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特輯|大先生,築夢人

圖像君說

作別校園後,每一個教師節都成為與記憶有關的日子——早上愁眉苦臉排隊背課文“打卡”、課堂上老師精準的粉筆拋物線、考場上試卷的油墨香……時到今日,老同學還能繪聲繪色談起某個老師的奇聞軼事。

教育之極致是培養“棟樑”,然而掩卷深思,更多時候,教育擔負著培養“好人”的責任。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今天的學生就是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廣大教師就是打造這支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築夢人。”

9月10日,第34個教師節。在這個神聖且平凡的日子,祝“大先生”們節日快樂!

教师节特辑|大先生,筑梦人

2018年9月3日,北京市門頭溝區妙峰山民族學校的老師們寫下自己的新學期願望,“希望幼兒園的小朋友健康快樂每一天!”學生的健康成長,就是老師最大的心願。(侯繼慶攝)

教师节特辑|大先生,筑梦人

“這個字寫得就很好。”“這個撇有點短了,要細心。”“這處下筆的力道可以再重些。”……一位六十餘歲的長者手拿一根短短的鉛筆,時不時停下在某個學生面前輕聲輔導一兩句。卸下從事了40多年書法教學工作的教鞭,對於被授予目前全國唯一的“漢字書寫藝術教育家”稱號的袁強來說,心願唯有做好一件事。那就是:把一生所研究的漢字書寫經驗與體會傳授給更多的漢字書寫者,讓更多人寫好漢字。(千龍網記者 李金鑫攝)

教师节特辑|大先生,筑梦人

“我最大的希望是孩子們能學會自理自立的能力,可以減輕家庭、社會的負擔,如果能養活自己就更好了。”北京房山區特殊教育學校王燦說,“我小學的班主任是個長頭髮的女老師,她說話的聲音很好聽,她上課就像講故事,只要是上她的課我從來都不開小差。”這個小學老師在王燦的心中種下了一粒善良的種子,做老師成了她的願望。同時,王燦的媽媽是不斷給這粒種子澆水的人,因為媽媽是房山區特殊教育學校資格最老的老師,耳濡目染,王燦覺得做特殊教育老師是最幸福的事情。圖為學校放學後,王燦和當天值日的學生一起打掃衛生。(千龍網記者 於穎攝)

教师节特辑|大先生,筑梦人

丹尼,80後,喜歡閱讀、音樂、看電影。這樣一個陽光男孩,誰也不會猜到他從事的是學前教育行業。從師範大學畢業後,丹尼沒有選擇去中學教書而是在幼兒園做了一名幼教老師。“我喜歡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氛圍。那時,很多人都說幼教行業沒前途,更何況我還是一名‘稀有’的男幼教,但我還是決定試試,反正年輕,一切都可以嘗試。”如今,這個80後大男孩,從事幼教行業已經11年了。圖為丹尼陪小朋友吃午飯(王結石攝)

教师节特辑|大先生,筑梦人

2018年9月7日,江西金溪。操場上,他駐著柺杖與同學們一起鍛鍊身體;教學樓,他抓著樓梯扶手一級一級往上撐;哪個學生曠課了,他夾著柺杖,步履艱難去家訪……他就是江西省金溪縣左坊鎮清江小學獨腿教師江昭奇。三尺講臺,他單腿一站,就是39年。39年,學生走了一撥又一撥,教師走了一批又一批,不論親人怎麼阻攔,朋友如何勸說,他始終不渝,在一個偏遠鄉村小學,滿腔熱情地將全部精力集中到工作上,將全部心血傾注給學生。他一直做著學校最基礎的工作——教書。(鄧興東攝)

教师节特辑|大先生,筑梦人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已經練習民俗技藝四十年了,還要奉獻出自己一生的時間。” 今年54歲的周全盛是傳統民俗技藝的傳承人,從師“跤壇不老松”李寶茹先生門下。“我就怕這些民俗的東西失傳了,只要肯學我就教。”周全盛在順義組建了一個民俗技藝訓練班子,目前有上百餘人,大部分都是年輕的90後。(千龍網記者 許珠珠攝)

教师节特辑|大先生,筑梦人

2017年7月,來到和田探親的郝王紅在丈夫的鼓勵下,積極響應號召應聘到北京援建和田的京都幼兒園支教,由此也成為了北京援疆人員中僅有的一對夫妻雙雙來援疆的人員。和田市京都幼兒園是北京市2017年援建的107所幼兒園之一,開工當年就投入使用。三層的小樓嶄新漂亮,充滿現代氣息。教室裡裝飾得色彩豐富,充滿童趣,還配備了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儀器。2017年9月開園以來,有100多名幼兒在這裡認真地學習,快樂地玩耍。圖為郝王紅在和田京都幼兒園內與孩子一起玩耍(千龍網記者 許珠珠攝)

教师节特辑|大先生,筑梦人

“我兒子五歲的時候學游泳,直接被扔到水裡。孩子從此懼怕下水。”巴迪體能訓練館創建人孫垂鳳說,他和妻子看到孩子委屈的樣子,認識到找一個好的體育教練是多麼的重要。現在的很多教練,在當年自己訓練時,只是為了訓練而訓練,並沒有愛上運動本身,如今教課,也無法帶給孩子快樂。孩子只有無壓力的參與到體育鍛煉中,才能獲得成就感,進而培養孩子提高社交能力。於是2016年春,孫垂鳳自己成為了一名體育老師,租用了一個運動場館,巴迪體能館——一個孩子們的社區運動館,開業了。(千龍網記者 於穎攝)

教师节特辑|大先生,筑梦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