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笨干」成事

曾國藩的智商不過中等。 左宗棠一向瞧不起曾國藩,學生李鴻章也當面說過他太“儒緩”。曾國藩自己也常說“吾生平短於才”、“秉質愚柔”。

曾國藩“笨幹”成事

這並不完全是謙詞。 曾國藩能夠打通科舉這條路,靠的完全是笨勁。父親要求他,不讀懂上一句,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不摸下一本書;不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絕不睡覺。曾國藩不懂什麼“技巧”、什麼“捷徑”,只知道一條道走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

這種笨拙的學習方式在他身上培養起超乎常人的勤奮、吃苦、踏實精神。 雖然曾國藩考秀才考了9年,但是一旦開竅之後,後面的路就越來越順。中了秀才後的第二年,他就中了舉人。4年後,他又高中進士。而那些早早進了學的同學,後來卻連舉人都沒出來一個。 他創建湘軍、選拔將領,專挑不善言辭的“鄉氣”之人,蓋因其敦實淳樸、少浮滑之氣。

曾國藩“笨幹”成事

湘軍作戰以“結硬寨、打呆仗”聞名。打仗基本上不主動出擊,而是誘使敵人先來攻他,後發制人。太平軍雖然驍勇,遇到湘軍卻毫無辦法。 湘軍主動攻城,也是用最笨的辦法,如同巨蟒纏人一樣,用一道一道壕溝把城活活困死。

他們攻城的時間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月兩月,而往往是一年兩年,每天的主要任務就是不停地挖壕溝。安慶、九江、天京都是這樣打下來的。等戰爭結束,城牆外的地貌都被徹底改變了。

但另一方面,曾國藩又是一個極為“精明”的人。 他非常善於審時度勢。自古功臣像他這樣善於把握進退者不多。剿滅太平軍之後,他的功名事業如日中天,此時他卻極度冷靜,在大盛之中察覺大衰的先機,毅然上疏請求辭去節制四省的大權,並採取果斷手段,裁撤自己的權力之本———湘軍。

曾國藩“笨幹”成事

他一生出將入相,沒有大的跌挫,在傳統官場上像他這樣的成功者並不多見。 與眾不同的“笨拙”精神成就了曾國藩的渾厚、開闊、無所不包。實事求是的思維方式使他的思維保持著流動、敏銳、積極的狀態。

他在廣大神秘的世界面前是謙卑的、老實的,他不預設什麼,也不禁止什麼,更不妄斷什麼,只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他善於從庸常瑣碎的現實生活中汲取和提煉智慧,善於從他所接觸的一切精神資源中探尋有用的東西。

曾國藩“笨幹”成事

他的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不是相互衝突,而是相互滋養。因此,他才具有大眼光、大力量,才能成就大事業。

用郭嵩燾的話來解釋曾國藩的成功是最恰當的。郭嵩燾在日記中說,有一個朋友問他,為什麼湖南這麼出人才。他回答說:“楚人只帶三分蠢氣,蓋孔子所謂其愚不可及。”朋友聽後十分同意,說:“自古成名者,多由笨幹,是以有字癲、畫迂、詩痴,浮光掠影,終不濟事。”

曾國藩“笨幹”成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