學校學生無論來自城市還是農村,都不收一分錢學費。
■ 支月英:國家政策好了,教師幸福感有了
我們有一定的進山費用,所以教師現在願意去邊遠山區任教;我們地方政府還加了“8個1”,就是給每個教師一部電動車、一個電飯煲等優厚條件。國家政策確實好了,教師幸福感有了。
3
關於鄉村教師待遇
新華社:
為提升鄉村教育水平,國家一直在鼓勵和激勵優秀的年輕人才到鄉村去支教或者從教,現在情況怎樣?你們的身邊是否出現了更多的優秀人才從事鄉村教育?
■ 支月英:鄉村學校的建設都比較好了
目前,鄉村學校建設都比較好,農村家長比以前更重視教育,但還有部分家長在外打工,兒童留在家裡由老人看管。在山區教書,鄉村老師比城裡的老師壓力和負擔更重。城鄉教育還存在差距,希望農村的教育越辦越好。
■ 薛法根: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好教師就能留在鄉村
城鄉教育最大的差距體現在教師隊伍上。在國家投入下,硬件設施差距逐年縮小,甚至與發達地區基本上沒太大差異。要把一些好老師留在農村,有三點:
一是事業留人。要給他一個廣闊的空間,能夠成就一番事業。
二是感情留人。要給老師更多的關心關懷。
三是待遇留人。我們地區對農村教師要提高一級工資,有下鄉補貼,在其他的福利待遇方面儘可能給予比較好的待遇。
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好教師就能留在鄉村,特別是優秀的青年教師和人才就留在了鄉村。
4
關於做好老師
人民日報:
我們常說教育大計教師為先,馬上要到教師節了,想請各位傑出的教師代表結合自己的感受,談談好老師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怎樣做一名好老師。
■ 陶文銓:教師要熱愛學生
教師要熱愛自己所教的專業,教師要熱愛學生。
■ 薛法根:好老師要讓學生感受到你的愛
對基礎教育來講,一個好老師首先是讓孩子喜歡你,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感受到你的愛。
好老師要有一種教育情懷,要有一種專業精神。
■ 呂傑: 好老師應該是學生的良師益友
一個好老師應該是學生的良師益友,也應該是學生的家長。
這5位老師都有著怎樣的教育經歷?隨教育小微一起來了解他們↓↓↓
優秀教師代表——陶文銓
陶文銓,男,漢族,1939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是交大西遷後培養的第一批學生,是“西遷精神”的傳承者,秉承歷史傳承、發揚西遷精神、樹德育人,已近八旬高齡,仍然長期堅持在本科生教學第一線,在教學上一直堅持著“高標準、嚴要求”。他長期從事傳熱學及其數值模擬方法與工程應用研究,推動與促進了我國計算傳熱學科的形成與發展。2003年獲得首屆國家級教學名師獎,2006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3年10月成立西安交通大學陶文銓教育基金。
優秀教師代表——陳立群
陳立群,男,漢族,1957年11月生,中共黨員,浙江省杭州學軍中學校長。
他敬業奉獻,擔任校長30餘年,堅持將宏志教育融入教學,創設濃厚的立志教育氛圍,引導學生樹立高遠志向,為學生成長成才打下堅實基礎。他情繫苗鄉,堅持將扶貧與扶志相結合,投身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義務支教,在當地15個縣市義務開展培訓報告50餘場,接受培訓的校長教師達上萬人次。受邀擔任貴州省黔東南州臺江縣民族中學校長,個人出資20多萬元獎學助學,帶領檯江民族中學教育質量成為全州第一,用行動踐行著“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好,才能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執著信念。曾獲浙江省春蠶獎、最美浙江人、貴州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榮譽。
優秀教師代表——薛法根
薛法根,男,漢族,1968年10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
30年來,他堅守在鄉村教育一線,一心一意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學校。他關愛每一個學生,堅持陪每名學習困難學生寫一年的循環日記,助其學業提升。他毫無保留地與同事分享教學經驗,幫扶青年教師研課、磨文,促進優秀青年教師成長。30歲,他成為江蘇省最年輕的特級教師。40歲,他婉拒了多所城市名校的高薪聘請,用5年時間,在所在的鄉村學校帶出了3名江蘇省特級教師、5名蘇州學科帶頭人。曾獲全國模範教師、江蘇“最美教師”等榮譽。
優秀教師代表——呂傑
呂傑,女,漢族,1972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甘肅鋼鐵職業技術學院教師。
她注重提高自身技術水平,熟練掌握了手工電弧焊等多項技術,考取了多種職業技能證書。她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構建了“職業引導、行業平臺、工學結合、三崗實訓”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生。她指導的學生多次在省級、國家級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獎,所帶的培訓班被業內人士稱為“勞模班”。以她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師工作室被推選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她為企業解決過無數的焊接難題。曾獲全國女職工建功立業標兵、全國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等榮譽。2014年被評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優秀教師代表——支月英
支月英,女,漢族,1961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澡下鎮白洋教學點教師。
她幾十年堅守在偏遠的山村講臺,從“支姐姐”到“支媽媽”,教育了大山深處的兩代人。她努力創新教學方法,總結出適合鄉村教學點的動靜搭配教學法。她關愛孩子,資助貧困生,不讓一個孩子輟學。她走得最多的是崎嶇山路,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教好深山裡的孩子。曾獲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江西省“龔全珍式好乾部”、江西省“三八”紅旗手等榮譽。2016年被評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來源 | 據國新辦新聞發佈會文字實錄
閱讀更多 瀏陽教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