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獨角獸企業回歸 成爲中國股市雞肋的戰略思考

慎防獨角獸企業迴歸 成為中國股市雞肋的戰略思考

作為中國股市概念之一的獨角獸企業。2018兩會期間,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對獨角獸企業迴歸是充滿期待的。加上證監會對獨角獸給予的四新定義:新科技,新業態,新材料,新技術。

這種中國經濟轉型能夠帶領中國未來發展規劃藍圖。 中國發展經過重指標,輕環境,重數量,輕質量的問題。四新是代表目前世界最先進的科技與理念與環境保護的企業發展的液態形式。 但是我們在理解四新問題上,也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在引入獨角獸迴歸問題上,也是有教訓的。

有時急於求成,對於投資預算問題預測不準,多掏了學費。並造成投資者的不滿。例如三六零迴歸問題,原來在美國市值是人民幣600億元。結果迴歸後最高到達4200億人民市值。後來來回落了65%損失了2600多億。這種損失與教訓是深刻的,至少再回歸問題上,法律與技術要求不夠。

其一,沒有對迴歸獨角獸提出框架性的企業市值與盈利水平的具體要求。包括縮水幅度以及企業責任。甚至達不到迴歸後質量要求的責任。

其二,迴歸後增發問題。也不夠慎重,三六零迴歸不久,就向證監會提出13.5萬億的定項增發。作為市場總體發展規劃。特別是帶給國內經濟與社會效益應該是明確的。否則至少要有盈利數量以及時間的約束。

其三,企業發展的持續性問題。是企業的核心,一些企業打著科技四新的旗號。但是隻是理論探討範圍。這種行為很難帶來生產與實體經濟的助力。更沒有實際的經濟意義。這是我們引進獨角獸企業必須要進行廣泛的論證。甚至要有各種演示至少讓消費者能夠看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其四,引進獨角獸企業應該引入國際保險機構或者風投機構。這種機構的引入應該採取國際招標的形式。要有約束要件。這種第三方的引入對於獨角獸企業迴歸帶來的風險控制是一種制衡作用。也是一種保護性措施。

其五,投資者的參與時間與切入點的參考。任何一個新事物,包括獨角獸迴歸,面臨新的市場要求與環境,特別是管理環境的銜接是需要時間的。獨角獸剛回歸往往有許多機構協議,包括股權設置以及代購與託管和墊付等。因此,這種期限一般是在12個月至18個月之間。經過這個時間的磨合是投資者介入的最佳時間段,至少不會被套在浪尖上。

總之,獨角獸迴歸問題不但是三六零以後還會有更多的企業。但是法律法規制度約束是我們必須事先應該思考與考慮清楚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