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才能預防精神疾病?

憂傷的成長


現代醫學認為精神疾病的病因由社會-生理-心理這三方面的因素構成。「為什麼採取措施預防精神疾病但還會發生」這個問題也可以從這三個角度來理解。

社會因素:貧困、家庭不和、生活壓力等外界因素無法根除,會誘發精神疾病;

心理因素:特定情緒、性格、行為習慣、思維方式容易產生心理精神疾病;

生理因素:先天易感性、遺傳因素(雙相、精神分裂和遺傳有關)會影響精神疾病的患病風險。

所以,精神疾病很難杜絕。要儘可能降低該類疾病,也應從以上三個因素著手,創造良好的社會家庭環境、培養積極的心態和健康的行為習慣、優生優育等,方可最大程度提高民眾精神健康水平。


溫尼的雪


我是心理老師左叔,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我是一位從事心理學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心理諮詢師,在高校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工作,對你提出的“怎麼才能預防精神疾病?”的問題,也是我在做心理健康教育時,學生、教師和其他人經常會問到的問題,我根據自己做心理諮詢的經驗來回答你的提問。

同時,也藉此機會普及一下心理健康的知識,我從三個方面來回答你的提問。

第一,我個人認為,要預防精神疾病,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培養公眾民的心理健康素養。所謂公民的心理健康素是指人們認識、處理和預防心理疾病的相關知識。它包括識別特定障礙或不同心理困擾的能力;關於危險因素和原因的知識和信念;關於自助干預的知識和信念;關於可得的專業幫助的知識和信念。心理健康素養包括知識和信念,還包括行為和技能。

第二,要預防精神疾病,還要通過公眾對心理疾病的知曉度和識別能力,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向公眾普及識別心理疾病的知識,讓公眾瞭解最常見的幾種心理疾病,比如抑鬱症、焦慮症、精神分裂症、強迫症、躁狂症、疑病症、老年痴呆等;最起碼要讓公眾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知道什麼是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有什麼特徵,有了心理疾病以後要怎麼辦。

第三,要預防精神疾病,還要普遍通過公眾的心理健康水平,注重自我調適,積極獲得社會支持,瞭解什麼是心理健康,個人的心理健康有哪些特徵,用哪些指標評估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個人不僅要注意身體健康,更要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身體和心理互為因果;引導公眾改變只關注身體,而忽略心理健康的錯誤健康觀念,培育公眾心理健康的意識,掌握調適自己心理健康的方法。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有不同的看法請在評論區留言,我們可以繼續探討,分享彼此的觀點。


心理老師左叔


預防精神疾病首先要有正確的人生觀,思想觀,讓思想健康,充滿正能量。愛護好自己身體,凡事別讓身體透支。要養好科學的生活作息規律,拒疾病於千里之外。[ok][o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